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4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后,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如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號)、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等,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精神。為了使工作更扎實更有效,教育部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整合完善并充實了前期相關政策文本的核心內容,形成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印發(fā)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如何落實立德樹人進行了具體闡述,既體現(xiàn)了與前期系列相關政策文本的關聯(lián)性,又明確了《指南》的規(guī)范性與指導性:“是指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規(guī)范性文件,適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學。各地要將《指南》作為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將德育工作落細、落小、落實。納入校長和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并將其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德育工作進行督導評價的重要依據(jù)。”可見,《指南》將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出發(fā)點和理論依據(jù),落實《指南》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抓手,深刻領會《指南》,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中小學德育工作必須反映德育工作的階級性和民族性的性質。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系統(tǒng)。是在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中產生,受人們的經濟關系的制約,并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永恒的道德,超階級的道德,只有具體的、時代的和特殊的道德。如“善與愛”“高貴與責任”“自由與正義”等,這些古今中外都接受的道德,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社會背景下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行為要求?!吨改稀敷w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這一道德觀,其根據(j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要求,結合我國素質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績,以及中小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體系”“內容安排”“實施途徑與要求”“組織實施”六個方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這六個要素的內涵表述與以往相關文件既有相同也有變化。堅持正確方向的基本原則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保證中小學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闡明了“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強調了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首要原則是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做到這一點,中小學校必須強化一把手與黨支部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加強黨的建設,增強“四個意識”,從實際出發(fā),聚焦問題,找準發(fā)力點,將中小學德育工作引導到正確的政治方向上來,使中小學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陣地。德育總目標指出:“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養(yǎng)成良好政治素質……”,明確了“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價值取向。五項德育內容、六個實施途徑及五個實施保障,為教育者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了“怎樣培養(yǎng)人”的方式方法,展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德育觀??梢姟吨改稀放c時俱進地呼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新時代新理念新使命,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實踐針對性。
1998年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第五條:“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并為使他們中的優(yōu)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奠定基礎?!薄吨改稀芬环矫胬^承了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德育思想與德育內容,另一方面又有所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一是提出的總目標與年段德育目標有內在的邏輯層次。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的身心素質為基礎,通過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終生受用的良好品格,并逐步形成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二是表達了對全體學生的真正尊重?!吨改稀防硇缘匕盐樟藢W生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成長需要和道德需要的日益多樣,道德自主性不斷增強,道德認識與道德實踐能力不斷發(fā)展等規(guī)律和特點,設定了“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和全面發(fā)展,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的總體目標。并詳細提出了不同學段的具體目標:小學低年段,以愛親敬長,養(yǎng)成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教育為主;小學中高年級,以熱愛家鄉(xiāng),初步形成規(guī)則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及自律教育為主;初中階段以熱愛祖國,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自主教育為主;高中階段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為主?!吨改稀返膶哟畏置?,既關注年段銜接,突出年段重點,又體現(xiàn)了螺旋式上升的漸進性與適切性,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盡管年段上存在著目標要求的層次差異,但中小學德育目標“培養(yǎng)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是一以貫之的。這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規(guī)定,也是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梢?,《指南》確立的目標符合國家的文件精神。
建國60余年,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學校教育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學校德育。由于不同階段,社會發(fā)展形勢的需要,具體德育內容也有了不同的要求,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及擁護社會主義教育”始終是各個階段堅持著的“主旋律”。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全面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指南》將“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確立為中小學德育內容,依然堅持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及擁護社會主義教育”的“主旋律”,同時發(fā)展了“主旋律”教育。例如,《指南》在德育內容(一)理想信念教育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對黨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卑l(fā)展了集體主義教育,強化了擁護社會主義教育;在德育內容(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指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引導學生牢牢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覺遵守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蓖ㄟ^價值引導,充實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教育;在德育內容(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指出:“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yǎng)教育,”要求挖掘中華文化優(yōu)秀基因,喚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那么,如何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何處理傳統(tǒng)道德文化與外來道德文化的關系?!吨改稀吩谧掷镄虚g給予了回答:中國有悠久燦爛的道德思想和德育傳統(tǒng),積淀了非常深厚的德育工作經驗,如“天人合一”“民為邦本”“知行合一”“家國情懷”“防微杜漸”“內省慎獨”等。這些思想一直指引著中國人的道德生活,是中華民族道德生活的基因,更是教育者開展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寶貴財富。因此,教育者要樹立德育工作的文化自信。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向學生滲透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為未來中華民族立于世界東方沉淀強大的發(fā)展力量?!吨改稀窂娬{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生,而不是籠統(tǒng)的、全部的。因此需要教育者對傳統(tǒng)文化認真整理和批判地繼承與創(chuàng)新。另外,《指南》要求,教育者在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同時或之前,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道德思想和德育傳統(tǒng)要有比較系統(tǒng)的認識、理解和實踐,這是新的歷史時期開創(chuàng)中小學德育工作新局面的重要前提與思想基礎,也是對中華民族所形成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繼承。然后,有機結合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德育理論與實踐,用符合本民族特點的德育方式解決本民族的德育問題,達到洋為中用的目的,是對癥下藥的根本。
《指南》借鑒、吸收了人類先進的文明成果,將價值觀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確立為中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并明確指出,德育的目標不僅僅局限于如何服務于政治需要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在此基礎上還應著力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德育目標。
《指南》在“實施途徑和要求”方面提出了“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xié)同育人”六途徑,既是德育途徑,也是德育方法。在“組織實施”方面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條件保障、加強隊伍建設、加強督導評價、加強科學研究”五方法,既是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組織保障的要求,也是中小學實施德育的重要方法。這樣的表述呈現(xiàn)了“處處有德育”“事事是德育”“人人做德育”的“大德育”場景,明確了德育在學生生活的每時每刻,在每一件事、每一個活動之中,在每一個人的言行上。只有樹立大德育觀,通過“常態(tài)開展德育工作”,“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將德育“落細、落小、落實”,中小學德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中小學德育不僅是思想品德和政治學科教師、德育副校長、德育主任、團隊工作者、班主任的任務,也是學校所有教職員工的任務。學校要從育德出發(fā)思考一切工作,抓德育促智育。通過開展學習培訓,使全體教職員工樹立德育是本職主業(yè)的觀念,明確德育任務;通過建立管理評價制度,引導與促進教職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落實德育。
通過開展研訓活動,提高學科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明確“以學科方式上好學科課程,是最好的德育”思想,并能“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將德育內容有機融入到各門課程教學中,融合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達到學科教育的目的。
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人民教師隊伍,真正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學校要建立教職員工在?!耙蝗粘R?guī)”,使教職員工養(yǎng)成良好的工作行為規(guī)范,懂得“走在校園里、站在講臺上,教師的一切都是德育”的教育之理,率先垂范。發(fā)揮教師本身的課程作用,因為他們的言行,學生看得見、學得到、信得過,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無窮的。學校通過開展“最美教師”“夸夸我的老師”等活動,讓“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教師成為校園德育的亮麗風景線。
活動是道德形成、發(fā)展的根源與動力,是德育最關鍵最重要的形式。因此建構學校常態(tài)化德育活動課程體系,以制度形式明確每學年德育活動安排,使之常態(tài)化,是克服“運動式”“一陣風”“應景式”等無效德育的有效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德育不只是“學?!钡氖隆<彝ナ侵行W生成長的第一所學校,良好的家風、家教對他們的熏陶感染,將帶給他們一生的幸福;懂文明講禮貌的爸爸媽媽是他們人生的榜樣,將影響他們未來的發(fā)展。當前,我國國民的家庭教育質量令人堪憂。如何提升家庭教育質量,我國還沒有形成良好的機制,只能通過學校承擔起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的責任。因此,學校要聯(lián)合婦聯(lián)、關心下一代協(xié)會、社區(qū)等機構,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統(tǒng)籌社會各種資源,開展樸實而富有實效的家庭教育指導,即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接待日等各種家校溝通渠道開展家庭教育示范,讓家長學習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通過校園網(wǎng)絡平臺、微信群、班報等向家長宣傳新時期素質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促進并引領家長關注、重視家庭文化建設,提升家庭教育質量。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協(xié)調一致,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中小學德育目標。
大德育觀,是學校以人為本,有效整合各種德育力量,優(yōu)化配置校內外德育資源的德育依據(jù),是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保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育價值取向的必然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fā)芽、真正培育起來。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養(yǎng)成好思想、好品德?!笨梢姡⒌率菢淙说某霭l(fā)點和落腳點。當更多的學校關注《指南》、理解《指南》、踐行《指南》時,教育才能逐步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石中英,杜時忠,等.〈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解讀(專家篇)[N].中國教育報,2017-09-13(2).
[2] 教育部網(wǎng)站.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EB/OL].(2017-09-01)[2017-11-01].http://www.moe.edu.cn/.
[3]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全面實施〈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構建德育工作新格局[J].基礎教育參考,2017(10).
[4] 互聯(lián)網(wǎng)文檔資源.國家教育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EB/OL].(2013-08-03)[2017-11-01].https://baike.so.com/doc/6829900-7047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