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娜 戴 勁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遼寧·沈陽 110136)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表明我國社會處于傳統(tǒng)向現代轉型的變革時期,伴隨市場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公共領域和公共生活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公共領域,參與公共生活。同時,公共領域和公共生活的不斷拓展需要人們遵循新的交往方式與社交規(guī)范。社會現代化發(fā)展促進公共意識的提升,公共意識的完善體現了社會發(fā)展現代化的程度[1]。然而諸多如高鐵霸座、毀壞文物古跡等不文明現象依然頻頻出現,這些不文明現象影射出當前我國社會普遍存在公共意識缺失的問題,究其根源在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已徹底告別“大鍋飯”時代,個體意識的快速覺醒代替了整體意識,利益至上的市場經濟使得人們愈加關注個人的利益訴求,私利大于公利的問題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以和諧為主旋律中的刺耳音符,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道路上的絆腳石。大學生是公共生活領域中充滿生機富有朝氣的群體,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公大于私的價值取向是當務之急和現實之需;大學生作為全體公民公共意識的風向標,增強大學生公共意識將形成全社會關注公共生活領域規(guī)范化建設,營造提升公民公共意識氛圍,這對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提升中國大國形象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校園是大學生主要的公共領域,公共主體意識指大學生明確自己在校園公共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具有積極認識校園公共生活準則,自覺履行校園公共生活規(guī)范,主動制止他人破壞校園公共生活行為的責任與義務。作為高素質群體的大學生,對公共意識能夠做到基本了解,但在履行公共領域規(guī)范和制止他人破壞公共生活行為方面卻不盡人意。大學生踐踏草坪、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將食物帶入干凈整潔的教室,食堂窗口前的插隊以及圖書館中的專人專座,這些校園內不文明現象仍屢見不鮮,暴露出大學生在客觀遵守上存在公共主體意識差,漠視公共領域規(guī)范,缺乏行動自覺的問題。此外,大學生公共主體意識淡薄還體現在公共責任的缺失,雖主觀存在公共意識,對于損壞公共資源和損害公共利益的事情持有反對態(tài)度,但是因為“沒人管我也不管”的隨大流心理,認為自己沒有責任和必要去主動制止破壞行為。例如校園內常見的公共場合吸煙,多數大學生表示反感,只有極少數會上前說服和制止吸煙者。
公共價值觀就是處在公共領域的社會共同體成員個體利益服從公共利益的價值取向。進入大學校園,要具備“公益”大于“私益”的底線意識,即在不侵犯他人權益及公共利益的基礎上,追求個人利益。近幾年,“共享”經濟的迅猛發(fā)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服務模式,特別是共享單車的出現,為人們的日常出行帶來了很多便利。然而在大學校園中,本應服務全校師生的共享單車卻因個人的一己私欲被故意撕下用于開鎖的二維碼,將單車上鎖使共享單車成為專人專車,更有甚者單純以毀壞共享單車為樂。以點代面,充分地體現出大學生底線意識不足,公共價值觀念弱化的現狀。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對于公共意識的概念停留在相對模糊的程度,在自覺遵守校園公共領域規(guī)范和履行自己在校園公共生活中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方面認識不夠全面,行動力不足;在校園公共領域中做出的行為和決定以個人利益為出發(fā)點的問題。面對大學生公共意識滑坡的嚴峻形勢,急需一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去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去教化、約束大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而航天精神是我國建設航天事業(yè)過程中歷經產生、發(fā)展、升華形成的為人們所認同的價值取向,其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寶貴的教育資源與精神源泉,對增強大學生公共意識起著推動作用;其體現了航天人以國為重,前仆后繼,團結協(xié)作,為實現中華民族航天夢而犧牲奉獻的精神內涵,是加強大學生公共意識的主要抓手。
梁啟超在《新民說》中將公共意識上升到國家倫理層面,認為公共意識的首要含義就是愛國心,其次是社會倫理層面的公共心、公益心。大學生公共領域主體在校園卻不限于校園,網絡同樣是大學生參與公共生活的公共領域,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充斥著許多不良信息,由于大學生辨別能力有限,受到這些有害信息的沖擊使部分大學生動搖了共產主義遠大信念,產生了對我國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懷疑,失去了國家認同感與歸屬感,對于違反公共規(guī)范呈現出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這也是大學生公共主體意識淡薄的重要原因。航天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航天領域作為頂尖科學技術的代表,背后需要強大的國力支撐,我國航天事業(yè)起步于1956年年底,國家初步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當時經濟基礎薄弱、國內工業(yè)制造水平低下、人才和物質資源匱乏、國際上西方國家實行技術封鎖,這些不利條件決定了我國發(fā)展航天道路必定是坎坷的。然中國航天人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航天夢為己任,將畢生所學奉獻給祖國的航天事業(yè),創(chuàng)造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通過航天精神培養(yǎng)為國擔當的愛國情懷有利于大學生補充信仰之鈣,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他們充分認識自己肩負的使命與責任,將“個人志向與國家富強、個人發(fā)展與祖國需要、個人利益與人民幸福緊緊聯系在一起。”[2]致力于祖國的發(fā)展、全身心投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提升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進而提高大學生自身加強公共意識的意愿。
公共心、公益心實質“是追求個體利益和共同體利益相統(tǒng)一的社會意識。”[3]這也契合馬克思關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述,說明個體是不能游離于社會關系之外單獨存在的,個體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個人價值只能在社會與國家中實現。但是,全球化程度加深,西方國家竭力將資本主義文化灌輸給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我國大學生同樣受到西方價值觀的侵蝕出現集體意識弱化,崇尚個人主義,缺少基本社會公德心的問題,其中個人主義的膨脹導致大學生在面臨個體與集體利益的選擇時優(yōu)先考慮私利。偉大的實踐孕育出偉大的精神,航天精神充分地體現部分與整體的辯證統(tǒng)一。航天事業(yè)是一項宏觀且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跨領域的各部門團結合作、大力協(xié)同;航天科技的發(fā)達程度代表著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中國航天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有國才有家作為精神支柱,舍棄自己的家庭一頭扎進茫茫沙漠。正是具有這種公大于私的集體意識,中國航天人才能完成自主研發(fā)道路上每一次攻堅克難,可以說,我國航天事業(yè)所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散發(fā)著 “集體主義”智慧的光芒,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越性。因此,以航天精神中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培養(yǎng)公大于私的集體意識,是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公共價值觀行之有效的方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盵4]這一論述肯定了改革開放40年間所取得的輝煌成績,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貪圖享樂之風也存在于我國社會,嚴重扭曲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畢業(yè)生啃老、女大學生裸貸等事件的報道揭示出大學生好逸惡勞、一味索取不知奉獻的問題,嚴重抑制了大學生遵守公共領域規(guī)范的積極性。上文提到,公共領域的底線是在不侵犯他人權益及公共利益的基礎上追求個人利益,其最高層次的表現為超越追求個人利益的個人奉獻。中國人從來沒有停下探索宇宙的腳步,而每一次“險峰”的登攀都需要中國航天人付出汗水與熱血,他們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忠于自己的崗位,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為祖國的航天事業(yè)奉獻自己的力量,甚至是生命。正是因為“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的犧牲奉獻的敬業(yè)精神,使得中國航天事業(yè)步入世界前列。由此,以航天事業(yè)中的光輝事跡與英雄楷模感染、教育大學生,使其深刻理解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責任和義務,更多地維護他人權益與公共利益。
高校是大學生邁向社會的最后臺階,大學階段也是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趨于成熟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進入社會前,應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公共主體意識和正確的公共價值觀,使他們成為公共生活中合格一員。此時,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zhàn)場顯得尤為重要。航天精神對于加強大學生公共意識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高校思政課對航天精神的講解缺乏獨立性,并沒有將其作為獨立章節(jié)進行系統(tǒng)地論述和分析,或是成為教學內容的引子而一筆帶過。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大學生公共意識應以航天精神為切入點,把航天精神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內涵融入教學內容中去,使大學生深度掌握公共意識的概念,明確公共領域的規(guī)范。
校園文化是高校師生精神、文明風貌的側寫,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營造的人文環(huán)境和群體文化氛圍。積極的校園文化似綿綿細雨,落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對提升個人素質,塑造個人情操具有潤物細無聲般的育人作用。為營造良好的公共意識培育氛圍,高校應將航天精神與踐行航天精神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通過以航天精神為主題建設校園文化,營造出良好的公共意識培育的氛圍,讓大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認知和增強公共意識。
校園文化活動是生動展現校園文化的平臺,學??梢酝ㄟ^開展航天特色鮮明,內容豐富且形式手段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航天角、航天科技節(jié)、航天教育月活動、我的航天夢演講、航天知識競賽,利用好每年4月24日—我國的“航天日”,舉辦航天主題晚會,邀請航天領域楷模作報告等。堅持把“擔當、創(chuàng)新、求實、協(xié)同、奉獻”的航天精神內核滲透進去,使大學生感知校園文化的同時吸收內化航天精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單調的理論灌輸只會引起大學生的聽覺疲勞,認為航天精神教育就是講道理,缺少實效性、對航天精神的學習不僅要做到內化于心,還要做到外化于行。航天精神源于祖國航天事業(yè)的偉大實踐,公共意識源于公共領域,公共規(guī)范源于公共生活,充分說明通過社會實踐使大學生領悟航天精神真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也更具說服力。高??梢蚤_展志愿服務類社會實踐,如走進社區(qū)當一名義工、關愛空巢老人、關注留守兒童、做航空航天展覽館的志愿者等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樹立航天精神為國擔當、犧牲奉獻的公利大于私利的價值觀。只有親身參與,才能激發(fā)大學生對航天精神學習的動力,從內心培養(yǎng)熱愛集體、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優(yōu)秀品質,加強公共意識;才能在實際生活中面對私利與公利相沖突的情況時,將公利放置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