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刑法》第18條第4款之探討"/>
(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國關于醉酒型犯罪的刑事責任,集中體現在《刑法》第18條第4款“醉酒的人犯罪,應負刑事責任”中,其并未將醉酒犯罪分情況處理,而是一律將醉酒情況下發(fā)生的危害行為按照一般的犯罪處罰。法律粗疏的規(guī)定,既不符合司法機關處理醉酒犯罪的實際需要,也有悖于現代刑法的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和罪刑法定原則。
在20世紀80年代,基于遏制醉酒犯罪從而維護社會秩序的刑事政策,我國學者提出醉酒犯罪負刑事責任的理論依據在于:“第一,醉酒狀態(tài)下行為人并沒有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而僅僅是某種程度的減弱;第二,醉酒是醉酒者自己造成的,并非不可避免。醉酒者先前可能甚至已經預見醉酒后有實施危害行為的可能,具備了實施危害行為時的主觀要件;第三,酗酒是舊社會遺留的惡習,是不文明的行為,應當加以制止?!雹佻F階段,我國司法實務部門大體上仍然堅持該傳統(tǒng)理論依據。根據這一理論,人民法院在認定醉酒犯罪時可以完全不考慮醉酒者在醉酒之后已經陷入精神障礙狀態(tài)的事實,可以完全根據危害行為發(fā)生時行為人與危害結果間事實上的心里關系確定當事人的刑事責任,把事實上的過錯等同于刑法規(guī)范意義的故意與過失②。
目前,根據我國刑法學界的通說,醉酒犯罪的可罰性依據為大陸法系國家的原因自由行為理論。在大陸法系國家,原因自由行為理論是為解決行為人在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時處于無責任能力狀態(tài)與“責任與行為同時存在原則”而提出的一種特殊歸責形態(tài)。根據該理論,之所以對醉酒犯罪進行處罰,原因在于醉酒者所實施的危害行為實際上是在具備責任能力的狀態(tài)下所做出的意思決定的過程。醉酒者雖然在實施結果行為時處于無責任能力狀態(tài),但是可以根據行為人自陷醉態(tài)時對事后實施危害行為和引起危害結果的態(tài)度來確定主觀心態(tài)是故意還是過失,從而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根據原因自由行為理論,追究行為人自愿醉酒犯罪的刑事責任,應分三種情況處理:(1)行為人在事前就具有犯罪意圖,出于借酒壯膽或者減免刑事處罰的動機自愿陷入醉態(tài),再利用醉態(tài)實施犯罪行為,此時行為人無論是否完全喪失責任能力,對其犯罪行為都要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2)行為人事先沒有犯罪意圖,但在自愿陷入醉態(tài)之前,行為人應當預見醉酒后可能會實施危害行為(如行為人有酒后傷人的習癖),這在種情況下,行為人應承擔過失犯罪的責任。(3)事前行為人不可能預見醉酒后會實施危害行為,則不應承擔刑事責任。
傳統(tǒng)的醉酒犯罪刑事責任理論完全排除了醉態(tài)對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影響,追究行為人的嚴格責任,其體現了強烈的“政策導向”,有利于減少醉酒犯罪的發(fā)生率,從而維護法秩序;原因自由行為理論要求嚴格遵守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準確反映了行為人對危害行為的主觀罪過。這兩種醉酒犯罪刑事責任理論依據處于兩個極端,都有一定的缺陷。
在整個醉酒犯罪過程中,行為人在飲酒時對陷入精神障礙狀態(tài)具有故意或過失,在飲酒時對陷入精神障礙狀態(tài)后可能發(fā)生的危害結果具有故意或過失,在處于精神障礙狀態(tài)之后實施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時對危害結果也具有故意或過失。而當行為人處于醉態(tài)時,行為人缺乏刑事責任能力,其對危害結果的故意與過失僅僅只是一種事實上的罪過。在刑法規(guī)范中,犯罪主觀要件的故意與過失是行為人在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時對法益侵害結果的故意與過失。因此,傳統(tǒng)醉酒犯罪刑事責任理論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把處于醉態(tài)下對危害結果的罪過認定為犯罪主觀要件中的罪過,違反了刑法中的主觀責任原則。這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導致加重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情況。
原因自由行為理論最大的缺陷在于可能會導致對醉酒犯罪的處罰出現漏洞。首先,針對行為人事前沒有犯罪意圖,在實施原因行為時應當預見事后可能發(fā)生結果行為的情況,按照原因自由行為理論,行為人一般承擔過失犯罪的責任,但并不是酒后發(fā)生的所有危害行為在刑法中都有過失犯罪的規(guī)定(如尋釁滋事罪、強奸罪、毀壞財物罪等,其罪過形式僅有故意而無與之對應的過失犯罪。),在這種情況下將不能根據原因自由行為理論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其次,如果行為人在自愿醉酒后實施危害行為,但其在飲酒時無法預見可能會發(fā)生危害結果,根據原因自由行為理論,行為人就不用承擔承擔刑事責任。而根據相關數據統(tǒng)計,醉酒確實會導致行為人的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減弱,從而導致相關犯罪的發(fā)生,尤其是暴力犯罪。如果將自愿醉酒違背社會倫理的惡習作為免責事由,將違背公民的法情感。
我國追究醉酒犯罪的刑事責任主要是基于遏制醉態(tài)犯罪、維護社會秩序政策的需要,同時,現代刑法理論中的主觀責任原則也要求處罰犯罪要與行為人的實際罪過性質和和主觀可責性相適應。因此,我們既不能為了遏制醉酒犯罪而不顧主觀責任原則的要求,也不能為了堅守主觀責任原則而放任醉酒犯罪的頻繁發(fā)生,在規(guī)制醉酒犯罪時應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定的平衡。
通過對醉酒犯罪可罰性依據的分析,我國刑法可以采用總則加分則的模式來規(guī)制我國醉酒犯罪的刑事責任。這一模式認為可以在刑法總則中作出一般性的處罰規(guī)定,同時在分則中增設一個較輕的罪名,這一罪名是起兜底的作用,主要解決總則無法處理的特殊情況,如行為不構成原因自由行為,無法證明原因自由行為人主觀罪過等。具體而言,在總則中利用原因自由行為理論來規(guī)制醉酒前就具有犯罪意圖的行為人和醉酒前能夠預見事后可能會發(fā)生危害行為的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而針對行為人醉酒前不能預見陷入精神障礙狀態(tài)后會實施危害行為的醉酒犯罪,以及依據原因自由行為理論應按按過失處理而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主觀罪過僅為故意的的醉酒犯罪,應在分則中新增設一個刑事責任較輕的罪名統(tǒng)一加以規(gu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