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強強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長春 130000)
跟痛癥[1]是指跟骨結節(jié)周圍軟組織急、慢性損傷導致足跟底部疼痛及行走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又稱足跟痛,常伴有跟骨結節(jié)前緣骨刺形成。多見于中老年人,該病屬于中醫(yī)學的“筋傷”范疇。該病的發(fā)生中醫(yī)學多認為,是因患者足底部筋膜不當著力,其周圍的骨骼受損,累及牽掣經筋,局部造成氣血瘀滯,瘀阻不通,不通則痛,故出現足底部疼痛癥狀較明顯,甚至造成行走困難;抑或因患者年老體衰,肝腎不足,肝主筋,腎主骨生髓,骨髓空虛,日久形成骨痹筋傷?,F代醫(yī)學[2]則認為跟痛癥是由于以下幾種原因:(1)足底跖腱膜損傷,引起炎癥因子釋放,直接刺激神經末梢引起足跟疼痛。(2)跟墊脂肪組織病變。由于損傷和退變導致跟墊脂肪減少,纖維間隔組織破壞,引起足底周圍的血管、神經、骨膜的慢性損傷和炎癥,進而引發(fā)出疼痛癥狀。(3)多條神經在局部的卡壓。脛后神經、小趾展肌神經、跟內側神經等多條神經在循行路線上均有可能受到卡壓而誘發(fā)出跟痛癥的癥狀。
中醫(yī)中藥治療該病療效確切,方法諸多,現將中醫(yī)中藥治療跟痛癥的研究狀況做一下總結。
尹浩等[3]采用中藥滋補肝腎、活血通絡法治療跟痛癥,其方為補腎活血方,其實質為六味地黃丸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而成。其具體方藥為:熟地24 g,山藥、山茱萸各12 g,澤瀉、茯苓、丹皮各9 g,丹參、紅花、桃仁、當歸、赤芍、牛膝、川芎各10 g,隨癥加減。共觀察60例患者,其中痊愈34例,顯效17例,有效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00%。王麗平等[4]對60例跟痛癥患者使用口服舒筋活血合劑治療,并與常規(guī)西藥的治療效果對比,結果表明中藥組和西藥組在治療的總有效率上午明顯差異,而中藥組在患者治愈率與西藥組相比明顯較高。其舒筋活血合劑的主要成分為當歸、獨活、川芎、桑寄生、續(xù)斷、雞血藤等。其在方義中分析當歸、雞血藤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效果;續(xù)斷、桑寄生則具有益腎強筋的作用,而獨活等藥物則發(fā)揮出了行氣散寒的作用,諸藥和合,共奏活血化瘀,消腫通絡,補益肝腎的功效。祝震亞[5]對口服獨活寄生顆粒劑治療跟痛癥進行研究。研究人員以獨活寄生湯為底方,采用顆粒劑,其主要的方藥為:獨活9 g,桑寄生、杜仲、秦艽、防風、川芎、當歸各6 g,細辛3 g,干地黃、白芍、肉桂、茯苓、甘草、懷牛膝、太子參各6 g。并隨癥加減:血瘀氣滯型者,酌情加入制川烏、制草烏,丹參、紅花等;寒濕型者加附子、干姜、蒼術、薏苡仁等藥物;肝腎不足者入枸杞、山茱萸、菟絲子、肉蓯蓉等藥物。研究結果為入組病例89例,治愈35例,顯效39例,有效14例,無效1例,且患者在半年內均無復發(fā)及癥狀加重的情況出現。李俊[6]采用加味四斤丸聯合海桐皮湯外洗治療跟痛癥,療效較為滿意。其總有效率為90%。加味四斤丸組方為肉蓯蓉15 g,天麻10 g,威靈仙 30 g,菟絲子 18 g,白術 30 g,木瓜 15 g,熟地黃12 g,五味子6 g,懷牛膝12 g。四斤丸是《三因極一病癥方論》中的傳統(tǒng)中藥方劑,主要用于肝腎不足,風寒挾濕受累,腰膝關節(jié)筋骨酸痛,腿腳無力,步行艱困,筋脈拘急,屈伸不能。此方立意宜從肝腎同源,肝主筋,腎主骨,中醫(yī)的筋骨疾病多從肝腎論治。其方的主要功效為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
李冬[7]采用手法治療跟痛癥,臨床人員在觸診時,特別注意患側腓腸肌中下段周圍的軟組織的張力及緊張度,著重尋找患者的局部的高張力區(qū)域、結節(jié)樣、條索樣區(qū)域,臨床人員發(fā)現此類型的區(qū)域多分布在腓腸肌的中下1/3處,在此處觸診時患者常感到疼痛較劇。術者在臨床中常用按揉、彈撥等手法,力度由輕而重,逐步松解患者痙攣、疼痛的部位。經臨床驗證,此種治療方法療效確切,復發(fā)率低。術者認為腓腸肌起于股骨的內外側髁,止于跟骨結節(jié)處,此肌肉在踝關節(jié)的各種屈伸活動中起到了主導作用,是最容易引發(fā)勞損的軟組織。筆者認為跟痛癥的治療的根本,是修復腓腸肌的損傷,改善腓腸肌的高張力狀態(tài),減輕腓腸肌的攣縮、痙攣,才是真正的治病求本。王學志[8]在臨床中采用所在醫(yī)院的邵福元主任醫(yī)師獨創(chuàng)的“邵氏無痛手法”處理跟痛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手法操作首先對足底的疼痛區(qū)域進行按揉、點按,以局部的硬結部位為主,施力由輕到重,手法力量緩慢增加,手法操作的強度以患者感到疼痛且能夠耐受為宜。再則對腓腸肌和比目魚肌施以拿捏手法進行松解治療,總有效率達98.22%。由此可證該手法治療跟痛癥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使用驗證。黃桂忠[9]等運用推拿手法治療跟痛癥,療效確切。其手法操作程序為先以指揉法按揉承筋、承山兩穴,用指揉按法進行揉壓,再以足跟部的阿是穴為中心進行指揉按壓,然后取足跟部的周圍穴位:如申脈、照海、昆侖、太溪等穴,施以按揉、彈撥等手法,其手法強度以患者局部出現酸麻痛感為度。最后拍打涌泉穴。該研究結果表明顯示,使用該手法推拿治療跟痛癥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西藥治療。
翟彥杰[10]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方法,使用化瘀通絡浴足方治療跟痛癥,研究結果療效顯著。其外用方主要組成為川芎、延胡索各20 g,乳香、沒藥各12 g,桃仁、紅花各 15 g,秦艽 30 g,青皮 10 g,地龍 5 g,牛膝 6 g;隨癥加減:若疼痛較劇酌加自然銅、血竭等藥物。本外用方從瘀血論治,以大量活血化瘀藥物為主,配合理氣通絡之品,二類相合,組成活血理氣之劑,共奏化瘀通絡之功。張文濤[11]認為中藥熏洗可以起到祛風除濕、行氣活血、溫經散寒等諸多作用,因此臨床人員采用中藥熏洗法治療跟痛癥達到了較高的療效。其熏洗方為自擬方,處方如下:牛膝25 g、桂枝12 g、海桐皮12 g、地骨皮 22 g、伸筋草 17 g、黃柏 25 g、羌活 12 g、獨活 15 g、防己 12 g、透骨草 12 g、三棱 18 g、莪術 17 g。研究結果表明,采用中藥熏洗治療跟痛癥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江顯俊[12]采用外用中藥熏洗聯合耳穴療法治療跟痛癥,在改善患者的VAS評分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外用熏洗方為海桐皮湯。其主要組成為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沒藥各6 g,當歸4 g(酒洗),川椒 9 g,川芎、紅花、威靈仙、白芷、甘草、防風各3 g,煎煮取液外用熏洗。
陳春花[13]研究針刺結合艾炷直接灸治療跟痛癥。針刺組針刺時選取以下穴位:阿是穴、太溪、昆侖。針刺時,毫針垂直于穴位,快速刺入,施以提插捻轉手法,平補平瀉,務必待患者得氣后留針一定時間。藥物組口服予以布洛芬緩釋膠囊和骨康膠囊。最終研究結果表明針刺和藥物治療這兩種治療方案均可以減輕足跟部的疼痛,但是針灸結合的總體治療效果要優(yōu)于對照組。劉菲菲[14]運用手針針刺的方法治療跟痛癥,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其針刺組選穴為第二掌骨全息穴足穴和足跟點。針刺時以毫針緊貼于骨膜,垂直刺入穴位,其深度以不刺入骨膜為度,針刺后施以適當強度的提插、捻轉手法,務必以患者得氣為度,然后令患者留針,同時做各種運動及動作,如跺足或行走等,注意在活動時囑患者盡量以足跟部的疼痛區(qū)域著地。研究結果表明針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殷岳杉[15]通過臨床研究跟痛癥患者予以小針刀治療前后足底應力學變化,其具體的方法為針刀切割跖腱膜松解術。通過平板式足底壓力測試系統(tǒng)采集足底部5個不同區(qū)域的數據,而后加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針刀松解后足底部局部的跖筋膜附著跟骨結節(jié)處壓力減輕,足部疼痛緩解。由此可見,針刀松解治療術有助于患者恢復足部正常的力線,同時也說明跖腱膜炎與跟痛癥之間在發(fā)病機制上有著密切的聯系。朱鏡分析了針刀治療跟痛癥的原因,認為針刀的松解治療,可以達到松解局部軟組織的黏連、瘢痕及攣縮,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糾正患者足底軟組織的力學平衡。曹文吉的研究中治療組采用針刀松解術治療跟痛癥。術中常規(guī)手術消毒,局部浸潤麻醉,嚴格無菌操作,依照針刀的標準操作程序進行松解手法。對照組采用中藥熏洗外用。結果表明針刀松解組較對照組更加有顯著的療效。
跟痛癥作為臨床常見疾病和多發(fā)疾病,中醫(yī)方面認為該病與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有關,因此無論是中藥口服、中藥外用,亦或是針刺、推拿手法等診療方法,在選取經絡及穴位時,除了足底部的阿是穴或局部壓痛點外,所采用的治療方法均有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的功效。中醫(yī)中藥治療跟痛癥是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的,臨床療效獲得了患者的滿意。但是跟痛癥的治療目前仍然存在短期效果佳,長期效果尚不理想;治療時患者產生的疼痛感較明顯等諸多現狀,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臨床,尋找出更適宜的治療跟痛癥的診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