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魁領
摘要: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如何做好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使學生喜歡語文,并在學習中能夠有充足的機會鍛煉其語文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使其能在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實現語文水平的顯著提高。由此,本文首先介紹了探究式教學的概念、基本內容和其現實意義,然后著重介紹了探究式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式教學;應用方法
隨著素質化教育的提出、教學模式的不斷發(fā)展與對教學模式多樣化的要求,探究式的學習模式越來越受到關注,一改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特別是針對于實施較困難的教學,如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習,旨在激發(fā)學生自主性與實踐性,提高學習效率與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和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探究式教學法的概念
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旨在在教學中,在老師的適當引導、幫助與支持下,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自主、合作與探究為宗旨來進行學習,不僅僅是對知識點的獲取與記憶,還需通過自主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參與實踐、小組交流合作等來達到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與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
二、探究性教學模式的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在探究性模式中,首先必須創(chuàng)立一個情境。學習不能夠脫離具體情境,不然在學習過程中猶如漂浮在空中容易迷失方向。根據課堂教學需要確定學習與探究的對象并且將圍繞這一對象進行展開。
(二)啟發(fā)思考
當探究對象確定后,為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老師需要在探究前圍繞探究對象提出一個或多個便于思考的開放性問題。例如,在學習《刻舟求劍》中,老師可提出:在船行駛中如果劍掉入也在流動的河水中,怎樣才能找到劍呢?這一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能積極地去思考這一有趣的問題,成為了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關鍵。老師應善于提出這類啟發(fā)性問題,引發(fā)學生自主思考。
(三)自主探究
在問題提出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實驗探究等方式得以實現。這一過程難度較大,有時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并且需要老師給予適當的引導,這時,處理好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尤其重要,重點在于把握老師引導的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既不能抱著學生探索也不能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放任學生不管,而應扮演一座明亮的燈塔,在廣闊的探究的海洋中為學生指引方向。
(四)交流討論
在經歷發(fā)散性的思想風暴與實踐探究后,學生們會對該探究對象有更加進一步的了解,每個同學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聆聽他人的想法,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與交流能力。這一過程的組織當然需要老師來維持使之有序進行。
(五)總結與提高
在思想交流與碰撞過后,由老師引導學生們結合所有人的想法進行歸納分析并得出討論結果。另外,可以舉一反三,將這一次探究性過程得出的結論運用于其他對象,實現對該知識點的強化與升華,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三、探究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首先,探究性的語文教學一改傳統枯燥的語文教學模式,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模式的多樣性。摒棄一昧的灌輸性教學,以多種模式進行教學。
其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探究性的語文教學中,老師作為課題的主導者,使學生回歸課堂的主體地位。并且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因材施教,找到每個學生的正確打開方式,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放手讓他們自由發(fā)揮,摒棄陳舊條條框框束縛。但是重點在于度的把握,老師應該把握好這個放手的度,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在有規(guī)矩有秩序的保證下,激發(fā)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使學生們主動想去學習求知而不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快樂中學習。
再者,探究性的語文教學創(chuàng)設了課堂的學習情境、增強了師生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一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教學尤為重要,要使學生守秩序、跟著老師的步伐前進,首先要讓學生對老師放下防御與抵觸,并努力加強師生之間的友好度,試著做學生們的好朋友。一個鼓勵與認可的眼神、一個撫慰的摸頭或者一個認可的眼神均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聽老師的指揮,勇于思考與表達。
最后,探究性的語文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合作意識。在分組學習中,無論是分組討論還是分組表演或實踐都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并且,在分組時應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來分,使每小組的成員達到優(yōu)勢互補,了解除自己的性格以外的其他人,互為榜樣,互相學習。
四、探究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閱讀的探究性教學
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其探究性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自主地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而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其重點在于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帶著問題去仔細的閱讀,在該主動性閱讀的行為中,學生能夠對文章的主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
(二)寫作的探究性學習
寫作是學生自我表達的途徑之一,表達自我,表達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或大或小、或深或淺地體現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寫作的主題或者題目,應該是貼合小學生生活的。鼓勵學生貼近生活、感受生活、擁抱大自然。將自己的體驗、所見與及所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更具真實感。
(三)口語的探究性教學
在口語表達的學習中,小學學習階段尤其重要,其基本要求不僅僅包括聽與說,還涵蓋環(huán)境、情境與交際等因素。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不同情境下與不同對象交流的能力。在該訓練中,需要老師對情節(jié)進行精心設計,既要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又不能太過于簡單乏味,需要有可發(fā)散性與可創(chuàng)造性。為了加強其真實感,可借助一些實物道具進行展開,引導學生認真聽與勇于說。
結語
探究性學習模式是一個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認可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模式,特別是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應合理地結合這一模式展開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總結與提高五個環(huán)節(jié),在閱讀、寫作與口語表達方面施行探究性教學,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促進個性化的發(fā)展,鼓勵開放性思維,鼓勵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尊重他人觀點,提高自主學習與實踐能力,促進團隊合作精神與競爭精神。同時,在探究式教學模式推廣的過程中仍需要不斷、及時地發(fā)現問題并反饋以促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唐智松. 探究式教學的基本原則[J]. 中國教育學刊, 2001(5):13-16
[2]龔紅霞. 關于小學語文探究式教學的思路[J]. 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 2014(13):152-152
[3]徐艷. 小學語文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 語文天地, 2015(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