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霞
摘要:歷史學科一直都是學校教學的重點課程,同時也是基礎(chǔ)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學科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我國文化傳統(tǒng),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對學生未來發(fā)展有積極作用。初中歷史教學除了要讓學生了解歷史、熟悉歷史,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但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目前多數(shù)學校在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基于此,本文針對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意見,以期為有關(guān)教學人士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初中生;歷史學科;歷史觀;培養(yǎng)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面臨著更多的難題和挑戰(zhàn),對于歷史教學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認識歷史、充分了解我國歷史發(fā)展路程,還要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歷史觀,這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1]。
一、歷史觀是對歷史的獨特認識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也可以說是一門人文學科,學生對于歷史的理解深刻影響著其認識歷史的心路歷程,人類對歷史的認知是見仁見智的,每個人對于歷史的看法都是不同的。歷史是不能重演的過去式,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也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從客觀角度來說,歷史就是古人和后人的對話,從一個人對于歷史的認知,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情感觀念、生活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人類對于歷史的獨特認知形成了歷史觀[2]。
二、初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觀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少歷史意識
對于剛開始接觸歷史知識的初中生來說,對歷史的了解是非常匱乏的,在沒有學習歷史知識前,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的了解都來源于電視劇,但是有些電視劇已經(jīng)完全歪曲了歷史真相,還有些學生學習歷史只是單純的為了應(yīng)付考試,從來沒有認真感悟過歷史,甚至覺得歷史既然已經(jīng)是過去式了,那就沒有學習的必要和存在作用了,這都是嚴重錯誤的思想,是學生缺少歷史意識的體現(xiàn)。
(二)歷史教師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
有些歷史教師認為自身的職責就是按時給學生上課,把課本中的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和教學工作的質(zhì)量和效率。但是,新課改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此,教師要有意識的、有方向的給學生傳授歷史知識,讓學生可以正確看待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讓學生可以從歷史長河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觀的有效措施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
歷史是人類千百年發(fā)展長河的縮影,不同時期人類對歷史有著不同的認知,人類對歷史的評價和看法形成歷史觀。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全新的歷史觀融入進問題中,并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使設(shè)計的問題更加符合現(xiàn)代青年人的思維模式,通過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深入的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歷史認識水平,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本人曾經(jīng)參加過一位優(yōu)秀歷史教師的公開課,其在課堂上積極鼓勵學生對教師設(shè)置的問題進行探究,讓學生認識到歷史觀點也是存在局限性和主觀性的。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動蕩的春秋時期》一課時,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評價春秋時期的爭霸戰(zhàn)爭?”然后教師給出了三條參考材料,第一條是《孟子·盡心下》:“春秋無義戰(zhàn)。”第二條是《文物春秋戰(zhàn)國史》:“春秋初,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四十余,……等十幾個大國、強國?!钡谌龡l是《史記·齊太公世家》:“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币陨先尾牧隙际浅鲎詺v史文獻的,并且從不同的角度評價了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學生們通過這些材料找到了有效的信息作為自身結(jié)論根據(jù),通過進行深入的探究和討論,學生認識到史學家因時代、身份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所以會有不同的評價,這個時候,學生也學會了用全面客觀、辯證發(fā)展的思維模式看待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3]。
(二)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情感的升華
激發(fā)家國情懷也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觀的重要途徑,教師用真實的歷史事件作為教學載體,在教材的基礎(chǔ)上將其延伸,以此帶給學生更多的情感認知和全新視角。以人教版必修1第15課《國共十年對峙》中“紅軍長征”為例,學生對其了解并不全面,因為新教材中對長征的介紹只有600多字,通過課文介紹,學生只能大體了解了長征的原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對此的認識是抽象的,很難真正體會到長征的艱巨性和其精神對后代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luò)或者去圖書館搜集相關(guān)資料,讓學生親自去尋找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有更多關(guān)于紅軍長征的認知,例如長征的主體、長征經(jīng)過的城市和長征中的事件[4]。學生通過自身探索,見證長征一路的艱辛,帶給其震撼的同時,激發(fā)情感共鳴,引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養(yǎng)積極的歷史觀。
四、結(jié)束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師可以積極應(yīng)用歷史觀讓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評價,站在多角度、利用多種思維看待歷史問題,通過深入的研究,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知,使抽象的歷史知識形象化,不斷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并引以為鑒。
參考文獻:
[1]萬靈, 花遠杰.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深層次歷史思維——以部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動蕩的春秋時期”為例[J]. 中學歷史教學, 2018(4)
[2]喻學忠, 胡利利.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指導——以新編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學為例[J].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8(1)
[3]鄭海蘭. 略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觀的培養(yǎng)——以《“寧為戰(zhàn)死鬼,不做亡國奴”》一課為例[J]. 中學教學參考, 2018(16)
[4]王雪.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觀的形成策略探究[J]. 新課程學習(上),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