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0)
福建省福州地區(qū)福清市是全國著名的僑鄉(xiāng),居民旅外謀生的歷史十分悠久。近現代以來,福清經歷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浪潮:20世紀初由于惡劣的國內生存環(huán)境使得福清人被動的移民;1979年改革開放后,隨著國門的打開,國內外的巨大差距也引生了一批出國潮[1]。資料顯示,到2012年為止,福清的海外華僑及新移民已達到86萬人次,遍布的國家近120有余。早期階段,移民目的地集中于如美國、日本、英國等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國家。近年來,隨著發(fā)達國家存在的移民就業(yè)和發(fā)展機會逐漸飽和,福清移民也開始尋找新大陸求得發(fā)展機遇[2]。
1.非洲、南美這些國家有一定的發(fā)展機遇,成為福清移民的又一新選擇,但是治安環(huán)境差,法律制裁不完善,槍支泛濫,這些都使得福清人在這里的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相應的保障。福清出外謀生的人員中,多為缺乏一定競爭力的人,因而那些對技術要求較低的行業(yè),例如開餐館、超市等都成為大家追逐的方向,這就容易造成華人內部之間的惡性競爭,有些華人甚至借用黑人力量來襲擊同行業(yè)的華人產業(yè),這也是部分福清海外移民在外遇害的原因之一[3]。
2.僑鄉(xiāng)這些父母在國外均遇害或一方遇害另一方因一些原因無法承擔撫養(yǎng)義務的16歲以下的兒童稱為失依兒童。據統計,截止到2018年7月,J地失依兒童數量已經達到117人。從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口中了解到J地失依兒童的數量是全國鎮(zhèn)級地區(qū)最多的,本研究關注點在于由移民所產生的僑鄉(xiāng)失依兒童的困境分析,福清J地失依兒童現象突出,具有代表性。
近年來,對于國際移民及失依兒童話題熱度不減,學者也有眾多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1、在跨國移民的研究中,兒童僅作為移民研究的附屬品[4],對于經歷人生重大變故對這些移民兒童的影響關注甚少。2、在跨國婚姻及家庭的研究中,視角多放在跨國家庭長期的分離對夫妻雙方以及子女心理、行為等的影響[5]。此外,也有學者關注跨國流動及新移民的跨文化適應,文化沖突等,但就僑鄉(xiāng)失依兒童而言,他們不僅面臨跨國分離、移民變遷的苦楚,同時還遭遇失去單親或雙親的生活災難,身體、心理等問題更為嚴重。在此外,國內學者也有眾多視角探討處于弱勢的兒童群體,尤其是關于留守兒童的幫扶,成果也相當成熟,這些都給失依兒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但畢竟僑鄉(xiāng)失依兒童有特定的社會背景,仍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本文旨從僑鄉(xiāng)失依兒童的特殊屬性出發(fā),分析僑鄉(xiāng)失依兒童所處困境及其幫扶出現問題,為政府和相關機構對于僑鄉(xiāng)失依兒童的幫扶政策制定提供參考意見。
經濟支撐能力不足。眾所周知,男性是家庭主要勞力,是經濟來源最大的貢獻個體,一個家庭中核心勞力的死亡必須會使家庭陷入“經濟危機”。從僑聯及其當地政府的相關文件資料中獲悉,在J地117名失依兒童中,有25人屬于低保戶,并且全部屬于隔代撫養(yǎng),這些爺爺奶奶年紀大,知識文化水平低,沒有相對成熟的謀生技能,所從事的工作也多為“三低”,即門檻低、工資低、保障低。并且老人的撫養(yǎng)對象有2到3個之多,負擔較重。再加上老年人身體狀況也都不太好,一旦有問題,往往更容易陷入“因病致貧,因貧致命”的境界。
除了這些,有些失依兒童的家庭因為某些原因無法享受低保,因為文件規(guī)定,家中只要有一個勞動力就不屬于其范圍,就不能享受低保政策,這樣的情況在J地為數不少,政府照章辦事,對于這些硬性上的條件限制,也是無能為力。
債務纏身。J地除擁有發(fā)達的移民網絡之外,同時擁有發(fā)達的民間借貸網絡。很多人的出國費用基本都是通過熟人圈借貸而來,其利息也根據關系的遠近從無到兩分利之間浮動,出國移民的家庭基本都需要靠借貸,費用也從幾萬到上百萬不等。J地大部分失依兒童父母基本都是債務纏身,他們在外遇害后其遺留資產被賤賣,資不抵債,有的被合伙人侵吞,甚至被妻子卷走。留給家庭的都是些沉重的負擔。
一位南非遇害者的哥哥談到弟弟在07年剛去的時候被親戚給騙了,投了100多萬進去全部虧空。后來又自己開店,經營慢慢起色,本有可能在一年內回收成本,還完貸款,卻遭遇人禍,欠款仍有80萬,并且當時借貸是以其姐姐名義去借,所以弟弟死后,其債務又落到了大姐身上,大姐也有自己孩子和家呀,農村地區(qū),收入又不高,都是千把塊,這些欠款無疑就是天文數字,大姐表示也會幫忙了,但是自身也有一大家子要養(yǎng),有心力不足呀。
“入戶難”。在關于失依兒童的社會融入問題上,戶籍的問題是首要面對的。戶籍制度是中國基本的人口管理制度,除具有人口登記核查基本功能之外,入學、就業(yè)、教育、醫(yī)療等都與之相關。J地有兩種特殊情況,一類是指偷渡出去的年輕小夫妻,他們大多只是辦過酒席,未到法定年紀沒有辦理結婚證,只算名義上的夫妻;此外還有部分人員雖有工作簽證可以辦理相關證件,但是因為結婚證并非必要證件,便未辦理或沒來得及辦理就遇害了,這導致他們在國內外的婚姻關系都不存在,留下兒童就成了非婚子女無法入戶或者有的因為沒有出生證明而難入戶。另一類就是父亡母嫁的失依兒童,他們雖然可以通過母親去做親子鑒定開具相關證明,但現實卻是這些母親在丈夫遇難后承受不了繁重負擔而“消失”,使得本可以辦理的戶口被人為的擱置。筆者了解到,2014年僑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注意到這一現象,就與當地派出所協商給這部分失依兒童以掛靠戶口的形式掛在其爺爺奶奶戶口上面。這種舉措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失依兒童入學,戶口等問題,但并非長久之策。尤其是現在從幼兒園都開始實行的學籍制度,與學生的戶口都有極大的關系,這對于那些未能順利入戶的失依兒童都是求學路上的極大障礙,甚至影響以后的高考等活動。
語言適應難,在失依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在國外出生。這些在國外出生、成長的孩子語言構成多為輸入國當地語言,很少會講J地方言和普通話。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當這些孩子回到國內求學時,所首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語言的轉化與適應。
一位幼兒園老師談到這個問題時提到“他們班級就有兩名同學剛從國外回來,不會說普通話,老師上課時候他們都是一臉呆滯,但是當老師用簡單英語交流時候,他們就會積極參與進去”,但老師也表示了他們的無奈:“我們這英語教學水平一般,師資也不夠呀,即使我們想幫助孩子盡快學普通話適應語言也只能想想,教育局不牽頭發(fā)話,沒人愿意擔這個責任,在路上有個好歹我們也承擔不起呀”
“愛的缺位”是導致失依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罪魁禍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有被愛,才能學會去愛。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顯示,在20歲之前的幾個階段,是小孩角色塑造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會有種種困惑,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及其父母的角色扮演對于他們的行為影響具有重要的規(guī)范指導作用,但如果父母愛的缺失則有可能導致孩子不健全的人格發(fā)展[6]。對于僑鄉(xiāng)失依兒童而言,其父母活著的時候忙于生計,無暇顧及他們,有的甚至出生不久就被帶回家鄉(xiāng),與父母見面次數極少,更不用說父母的教化。父母遇難后,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這種隔代撫養(yǎng)存在著種種弊端,導致這些兒童封閉自身。在對相關失依兒童老師的訪談中,了解到失依兒童普遍具有封閉自我傾向,不太愿意與周圍同學交流。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沒有安全閥去排解,人是會崩潰的。小孩子本該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對失依兒童而言,卻是灰蒙蒙的童年。兒童階段愛的缺位又極易造成成年后人格障礙的原因。對于社會而言也是潛在的危險因素。
“負面性格”的發(fā)展,父母的缺失弱化了家庭的功能,相反,學校與周邊環(huán)境對失依兒童顯得更為重要。失依兒童又易被外界貼上“問題孩子”、“性格缺陷”等標簽。在同學中易遭受排擠和歧視,導致他們更封閉自我,抵制與外界交流,這是日后人際交往最大的障礙。并且在這種隔代撫養(yǎng)的家庭中,有時候會因為與堂兄弟、兄妹的共處(這里特指家庭中健在的老人子女的孩子)感受到不公平待遇。例如:當失依兒童犯錯時候,相對于堂兄妹可能會受到更為嚴重的懲罰,但是在獎勵上卻又有偏差,這就會使得失依兒童覺得長輩偏心,導致其逆向性格的發(fā)展,影響自身正確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歸結此類原因,多因為老人心理的失衡,本身是要靠子女養(yǎng)老,結果他們不在了,自己還要去撫養(yǎng)他們遺留下子女,老年生活無著落,無保證,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滿,無意識的轉移到失依兒童的身上。上述這些都可能引導失依兒童朝著周遭環(huán)境給貼的有色標簽方向發(fā)展,并且心里愈發(fā)舉得他們是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群體。
當前J地失依兒童的補助來源,主要有當地僑聯和政府以及福清僑聯。J地僑聯每年給予失依兒童家庭的補助2000元,還與當地政府聯合幫忙解決失依兒童的落戶等問題,政府則落實開展低保申請的工作,辦理低保的家庭每月有300元的收入,年底還會有米、油等生活物資,這些一定程度減輕了失依兒童家庭的負擔。但僑鄉(xiāng)失依兒童的幫扶主體太少,缺乏了社會愛心企業(yè)等的幫助,力量有限。每年幾千的生活補助對于失依兒童家庭的債務及其生活幫助依舊微之甚微。此外,目前對于失依兒童的幫扶主要以家庭為單位,有些家中三四個失依兒童的也只能按一個來算,這樣的情況在筆者調研中也有存在,他們的生活依然拮據。
失依兒童的幫扶主要集中在經濟上。具體而言,失依兒童面臨的問題多種多樣,心理上的問題,語言適應上的問題都是比較突出的。經濟上的幫扶雖然是短期內最有效的方式,但卻并非長久之計。一般來講,僑聯及政府等機構對于失依兒童的幫助也多停留在0-16歲的兒童之間,之后就會停止經濟幫助。這種經濟幫扶并不能使失依兒童脫貧,因此在停止對這些家庭的幫助后,他們后續(xù)生活仍無依無靠,尤其是對于這些兒童的教育更是無力支持,導致輟學等各種后續(xù)事情的發(fā)展?!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依舊需要進一步落實。
當前對于失依兒童的幫扶并非出于明確的文件規(guī)定,都是當地政府僑聯發(fā)動的,失依兒童的幫扶情況受外界影響較大,一旦領導班子換屆就有可能發(fā)生變化,并沒有形成固有的完善的幫扶政策。一位失依兒童爺爺的訪談中有提到:“之前那個某某任書記的時候,一年會有個2000塊,現在鎮(zhèn)長換了就沒有”。同樣的情況在僑聯也有,僑聯換屆,有時候對失依兒童的經濟幫助就會斷了,并且救助金額變動也較大。有一位失依兒童在J地僑聯的牽頭下,其家庭每年會收到印尼華人的6000元的補助,但在僑聯主席后來調動之后,這件事就被擱置了。關于失依兒童的社會支持完整體系尚未建立。
失依兒童的幫扶之路任重而道遠,在此過程中,合適的角色扮演都能對于困境的打破起到重要作用。
從當地政府角度來看,要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牽頭動員當地各種力量參與到對失依兒童的幫扶中來,例如與當地民政部門、社保局、醫(yī)療部門、學校、龍頭企業(yè)等聯合行“特事特辦”之舉,帶動這些部門落實對失依兒童的幫助。例如在失依兒童家庭的人員生病無錢醫(yī)治的時候,醫(yī)療部門能減輕一定醫(yī)療負擔,使他們:“有力能看病,有病看得起”。另外針對僑鄉(xiāng)失依兒童戶籍辦理,相關政府和公安部門可以達成一致,給他們開展一定通道,辦理非親屬戶口或者通過隔代基因鑒定,開具證明等為其辦理戶口。當地政府還可以連接當地龍頭企業(yè),號召他們募捐回饋家鄉(xiāng),并且福清人事業(yè)有成報答家鄉(xiāng)傳統濃厚,以此為契機也可以形成“一企對一戶”的幫扶,這樣就部分解決了失依兒童的后續(xù)發(fā)展問題。同時還可利用社會媒體資源,吸引社會各界更多人的關注,匯聚來自社會各方力量,調節(jié)資源,補給失依兒童家庭。
幫助失依兒童建立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也是有效之舉。僑鄉(xiāng)失依兒童接受的多是來自政府的正式支持,近兩年的效果也頗佳,但是其獲得來自周圍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卻較少。重建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系統可從兩方面做起:其一親緣聯結,要在親屬關系中形成“一人有難,多方支援”的模式;其二就是建立地緣支持系統,農村社會為熟人社區(qū),鄰居也是失依兒童家庭最頻繁打交道的群體,“遠親不如近鄰”便是鄰里重要作用的詮釋,部分失依兒童家庭的問題,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也是最直接參與的群體,作用巨大。
家庭是失依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為初始也是最關鍵一環(huán)。家庭具有生產、教化、撫養(yǎng)、感情交流、教育等功能。失依兒童的父母遇害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家庭的功能,因此相關撫養(yǎng)或監(jiān)護人要及時與失依兒童敞開心扉交流,讓他們將心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避免情緒的累積,長期累積只會導致某一天以某種極端方式發(fā)泄?,F實中大部分隔代撫養(yǎng)人由于喪子或者喪女產生各種情緒,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就會轉移到失依兒童身上,失依兒童對此非常敏感,他們會因此更加封閉自我,因此這類家庭看護人必須找到合適渠道和方式排解自身情緒,避免轉移施加情緒于失依兒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學校及老師是失依兒童健全人格發(fā)展重要的一環(huán)。學生此過程中,習得知識,學會遵守規(guī)范。但當前農村地區(qū)的學校過分關注學生成績,忽略對孩子情感、心理問題的關注,失依兒童經歷過人生的重大危機,心理或多或少會有一定問題,他們封閉自我,不愿與人交流,這樣會愈演愈烈,形成極端人格。開展相應心理輔導課程迫在眉睫,尤其是人際交往、社會情感等課程。美國針對校園社會問題所開展的培養(yǎng)社會情感初見成效[7],我們可以借鑒,例如情緒管理,社交建構等都可以引入到課程內容中去。這樣一方面能夠增強失依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使他們愿意與人交流,獲得人際交往技巧,客服社交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