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訴苦,說孩子高考前,壓力山大,抱怨道:高考考這么多門科目真累,還是穿越到古代科舉好,就考一門寫作文,多簡單!
其實,古代的“高考”遠沒有我們想象中容易,說比今天難上十倍,一點不假。就算是像蘇軾、王陽明這樣的大才子,也要使盡渾身解數(shù),才能挨過“高考”。
說到古代“高考”,第一個難關不是試卷,而是考場環(huán)境。
進場的時候,為了防止作弊,考生們必須排著隊,一個個脫光衣服驗身,查清楚有沒有帶小紙條。
進去之后,是一個個小黑屋,叫“號房”,聽著跟監(jiān)牢似的。帶著筆墨蠟燭和干糧進去,一坐就一天,第二天早晨才能出來,中途睡覺連床都沒有,只能拿兩塊木板拼起來湊合著用。
考生也可以在里面上廁所,可是房間嚴密,夏天不能透風,冬天不能生爐,溫度不適,氣味不宜,和現(xiàn)在舒適的空調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我們知道科舉要考八股文,格式要求非常嚴格,可謂“戴著鐐銬跳舞”。除此之外,考題數(shù)量也非常巨大。以明朝鄉(xiāng)試為例,假設你是明代的一名考生,走進考場后:第一場,先一口氣寫7篇論文;第二場,1篇政論,5篇判詞,再加1篇公文;第三場,再寫5篇時政評論。
當年蘇軾上京赴考,帶了一肚子學問,可謂意氣風發(fā)。進入考場后,他鋪開卷子,一看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即是“賞罰要厚道”。
蘇軾馬上審題,題目出自于《尚書》,體現(xiàn)了典型的儒家思想。文章主題確立之后,蘇軾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了出題人——歐陽修。這位主考官最反對華麗花哨的文風,提倡寫文章要淺顯明白,用平實的文字表達深遠的思想。蘇軾當場決定,放棄啰嗦的理論,用兩個具體故事作為論據(jù),干凈利落地論證文章主題。
最后,答卷果然被歐陽修一眼相中,榮登進士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