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401120)
什么是法律語言,法律語言是人們在法律這一專業(yè)領域所使用的特殊語言。無論是法律英語還是法律漢語,他們都具有權威性、準確性。"法律語言的目的是為法律實踐服務,是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法律語言與法律文化關系密切,是法律文化的產物,是記錄法律文化的載體"[1]。因此,英漢法律語言都是具有較高的專業(yè)性的語言。要做好法律語言的翻譯,必須豐富譯者的專業(yè)知識。此外,法律英語語言和法律漢語語言還具有共性,第一,兩者都使用了正式程度較高的詞匯[2]。例如:使用"prior to"(之前)而不使用普通英語中的before;用"in accordance with"(根據,按照)代替"According to"同樣地,在法律漢語文本中,用詞也十分正式。例如:法律文本使用"妻子、配偶"而不使用"老婆"。第二,兩者都使用模糊性詞匯[2]。法律英語語言中的"adequate, enough and so on"與法律漢語語言中的"根據不同的情況"都是使用模糊性詞匯的體現。第三,英漢法律語言都具有多義性[2],多義性是指一個法律單詞含有多個法律意義,例如:"court":法院;法庭;法院大樓;法官;立法機關(美國麻省)。法律漢語語言也具有多義性。例如:"管轄":在刑事訴訟中,指司法機關受理案件權限的分工;在民事訴訟中,指確定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權限[3]。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就要求譯者必須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了解清楚原文究竟想要表達的是何種意思,根據語境,選擇出最合適、最正確的含義。作為一名合格的翻譯人員,必須在進行法律翻譯之前,要掌握好源語及目的語的各個特點,在具體翻譯的理論和技巧的指導下,進行準確的翻譯工作。法律翻譯是一種典型的"特殊目的語言翻譯",它對譯者的要求也相當高,"學界力主由法律專業(yè)人士翻譯法律專業(yè)文獻"[4]。
法律英語詞匯的來源主要有:中古英語,如"hereby, thereby"。外來詞,主要包括拉丁語詞和法語詞,他們都體現了法律英語語言的莊嚴性和正式性。還有一類則是現代通用的正式語言。其次,法律英語文本主要是規(guī)定行為,故多采用命令性詞匯,故法律英語文本頻繁使用情態(tài)動詞"shall"。在法律英語文本中,名物化結構的使用十分普遍。英語語言是一種靜態(tài)語言,要盡量避免使用動詞,而采用其它手段,如介賓短語來表示表示動作的傾向,例如,如果要表示"實現realize"這個詞,在法律英語中,通常使用的是它的名詞形式:realization.而漢語是動態(tài)性語言,漢語習慣使用動詞,甚至一個句子使用多個動詞,翻譯時,譯員要注意這兩種語言詞性的變化,注意各類詞性的轉化處理,英譯漢時,可采用詞類轉換法:把名詞轉譯為形容詞、動詞或副詞。定語從句中出現的代詞的翻譯也是值得譯者注意的,對于法律文本,意思表達明確具體是最重要的要求,為避免出現歧義,指代不清,在翻譯時,必須將這些代詞譯為具體的名詞,重復先行詞。法律英語還常使用近義詞連用:法律配對詞和三聯詞是指連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具有相近或者相同意思的詞表達法律上本來只需一個詞就能表達的意思[5]。例如:null and void(無效),have and hold(持有),request and require(要求),翻譯時,只需譯出一個單詞的意思即可。
第一,法律英語文本都通常很少使用標點符號將內容分開[6],這就形成了法律英語文本長句的現象,長句由從句構成,各類從句的使用細化了法律文本的內容,最典型的就是定語從句的使用,通過在名詞后面添加定語從句,不斷完善法律信息,與漢語語序不同,漢語的定語通常前置,故翻譯時,譯者必須要注意譯文語序的問題,采用分譯法、語序轉換法將句子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分譯法是指將長句子拆分為斷句,使得句子更加清晰易懂。而語序轉譯法則是根據漢英兩種語言表達習慣來排列譯文順序。第二、法律英語文本中存在大量的被動句。法律文本中,并不是強調動作的主語,而是強調這一行為產生的后果,因此,使用被動語態(tài)正好符合文本要求。再者,法律文本十分客觀,頻繁使用被動語態(tài),可以避免動作的執(zhí)行者可能引起的主觀性。因此,翻譯時,譯員要十分注意語態(tài)的轉換處理。
例如: The joint venture company is a legal person in China, who shall be governed and protected by Chinese law.
譯文:合營公司為中國法人,受中國法律管轄和保護[7]。此句的翻譯符合中文語言使用習慣,將"被"字譯為"受"字,翻譯得當。
與法律英語文本相對應的,歐美國家法制健全,與中文屬于不同語系,法律漢語幾乎沒有外來詞。所以法律漢語僅憑少量的文言文。例如,"茲、系、謹此、之、其"等,以及大量的現代漢語中的正式語言來表達法律的正式、莊重."[7]英譯時,恰當使用符合中文習慣的詞匯即可。
被動語態(tài)在法律漢語中極少出現,通常,漢語采用含有被動意義的如:受到,由,這樣不含"被"字的詞匯來表示被動含義。那么應該如何翻譯法律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呢?一種方法是將英語被動語態(tài)處理為漢語的主動語態(tài)。另一種方法是將英語被動語態(tài)處理為漢語的無主句。其次,法律漢語語言中,常使用"的"字結構。"的"字結構一般表示法律規(guī)范中假定的條件或情形,可以譯成英語表示條件的狀語短語或從句[8],例如:"if"從句。有些情況下,"的"字結構的邏輯主語或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與表示處置的句子中的動詞的邏輯主語或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相同時,也可以譯成名詞或代詞加后置定語結構。漢語法律語言很少使用轉折詞。英語中常用However表轉折,且常常把轉折部分作為單獨的條款;漢語常用“但”而少用“ 但是”表轉折,即法律界所說的“但”書,但書通常與其前面部分構成一個條款;這是因為漢語是意合語言,而英語是形合語言,通過轉折詞和連詞來表現,而漢語,通常是將文本信息的轉折關系隱含在兩個句子的內部,不會通過“然而”這類連詞來體現。所以,在翻譯英語法律時,如果是正式的文獻翻譯,必須翻譯為兩個條款;如果是信息翻譯可以將兩個條款合為一條,這樣更加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更符合漢語法律條款的撰寫。
法律翻譯在當今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翻譯文本的翻譯,英漢法律語言在詞匯的來源、語態(tài)和長句的使用方面具有獨特的特點。譯者只有了解清楚這兩種語言的異同點,才能選擇出最合適的翻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