◎陸聰
前言: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具備好玩與探究的天性,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能更好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展現(xiàn)自我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融洽的學習環(huán)境中,提高自信心與自主學習能力,繼而全面推動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為學生今后打下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對此,教師要應(yīng)用多種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繼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1]。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于發(fā)言與敢于互動。故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耐心傾聽學生的意見與想法,尊重學生話語權(quán)的同時,讓學生產(chǎn)生信賴感,促進師生間的對話交流,繼而推動小學語文的教學進度。在與學生對話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與學生統(tǒng)一的觀念,當學生所回答的內(nèi)容與教學思路有所偏差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興思維,不可直接否認或反駁學生的觀點,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尊重該年齡段應(yīng)有的個性與共性。同時,還要給予每一位學生平等的話語權(quán),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從正確或多方面的角度去看待語文問題,讓學生產(chǎn)生探究欲,并不斷的累積與學習經(jīng)驗,繼而促進師生交流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海倫·凱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讓學生談?wù)勛约涸谏钪杏龅降睦щy有哪些?而當自己面對這些困難時,又是怎樣去解決的?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腦海中會生出“我想放棄”或“倒霉透了”的想法?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小故事,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2]。當學生回答后,教師便可引出文章的主人公海倫·凱勒的故事:“出生在美國南部亞拉巴馬州的海倫·凱勒,剛出生時便由于高燒而失去了自己的聽力與視力……”,讓學生進入海倫·凱勒的故事情節(jié)中,隨后教師便可向?qū)W生提出:“你們想象一下,當自己失去光明時,自己的內(nèi)心會感到恐懼嗎?當自己失去聽覺時,你會感受到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回答。而學生可能會說:“失去光明就會看不到任何東西,會很恐懼。失去聽覺就會感到很孤獨……”。讓學生對文章主人公產(chǎn)生情感共鳴,促進師生交流。
現(xiàn)如今,大多小學學校均具備多媒體等教學輔助設(shè)備。為此,教師可充分借助多媒體設(shè)備,查找相關(guān)的教學視頻及圖片,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直觀的觀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作者的寫作情感產(chǎn)生共鳴,繼而營造出濃厚的教學氛圍,增強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語文的樂趣,提高情感價值。例如,在學習《春筍》這一課文時,教師便可事先在多媒體中搜索與春筍有關(guān)的圖片或自然記錄短篇視頻給學生進行觀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春筍有一定的了解,但對其生長環(huán)境等方面的了解卻是極少的。為此,當多媒體將春筍的生長過程進行播放后,便會轉(zhuǎn)移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觀看視頻后,教師便可與學生進行互動,可向?qū)W生提出諸類問題,如:“視頻中的春筍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生長的?”、“對于春筍你還有什么了解嗎?”等問題,讓學生積極回答。通過借助多媒體設(shè)備的方式,營造春筍的生長環(huán)境,讓學生對春筍有更深的了解。在此期間,教師還可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中:“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再次借助多媒體營造春筍頑強的生命力:“春筍娃娃在土里醒來了,可是覆蓋在它身上的泥土多厚呀!壓在它身上的石塊那么的沉重,可是小小的春筍又是怎樣掀翻這些石塊的?從中,你又感受到春筍什么樣的精神品質(zhì)?”引發(fā)學生思考,并回答:“春筍具有頑強、不服輸?shù)木衿焚|(zhì)”等內(nèi)容,切入文章主旨,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3]。故教師通過借助多媒體的形式,可有效增強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繼而促進語文教學的順利實施。
為豐富與拓展小學語文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觀點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觀點及看法進行點評,并逐步引導學生從本質(zhì)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這樣,便可讓學生在學習互動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彌補學習的欠缺。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多給學生肯定,少批評,繼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例如,在學習《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一文章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全文,并思考彭德懷是個怎樣的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文章中出現(xiàn)的“不耐煩”、“發(fā)火”、“怒吼”等詞,感到彭德懷是個狠心的人。為此,教師便可讓學生說出自己認為彭德懷是個狠心的人的原因,并找出相關(guān)的句子進行表述。當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并向?qū)W生敘述紅軍長征的艱險,逐步引導學生從彭德懷對戰(zhàn)士的情懷的角度去思考,鼓勵學生回答不同的見解。繼而讓學生體會到“彭德懷雖深愛著他的大黑騾子,但他更愛與他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士的情懷……”。通過教學點評的方式,讓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并不斷的拓展自身的思維能力,促進小學語文互動教學的順利實施[4]。
結(jié)語: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不同的形式增強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同時,建立和諧、融洽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與感知能力,繼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王青風.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yīng)用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17):102-102.
[2]孫艷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探析[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7(02):107-108.
[3]陳文靜.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初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7(05):85-85.
[4]劉晶.師生互動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5):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