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霍涌泉,柳強
(1.西安音樂學院,陜西西安 710061;2.陜西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陜西西安 710062)
在20世紀90年代,積極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賽里格曼提出心理學治療的重心是個體的積極心理,這個觀點被學者們看作是當代心理學的兩大最新進展之一。積極心理學提倡發(fā)掘個體與生俱來的美德、建設性的力量和善良,主張關注個體潛在的和現(xiàn)實的內容,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建構個體的心理問題和心理活動。在治療過程中,將關注點聚焦于個體與生俱來的內在力量和積極心理品質,最大限度地幫助個體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享受美好人生[1]。這一研究新取向的出現(xiàn),為醫(yī)學界健康觀念提供了新的知識和技術,豐富了健康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使人類在健康和疾病的研究領域有了長足發(fā)展。在積極心理學的科學研究中,樂觀、心理一致感、意義發(fā)現(xiàn)、壓力管理、文化差異等方面的研究,均為身體康復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層面支持。深入總結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于分析疾病的成因、管理疾病過程和實現(xiàn)治療效果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積極心理學和健康從一開始就緊密聯(lián)系,心理學和醫(yī)學領域的“初級預防”運動和“增進健康”兩大運動促使心理學研究目標轉向,積極心理學隨之展開[2]。二戰(zhàn)之后,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疾病、毒品濫用、犯罪心理和婚姻危機等領域。心理學研究傾向于對“病理性”心理問題的關注,而忽略對更多正常人群的幫助,勢必使得心理學的研究道路趨向狹隘。Marie Jahodas首次對積極的概念進行了深入分析[3]。Marie Jahoda圍繞自我的積極態(tài)度、自我全面發(fā)展與實現(xiàn)、準確地現(xiàn)實感知能力、心理一致感整合能力、環(huán)境控制能力、自己能力發(fā)揮六個方面對健康概念進行詮釋。Marie Jahoda的觀點被積極心理學家廣泛接受并大量地推廣引用。在心理學科發(fā)展過程中,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也不遺余力為積極心理學發(fā)展搖旗吶喊。馬斯洛用全新的視角最早關注人類的潛力、美德或者可能達到的心理高度,提出自我實現(xiàn)的人類心理發(fā)展階段論。在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賽里格曼的積極呼吁下,1998年積極心理學正式誕生。此后積極心理學圍繞著健康和疾病,以積極人格、積極體驗、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tǒng)為研究框架,對生活的意義、個人的成長、自我控制力、寬容、樂觀以及其他與精神和心理健康相關的課題展開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其中,為探索人類健康共同努力。
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無疑為當今的心理學界帶來一縷清風。與傳統(tǒng)的宗教倡導和經(jīng)典文化的提倡揚善抑惡相比較,積極心理學通過嚴謹?shù)目蒲蟹妒健藴试u議的實證量化,使得其相關理論不僅僅是一種吶喊,更是可以廣泛的應用和推廣。積極心理學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機能,更關注個體內在感受和存在價值,提倡將主動權交還個體,對個體實施積極干預,并以此為突破口促進個人、家庭與社會三者之間的良性發(fā)展。積極心理學的這種積極轉向體現(xiàn)了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意味著心理學開始重視重建新的人文精神。這正是積極心理學發(fā)展的本質目標所在。與傳統(tǒng)心理學相比,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有三層含義:一是對消極心理學的批判;二是倡導研究人積極的心理內容;三是強調用積極的方式應對心理問題,用積極力量解釋心理問題,并從中獲得積極意義[4]。積極心理學的出現(xiàn)一方面拓寬和充實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更為重要的是科學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人類生活中(如教育、商業(yè)等領域)能夠廣泛的應用,為個體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對當代心理科學發(fā)展影響深遠。
探究對待心理疾病的態(tài)度和實施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積極心理學與傳統(tǒng)心理學二者的差異。傳統(tǒng)心理學將服務對象界定為異常心理人群,使得服務范圍具有狹隘化傾向;在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理解上,傳統(tǒng)心理學一方面對心理疾病進行是與非的界定,另一方面將表現(xiàn)癥狀簡單歸結到生物醫(yī)學病理模式。積極心理學更關注學生內在心靈成長,倡導用積極的理念和思想優(yōu)化心理素質,將人格全面成長作為教育第一要務。在傳統(tǒng)心理學背景下,心理教育以預防為主,實施方案過于單一,采取的途徑也不外乎矯正學生的問題、心理教育課程的實施、個體團體咨詢的干預,效果往往不盡人意。而積極心理學則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心理均存在巨大的潛能,這種人性觀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的多元化。教育中要重視每個人的多種基本需要,高度重視自我發(fā)展,將發(fā)展的主動權交還給個體,這無疑為心理教育、預防干預帶來了新的思路。
目前,關于積極樂觀、成功智力和抗逆力等問題的探討是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主題,也為更科學理性地認識及評估身心健康機制提供了許多有意義的內生性發(fā)展線索。
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人格中的樂觀特質歷來受到心理學家的關注。研究者普遍認為樂觀是與未來發(fā)生事件和情境高度相關的概念。從廣義上看,樂觀既包含個體對未來可能發(fā)生事件的積極心理預期;又包括個體確信能夠應對即將到來的壓力與危機。Leif等提出期望與價值的關系模型,樂觀指個體對未來有積極的主觀期待并賦予其正向價值[5]。Scheier認為樂觀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具有該氣質的個體內心充滿好的期待[6]。Seligman將樂觀解釋為一種歸因方式,樂觀者首先是一名好的歸因者,傾向將糟糕、混亂的事情外歸因;對個人有利的事情內歸因[7]。在樂觀的心理模型構建中,單因素模型認為樂觀是單一人格維度,與之相對立的是悲觀;二因素模型認為悲觀與樂觀是基本的人格特質,樂觀是由相互獨立的兩個亞特質組成。Roysamb等則將樂觀看作是聚合概念和單維線性的等級模型,一級因素包括樂觀和悲觀;二級因素主要指生活定向;三因素理論認為樂觀包括自我效能樂觀、個人樂觀和社會樂觀[8]。
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在壓力情境下,調節(jié)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重要的資源是樂觀。積極的情緒在“保持生理健康上也有很大的意義”[8]。常常會看到,樂觀者在應對壓力事件和處理應激性情境時,能夠更好的判斷情勢,靈活運用方法,及時做出準確判斷和尋找到更多的解決方案,從而掌控壓力,使事件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樂觀者的調適心態(tài)能力較強,免疫系統(tǒng)優(yōu)于正常人。樂觀者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健康行為,在醫(yī)療過程中能更快地康復。樂觀還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生存。總而言之,擁有樂觀特質的個體能夠擁有良好的心身健康,生活質量較高。健康心理學研究者要善于挖掘樂觀者的心態(tài),幫助人們抵抗疾病,引導人們擁有高品質的生活狀態(tài)。
心理一致感是美國學者Antonovsky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9]。目前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健康模型的重要概念。心理一致感是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特質,是指個體對生活事件或內外環(huán)境壓力的總體感知。它表現(xiàn)為個體對壓力的覺知,是對應對壓力的覺知和對生活意義的覺知,是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心理學擴展。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遇事件,這些猝不及防的事件往往會擾亂個體生活,帶來不可避免的壓力,當人們確信自身有資源應對這些事件時,整個事件帶來的心理壓力就會隨之減輕,即使這些事件是負性的。心理一致感模型有三個要素構成:理解性、控制性、意義性。這三種要素確保個體對事件進行預測,對自身資源進行評估,同時決策是否運用資源應對壓力。心理一致感包括“個體的人際關系、內心感受、個人活動等問題”,其主要關注的是個體生活中的功能性內容[10]。在賽里格曼的推動下,近幾年,心理一致感被引入健康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生活一致感量表在臨床實踐和科研得以運用。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一致感的個體對疾病的心理免疫力更強。國外健康心理學專家將其比作對疾病的心理“抗原”。近期的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性是個體身心健康的重要特質。例如,追蹤高血壓患者的研究證實,心理一致感較高的高血壓病患由于能夠更好的接受藥物治療,因此其控制高血壓疾病的效果顯著;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一致感與自我護理行為呈正相關。楊小湜等研究了看護癌癥患者的照料者的抑郁癥狀,心理一致感是抑郁癥狀的保護性因素之一[11]。心理一致感對健康的重要價值已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健康心理學專家也在沿著這條道路進一步探究,未來如何構建個體的心理一致感,增加人們對抗疾病的“心理免疫力”,是心理學家們積極探索的方向。
近幾年健康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研究都指向意義發(fā)現(xiàn)與健康之間有著密切關系。意義發(fā)現(xiàn)是一種心理和行為過程,指當個體遭遇突發(fā)性的危機事件后,在逆境中重新發(fā)現(xiàn)人生的閃光點和生命的價值。當挫折來臨,意義發(fā)現(xiàn)可以幫助個體對抗應激事件,有利于維護身心健康。在對多發(fā)硬化癥患者的追蹤中,kenneth等提出七維度模型:同情和共情、生活方式的獲得、精神成長、個人成長,積極冥想、家庭關系的發(fā)展以及全新的機遇[12]。Kim等通過對癌癥照料者調查發(fā)現(xiàn):家庭、接納、欣賞、共情、積極的自我觀念和重置優(yōu)先次序是意義發(fā)現(xiàn)的有效因素[13]。Nes等研究認為意義發(fā)現(xiàn)的六個維度包括:欣賞、新機遇、理解、個性的成長、孩子積極的影響、精神成長[14]。
國內外已有很多研究顯示,意義發(fā)現(xiàn)對健康維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在對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研究中,患者抑郁癥狀的減輕與通過意義發(fā)現(xiàn)獲得更多積極情緒和主觀幸福感有關。我國學者王瑜萍等對乳腺癌患者的研究證實,通過意義發(fā)現(xiàn)具備積極心理資源的病患,其抑郁及焦慮水平更低[15]。意義發(fā)現(xiàn)健康模型的研究也存在問題。如,研究者找到了健康與意義發(fā)現(xiàn)的相關證據(jù),但不能證實意義發(fā)現(xiàn)與健康的因果聯(lián)系。已有研究案例顯示,善于意義發(fā)現(xiàn)的病患可能表現(xiàn)出難以適應疾病。如Tomich等在對乳腺癌病患的研究證實,治療態(tài)度積極、擁有更多積極認知的患者更多體驗到悲傷無助的情緒[16]。意義發(fā)現(xiàn)的研究也許具有跨文化差異,即兩者意義發(fā)現(xiàn)的內涵和目標不一致。例如,西方常常將逆境當作痛苦的來源,如何擺脫痛苦是意義發(fā)現(xiàn)的目標;而在中國文化中,逆境卻是磨練意志、自我成長的動力。
一直以來,壓力管理是保持身心健康狀態(tài)的有效方法。壓力管理的策略很多,常用的有沉思法、身體法和心理法。沉思法包括冥想和瑜伽,冥想可以幫助個體減少生活中突如其來事件和隨后的憂心忡忡,也能幫助個體更加容易度過一天。如今有數(shù)以億計的人們在嘗試使用這種方法緩解壓力,改善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這些障礙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失眠、焦慮、飲食障礙和邊緣性人格障礙等。一系列研究顯示,冥想可以減輕病患的心理壓力。有研究表明,通過太極的訓練能夠提高病患的心理健康,病患的抑郁癥和焦慮癥癥狀明顯減輕[17]。大腦掃描發(fā)現(xiàn),冥想訓練改善了患者大腦在初始靜息狀態(tài)下,注意力和執(zhí)行控制相關區(qū)域的功能連接,也就是所說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完成冥想訓練的人,體內的IL-6水平也有所降低。冥想訓練具有提高大腦管理壓力的能力。此外,由冥想發(fā)展出來的正念療法在實踐過程中也顯示了療效。Kabat使用正念減壓療法治療焦慮癥患者。經(jīng)過三個月的治療,病患的焦慮及恐懼得到明顯的改善;研究者進行了跟蹤調查,三年后其治療效果明顯[18]。
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和實驗研究創(chuàng)建了許多有意義的健康模型,為健康心理學的發(fā)展及其在實踐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建設性意見。然而,有批評者指出,文化差異的問題是積極心理學研究難以逾越的鴻溝。健康心理學在研究中采用的調查方法往往將研究者禁錮在實驗室,難以推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區(qū)。原因在于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文化差異是巨大的。例如,在英美文化下一個人生病意味著必須由他本人承擔后果,個體為自己病情負責;而在集體主義文化統(tǒng)治的許多地方,這種觀念是不被理解的,人們不需要為自己的病情承擔責任。世界范圍的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不同文化的人們的感受是不同的:他們不只對不幸的感知不同,如對于內心燥熱和晚上做噩夢這些事件有著各自的看法;他們詮釋事件的方式也不同。一種文化中的一個民族如何認識精神疾病——他們如何分類和區(qū)分這些癥狀,如何嘗試治療疾病以及為治療過程和結果設定的期望,會影響這些疾病本身[19]。因此,未來健康心理學的研究要走跨文化的道路。如果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了解越多,就能選取更為適合的方法開展研究。
積極心理學以健康問題作為新的研究方向,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是心理學未來發(fā)展走向——應用化和科學化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健康問題研究通過對主流心理學內容與形式的補充,迅速成為心理學理論發(fā)展的一個新增長點。然而,盡管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資源,其未來研究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zhàn)。
第一,積極心理學健康問題研究的實證基礎依然比較薄弱。積極心理學盡管在有關“正性情緒”“習得失助”“樂觀與健康”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實證依據(jù)支持,但是相關研究重復性還是不足,重復驗證性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積極心理學在健康領域的普遍應用和推廣。積極心理學的健康問題研究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過于濃厚,認為積極是一種靈丹妙藥,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能包治百病,過度強調積極的體驗。實際上,這是一種脫離了現(xiàn)實的非理性表現(xiàn)。正如有學者批評的那樣:“積極心理學的治療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避和歪曲理解,是通過簡單放大人的防御機制的一種夸張手段[20]。”然而,也應該看到,自然科學的物質實體性研究普遍可以得到重復實驗的數(shù)據(jù)結果,而精神心靈現(xiàn)象則屬于虛體性的難以重復的自然活動存在,無法重復驗證積極心理與健康的相互依從關系,也是正常的、理性的反映。
第二,過分積極的心態(tài)容易對身體心理健康帶來危害??陀^地講,現(xiàn)代社會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日益認識到追求積極向上是有益的。積極情緒有利于主觀幸福感的提高,也有很多研究證明了體驗更高的積極情緒似乎對人是很有利的。但“凡事均需要適度”,物極必反,過猶不及。有一種現(xiàn)象被稱為“追求積極情緒的悖論”。該理論認為,在許多時候,個體越是追求積極,其反而越難有幸福體驗,甚至會導致一些消極后果。這些消極后果包括:1)降低個人的主觀幸福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積極情境中去追求積極情緒,會減少個體的快樂體驗,降低生活滿意度,在消極情境中去追求積極情緒也會降低生活滿意度。2)損害生理心理健康。在生理層面,個體如過分追求積極情緒,常常會做出冒險行為。而這些活動往往具有損傷性,會給身體帶來長期損耗,比如過度勞累等行為。還可能更容易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比如出現(xiàn)抑郁障礙、躁狂疾病等。3)標準定位過高,行為方法不適當。一些研究證明,個體越是重視積極情緒可能會體驗到越多的孤獨感,自我聚焦引發(fā)孤獨、社會行為減少等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21]。引起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追求積極情緒的方法不當,頻繁地進行自我的情緒監(jiān)控,這不僅無法提升主觀幸福感,反而會對個體造成身心傷害。因此,如果適當?shù)脑O定快樂的標準,避免過多的自我情緒監(jiān)控,是能夠提升人的主觀幸福感的。
第三,消極情緒等心理因素干擾太大。積極心理情緒本身有著不易改變的性質,加上當今社會現(xiàn)實的種種誘因,消極情緒的觸發(fā)是很容易的。一個人要變得積極樂觀實屬不易,即使能充滿樂觀、保持積極,在生活實踐中也不一定能成功。在對6000名男女志愿者長達10年的實驗證實,個體的典型情緒特點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換言之,相對比較快樂的人,10年后依舊保持更多的快樂體驗,悲觀的人也更多的沉浸在悲傷情緒中難以自拔[22]。在實際生活中,幸福不可能是柏拉圖式的完美無缺,而是逆境與順境交織的復雜混合。積極心理學認為:生活不僅僅是絕對美好的積極,欣賞和享受生活中的消極同樣是一種幸福。
誠然,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還存在著一些缺憾,這與理論產(chǎn)生時間比較短,引發(fā)相關研究有限有一定關系。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加入其中,研究方法日趨完善,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相信這些不足能夠被一一克服。因此,積極心理學在健康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仍然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啟發(fā)意義。人的生命包含了積極向上的潛質,是一個自我決定的系統(tǒng),既包含潛在的心理矛盾與沖突,也包含尋求自我完善的內在動力。積極心理學倡導和堅持這樣的價值取向——人類本身具備開放性和包容性,個體通過這些積極向上的潛質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在個體孜孜不倦、積極努力地追求幸福的過程里,積極心理學試圖達到這樣的理想境界——消極影響最小化以及積極影響最大化,為人類持續(xù)不斷的健康問題研究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SCHEIER M F,WEINTRAUB J K,CARVER C S.Coping with stress:divergent strategies of optimists and pessimists [J].Journal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257.
[2]BRYANT F B,CVENGROS J A.Distinguishing hope and optimism:Two sides of a coin,or two separate coins[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4,23(2):273-302.
[3]MARIE J.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M].New York:Basic Books,1958.
[4]SCHWEIZER K,SCHNEIDER R.Social optimism as generalized expectancy ofa positive outcom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7,22(3):317-325.
[5]LEIF W,ANNE S R.Measuring optimism-pessimism from beliefs about futur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0,28:717-728.
[6]SCHEIER M F,WJ K,CARVER C S.Coping with stess:Divergent strategics of optimists and pessimis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1986,51:1257-1264.
[7]SELIGMAN M E,KASLOW N J,ALLOY L B,et al.Attributional styl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ldren[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84,93:235-238.
[8]ROYSAMB E,STRYPE J.Optimism and pessimism:Underlying structure and dimensionality[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2,21:1-19.
[9]ANTONOVSKY A.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ealth:how people manage stress and stay well[M].City:Jossey-Bass,1987:77-79.
[10]SCHNEIDER S L.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imism:Meaning,knowledge,and warm fuzzin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50.
[11]楊小湜,王烈.103例癌癥患者照料者抑郁癥狀的影響因素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18(9):1644-1646.
[12]KENNETH I P,Stephen C.Th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benefit finding in multiple sclerosis and relations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djustment:A longitudinal study[J].Psychology&Health,2009,24(4):373-393.
[13]KIM Y,SCHULZ R,CARVER C S.Benefit-finding in the cancer caregiving experience[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7,69(3):283-291.
[14]NES L S,SEGERSTROM S C.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coping:A meta-analytic review[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6,10(3):235-251.
[15]王瑜萍,李玲艷,楊玉玲,等.益處發(fā)現(xiàn)量表中文版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3):410-413.
[16]TOMICH P L,HELGESON V S.Is finding something good in the bad always good?Benefit finding among women with breastcancer [J].Health Psychology,2004,23(1):16-23.
[17]WANG W C,ZHANG A L,RASMUSSEN B,et al.The effectofTaiChion psychosocialwell-being: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tudies,2009,2(3):171-181.
[18]KABAT ZINN J.An outpatient program in behavioral medicine for chronic pain pati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s: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J].Gen Hosp Psychiatry,1982,4(1):33-47.
[19]ASPINWALL L G,&TEDESCHI R G.The valu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for health psychology:Progress and pitfalls in examining the relation of positive phenomena to health[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10,39(1):4-15.
[20]CARVER C S,ANTONI M H.Finding benefit in breast cancer during the year after diagnosis predicts better adjustment 5 to 8 years after diagnosis[J].Health Psychology,2004,23(6):595.
[21]CHIESA A,SERRETTI A.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for stress management in healthy people: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09,15(5):593-600.
[22]KABAT ZINN J.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past, present,and future [J]. 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2003,10(2):14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