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在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感恩心缺失的“白眼狼”。那么,在優(yōu)渥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會不會從“熊孩子”蛻變成“白眼狼”?如何才能避免把孩子養(yǎng)成“白眼狼”呢?
對于孩子成長的擔心,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樣。
美國人克里斯滕·沃爾克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全家住在得克薩斯州的休斯頓。三個孩子分別是11歲、15歲和18歲,在拉扯他們長大的過程中,沃爾克有不少感悟,她將育兒心經(jīng)整理成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在一個不懂感恩的世界培養(yǎng)懂得感恩的孩子》。
<img src="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lwdf/lwdf201812/lwdf20181214-1-l.jpg" alt="" />
沃爾克注意到,孩子總是有些貪婪的,“每次我給他們某件東西,他們總嫌不夠,永遠不夠。他們總是想得到更多?!?/p>
孩子不但對從父母那里拿到的東西不知足,而且對父母從何處得到這些東西不關心,毫無感恩之心。在沃爾克看來,沒有人計劃養(yǎng)一個自私的或被寵壞的孩子,都夢想自己的孩子無私、慷慨和有感恩之心。但同時,父母們都深愛自己的孩子,恨不得想給他們整個世界。
不過,孩子想得到“他們想要的世界”時,父母如何對孩子說“不”,則是一個技術活。而只有父母對孩子審時度勢地說“不”后,孩子才會逐漸了解機會成本,才會真心地說出“謝謝”來。
居住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郊的凱瑟琳·克爾梅就正試著在兩個年齡分別為12歲和17歲的兒子身上培養(yǎng)感恩之心??藸柮贩Q,兒子的一些同齡人缺乏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例如不懂得看著成人的眼睛表示感謝。她直言,對得到的一切,孩子覺得理所當然,對家長“嚴重缺乏尊重” 。
這些母親的感受反映了一種社會風氣的變化。在美國約翰·鄧普頓基金會開展的一項全美在線民意調(diào)查中,59%的調(diào)查對象認為,當今社會大多數(shù)人不像10年、20年前一樣心懷感激。調(diào)查結果顯示,在所有年齡群中,年紀最小的人群,即18~24歲的年齡群定期表達感恩之情的比例最低,僅為35%,并且多是出于利己因素而表達感激。
面對成群滋生的“白眼狼”,父母的言傳身教對阻止孩子成為“狼人”尤為重要。比如,要在感恩的環(huán)境里培養(yǎng)懂得感恩的孩子,在家庭中培養(yǎng)真誠的感恩精神,創(chuàng)造讓孩子時刻大聲說出“謝謝”的家庭環(huán)境??藸柮贩Q,從孩子們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想方設法讓感恩成為一種家庭習慣——而現(xiàn)在感恩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規(guī)范。
對孩子們而言,發(fā)現(xiàn)并認可那些讓自己生活受益的人群至關重要??藸柮贩Q,“在一個如此缺乏凝聚力、人人只關注自我的社會,感恩是一種共同紐帶,是讓人與人之間相互連接的最佳方式之一?!?/p>
她鼓勵孩子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而不僅僅是在收到生日或圣誕禮物時尋找感恩的源泉。她還以身作則教孩子們學會感恩。當孩子們在家里幫忙時,例如看到垃圾筒滿了幫忙倒垃圾,或者幫助開門時,她會對孩子們說謝謝。而現(xiàn)在,她每次將晾曬好的床單放到孩子們床上、陪他們外出活動或者為他們做飯時,孩子們也都會表示感謝。
培養(yǎng)感恩的孩子,永遠為時不晚。
“白眼狼”要求占有,而分享則是表現(xiàn)感恩的好方式。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夏洛特分校任教的瓊·文廷納通過把一些物品捐贈出去,來表示對自己所擁有一切的感謝。她和丈夫、女兒已經(jīng)把感恩節(jié)變成了一場圣誕前的清理:在為感恩節(jié)置辦新物品之前,他們會把和感恩節(jié)有關的舊物品送出去,把玩具、衣服、美術用品等送到當?shù)氐拇壬茩C構。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定期感恩生活的賜予會帶來諸多心理和社交層面的好處。讓孩子們領會感恩所帶來的喜樂,永遠不會太晚。感恩之心可以在任何年紀得到培養(yǎng),無論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一種心情、某種社交情緒還是某項個性特征。
研究者發(fā)現(xiàn),懂得感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恩對象范圍往往更廣,如朋友、健康的體魄、大自然、工作等都會讓他們更強烈地體會感激之情。對他們而言,感激不僅僅是一次性地說聲“謝謝”。感恩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感恩還是一種精神情緒,無論這種情緒是以直接還是間接的方式得到表達?!瘪R薩諸塞州貝爾蒙市麥克林醫(yī)院精神與心理健康項目負責人大衛(wèi)·羅斯馬恩說。
儀式感會增加這種感恩之情,父母可以帶孩子去體驗一下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感恩祭,那里表現(xiàn)出的分享精神可能會給孩子帶來震撼。
感恩祭在阿拉斯加原住民的生活中沿襲了數(shù)千年之久。這是一種特殊的盛宴,會準備很多豐盛的家常美食,人們載歌載舞并互贈禮物。主人會依據(jù)傳統(tǒng)宴請數(shù)以百計的賓客,并饋贈大量的現(xiàn)金和禮物,如毛毯、獨木舟、縫紉機、面粉、菜肴等,而其中的大部分禮物也是主人以前做客時得到的饋贈、
感恩祭一般在秋天捕魚季即將結束時舉行。據(jù)估算,每年部落成員間互贈的禮物和金額總值高達200萬美元。其實,這種儀式帶來的社會效益遠超出經(jīng)濟所反映的效果,因為慷慨的儀式發(fā)揮著經(jīng)濟、社會、宗教和政治的黏合劑的作用。在阿拉斯加,感恩的精神讓復雜的社會結構趨于和諧,這對社區(qū)非常重要。
讓孩子體驗類似的感恩舉動不但會讓他們遠離“白眼狼”,還有利于身心健康。在由羅斯馬恩博士牽頭的一個研究項目中,研究者對400多人進行了在線調(diào)查,以評估其總體感恩程度及身心健康狀況。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懂得感恩的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焦慮和抑郁程度往往更低,身心也更健康。
對于孩子來說,懂得知恩圖報可以為遠大前程奠定良好心態(tài)。有些孩子要等上大學后才能意識到感恩對生活的幫助,而如果他們能早點避免做一個“白眼狼”,會更好。
青春期是孩子逐漸形成價值觀的時候,他們也在通過反省來打造更好的自己。耶魯大學2018年1月份開設了名為心理學與美好生活的課程,10天內(nèi)約有1200名學生,也就是近四分之一的耶魯本科生選了這門課。課程由42歲的心理學教授勞麗·桑托斯講授,試圖通過每周兩次的課程指導學生們?nèi)绾芜^上更快樂、更滿意的生活。
“學生們想要改變,想讓自己更快樂,想改變校園文化,”桑托斯博士說,“如果學生們能因此養(yǎng)成好習慣,比如更懂得感恩、減少拖延、增加社交聯(lián)系,那么我們實際上是在為改變校園文化播下希望的種子?!?/p>
通過選擇心理學課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在學習感恩。懂得感恩所擁有的一切能讓人自然而然地學會應對挫折。懂得感恩的人也會遭遇艱難困苦,但是他們往往能換個角度看待挫折,在重重困難中看到積極的一面。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賈科莫·博諾稱,“在管理自己的生活以及尋找未來重要目標方面,更懂得感恩的學生表現(xiàn)更勝一籌?!彼f,“是否懂得定期表達感激之情是青少年是否茁壯成長的試金石?!?/p>
懷有感恩之心的青少年與同齡人的關系更好,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積極的性情讓自己顯得更有吸引力。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針對大學生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發(fā)現(xiàn),人們更愿意與對自己表達感激之情、懂得感恩的同學保持聯(lián)系。懷有感恩之心的學生擁有更溫和的性情,為人更友好,也更懂得為他人考慮。
避免養(yǎng)出“白眼狼”,父母們要讓孩子們在人際交往中多說“謝謝”。即使是為了得到形式上的感謝,不少家長也絞盡腦汁,如通過督促孩子們寫感謝信等方式教他們學會感恩。但是專家們建議,家長們的良苦用心可能適得其反,孩子們必須學會如何懷著感恩之心去“思考”,而不僅僅是“不走心”地去完成“致謝”這個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