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燦
?
曹氏父子返里遺跡考述
魏宏燦
(亳州學院 亳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亳州 236800)
曹氏父子有著濃濃的鄉(xiāng)愁,多次返里省親,留下許多故事和多處遺跡,是研究曹魏文化不可多得的信息。遺憾的是論者在論析時尚有不妥之處。今擇其要如八角臺、觀稼臺、運兵道、治水軍、譙東精舍、譙望樓等,據(jù)《三國志》《亳州志》等文獻加以梳理辨析,提供相對可靠清晰的史事。
曹氏父子;返里;遺跡;辨析
故鄉(xiāng)是人們的精神寄托與心靈歸宿。曹氏父子出生于譙,成就于鄴,帝都于許。他們不論春風得意時還是仕途失落時,其心里總是裝著家鄉(xiāng)故土,有著深沉的鄉(xiāng)愁。父子或返里省親,或率軍征戰(zhàn)途經(jīng)譙,或衣錦還鄉(xiāng)大饗鄉(xiāng)親父老,留下許多故事和多處遺跡。論者在評述他們父子在家鄉(xiāng)的活動,尚有不妥之處。今擇其要,據(jù)《三國志》《亳州志》等史料加以梳理,為研究建安文學及曹魏文化者提供相對清晰較為翔實的史事。
信步東皋下,渦流清且長。
蓬蒿滿丘隴,墟墓下牛羊。
四顧無拳石,安知大饗堂?
昔傳魏王來,寶貴歸故鄉(xiāng)。
旌旗蔽原野,軍中歌舞忙。
父老與六軍,歡呼聲何揚![1]958
……
這是清人孫之堳所作的《大饗堂懷古》詩的前十二句,寫出了當年曹操父子于大饗堂大饗家鄉(xiāng)父老與六軍的隆盛情景。大饗堂建筑于八角臺上,詩實為“八角臺懷古”。
曹操取得官渡之戰(zhàn)勝利后,于建安七年正月回鄉(xiāng),在城東南三里筑八角臺,臺上建有大饗堂、八角亭,故名為“八角臺”。又因曹操曾在此臺與家鄉(xiāng)兄弟歃血盟誓,故又稱為“拜交臺”。曹操于臺犒賞將士及家鄉(xiāng)父老,清光緒《亳州志》載:“八角臺在城東南三里,魏武所筑,以饗軍士?!盵1]67
曹操回家鄉(xiāng),目睹“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情景,凄愴傷懷,發(fā)布《軍譙令》:
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凄愴傷懷。其舉義兵以來,將士絕無后者,求其親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為存者立廟,使祀其先人?;甓徐`,吾百年之后何恨哉![2]79
懷念逝者,為死亡將士立廟;安撫生者,撫恤其家屬。表達了對家鄉(xiāng)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愛,以激勵將士為統(tǒng)一戰(zhàn)爭貢獻力量。之后又派人到睢陽(今商丘)隆重祭祀昔日的好友橋玄,作《祀故太尉橋玄文》,表達對自己年輕時曾得到提攜的恩人橋玄的感激與心念舊恩。文中引用了橋玄生前戲笑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經(jīng)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盵2]81不僅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深刻地表達篤厚的忘年交情,而且又體現(xiàn)了建安文學“雜以朝戲”[3]的特征,這是建安文學中所特有的。
時過十八年后的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卒于洛陽。其子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六月,曹丕率軍南征,七月駐軍于譙,并在八角臺大饗六軍及家鄉(xiāng)百姓?!顿裰葜尽份d:“考《水經(jīng)注》云:(大饗堂)在魏文帝廟前。昔文帝延康元年幸譙,大饗父老,立壇于故宅,壇前樹碑,題曰:‘大饗之碑,今碑既無考,地當與故宅相近。’”[1]67《三國志·文帝紀》裴注引《魏書》說曹丕:“設伎樂百戲,令曰:‘先王皆樂其所生,禮不忘其本。譙,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復譙租稅二年?!侠裘裆蠅?,日夕而罷?!盵4]61曹植《大饗碑》云:“惟延康元年八月旬有八日辛末,魏王……大饗六軍,爰及譙縣父老男女。”[1]297-298由此知曹丕于譙大饗六軍及百姓的時間當在是年八月,而《魏書》定于七月,似有誤。曹丕大饗六軍及父老百姓時頒布免除譙地老百姓租稅[5]229,以示不忘故土鄉(xiāng)親。同時作《于譙作》詩:
清夜延貴客,明燭發(fā)高光。豐膳漫星陳,旨酒盈玉觴。弦歌奏新曲,游響拂丹梁。余音赴迅節(jié),慷慨時激揚。獻酬紛交錯,雅舞何鏘鏘。羅纓從風飛,長劍自低昂。穆穆眾君子,和合同樂康。[5]57
詩所交代大饗賓客的時間、宴席盛況、音樂場景,與《魏書》所云“設伎樂百戲”相合。曹丕這次大饗將士及父老百姓是在嗣位或曰即將登大位前夕于家鄉(xiāng)舉行的,似乎有著一種特殊的意義。因而詩中激蕩著春風得意的意緒,流露出掃六合履至尊的豪情壯志,一股激勵人心的意緒蘊于字里行間。整首詩所表現(xiàn)出的意緒與《三國志》所載情節(jié)相呼應。曹植所撰“大饗碑文”與著名書法家鐘繇篆額、梁鵠書,時人謂之“三絕”,碑已不存,唐玄宗大中年間,亳州太守李暨重刻大饗碑。
宋人傅希說寫有題為《東臺》《西臺》兩詩:
西風吹我上東臺,景色凄涼愴客懷。
葉脫舊枝隨水去,雁排新陣拂云來。
老僧煮茗添新火,行者焚香撥舊灰。
久坐神清吟興發(fā),聊將短句漫敲裁。
肩輿扶上西臺寺,風景依稀似月河。
無數(shù)好花開錦繡,成群幽鳥弄弦歌。
云封方丈僧歸晚,水接長淮客過多。
一段好懷無著處,新詩改罷漫吟哦。[1]883
上為《東臺》詩,下為《西臺》詩。詩題東臺、西臺,乃為東觀稼臺,西觀稼臺也。兩臺皆為曹操所建。清光緒《亳州志》載:“東觀稼臺,在城東北一里,魏武所筑,今建為崇興寺?!盵1]67詩人所詠實為兩寺廟,所以詩云:“老僧煮茗添菽也,行者焚香撥舊灰?!薄霸品夥秸缮f晚,水接長淮客過多。”
曹操何時興建觀稼臺,史無記載,不得而知。然就其名便可略曉其義。稼,莊稼也,筑高臺以觀臺之周圍農(nóng)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情景及農(nóng)作物長勢也。據(jù)說曹操曾于臺上自督耕觀種。
曹操建筑觀稼臺與當時屯田有關(guān)。
自董卓之亂以后,連年割據(jù)混戰(zhàn),各地豪強利用鎮(zhèn)壓黃巾起義擴大其勢力,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chǎn)力,把國家搞得四分五裂,出現(xiàn)“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不可勝數(shù)”[6]79。洛陽“宮闈蕩滌,百官披荊,棘而居焉。尚書郎官自出采稆,或不能自反,死于墟巷”[6]26,長安“盜賊不禁,白日虜掠。子弟縱橫,侵暴百姓。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啖食,白骨委積,臭穢滿路”[6]102,不論官宦還是普通百姓都受到了饑餓的威脅。曹操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2]14的詩句,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結(jié)束混戰(zhàn),實現(xiàn)統(tǒng)一,安定社會,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成為當時人心所向的迫切要求。正如袁渙所云:“自大亂以來十數(shù)年矣,民之欲安,甚于倒懸。”[4]334“不戚年往,憂世不治”[2]30的曹操,亟待解決軍用糧餉和人民吃飯問題,只有“修耕植,畜軍資”,恢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才能成就霸王之業(yè)。所以他以敏銳的政治眼光,審時度勢,于建安元年(196)正月迎獻帝于許都后就采納了棗祇、韓浩“始興屯田”[4]14的建議,并頒布《置田令》:“夫定國之術(shù),在于強兵足食。秦人急農(nóng)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盵4]65這就是說,國家之要,唯在谷帛,務農(nóng)重谷乃是立國強兵安民之本。因此,他先后重用荀彧、仲長統(tǒng)、司馬朗等人在中原地區(qū)大興屯田。
曹操的屯田形式有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又稱兵屯,即軍隊開荒種田,始于西漢武帝,其特點是軍屯者既是戰(zhàn)士,又是勞動生產(chǎn)者,“且耕且守”,耕戰(zhàn)結(jié)合,有點像生產(chǎn)建設兵團。曹魏軍屯始于建安十八年(213)司馬懿建言,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棗祇、韓浩之議。民屯則是曹操所創(chuàng)。所謂民屯,就是招收流散在外的農(nóng)民,將土地租貸給他們耕種,和軍屯一樣實行軍事編制管理。
曹操屯田集中在河南、安徽兩地。他曾“至浚儀,治睢陽渠”[4]22。興水利,開荒地。在安徽的潁、泗水流域?qū)嵤┟裢蛪ɑ?,擴大耕地面積。如建安十四年曹操“屯田于淮南”,同年又派劉馥“鎮(zhèn)合肥,廣屯田”[4]465,沛郡太守鄭渾在今安徽的肖縣、淮北一帶修鄭陂,開稻田,“躬率吏民,興立功夫,一冬間皆成”[4]511。由于曹操屯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所以幾年后糧食產(chǎn)量顯著提高,解決了軍用糧餉和人民吃飯問題。
建安七年正月,曹操軍譙,于是年頒布《軍譙令》[2]79令中說授給將士土地,由公家貸給耕牛,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其用意一是為激勵將士的斗志,二是強調(diào)發(fā)展生產(chǎn)的重要性。
由上述可知,曹操屯田實施于建安元年(196),建安七年(202)于譙頒布《軍譙令》,而在亳州地區(qū)實施屯田,也只能在這個時限內(nèi)。筑觀稼臺的目的就是監(jiān)察屯田的勞作情況。所以,筆者認為曹操于譙筑東西觀稼臺的時間也應在建安元年后、建安七年前的這五六年內(nèi)。臺址選定在城東北、西北,這里視野開闊,憑臺遠眺,阡陌交錯,盡收眼底,有利于觀察屯田客的勞動情況和莊稼的長勢。
時至趙宋,兩臺上均建有寺廟,東觀稼臺在城東郊,為輻輳之地,車馬往來,頗為繁榮。明成化元年(1465)于臺原寺廟遺址建大悲寺,清人孫元煌《東臺散步》詩描繪了東臺的景觀:“散步東皋下,迢遙入翠微。疏林鳴墜葉,秋水淡斜暉。見雁出何在,尋儒杖未歸。壁間驚好句,吟罷白云飛?!盵1]951西觀稼臺在城西辟處,澤泉、林山、深樹,讓人流連忘返。明成化七年(1472)又于臺上的善安寺改建為崇興寺。經(jīng)康熙十六年、乾隆三十六年、光緒四年多次維修,并增建大殿,千佛閣、關(guān)帝殿等建筑,甚為壯觀。據(jù)清康熙十六年(1677)郡人稟生方鳴碑文祀修復云:“仰見薨棟依然,松杉郁起。”[7]83已復舊觀,“斛棱聳峙,丹黃金碧映發(fā)于青林綠樹間”,可惜兩臺及寺廟已廢,僅存山丘。今為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曹阿瞞,真正玄。
將成群,兵成連,
地下道里作營盤。
曹操神兵從天降,
智勇雙全震中原。
糧成山,兵無數(shù),
不怕敵兵來攪和。
哪個小子不認勁,
進來一個捉一個。
這首流傳于亳州一帶的民間歌謠中的“阿瞞”是曹操的乳名,說的是曹操巧用地道作戰(zhàn)的故事。相傳,亳州的地下運兵道是曹操所建。當時的亳州是豫州治所,豫州居于諸州之首,地位舉足輕重。更為重要的是,這里是曹操的家鄉(xiāng),城內(nèi)居住著龐大的曹氏家族。同時它又是曹操的重要軍事基地,訓練水師、供應曹操軍隊的兵工廠和糧倉均在此地。所以加強防衛(wèi)工事,保衛(wèi)家鄉(xiāng)和基地是曹操的頭等大事,修建地下運兵道正是出于當時的軍事需要。
使用地下道作戰(zhàn),自古有之,據(jù)史書記載,早在2 500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作戰(zhàn)時即已采用了地道戰(zhàn)術(shù)?!赌印溲ā分杏虚_鑿地道進行攻防作戰(zhàn)的記載:如果敵軍開鑿地道作戰(zhàn),守軍以穴攻穴,針對敵穴方向開鑿地道,把敵軍消滅于地下。還記載:為了及時了解敵穴情況,每個地穴口派狗把守,以“審之穴之所在,鑿穴以迎之”?!蹲髠鳌分杏小跋魂惓恰钡挠涊d。所謂“突”,就是從地下穿進的意思,因此古代稱“地道”為“地突”。時至東漢,地道戰(zhàn)已發(fā)展為普遍應用的戰(zhàn)術(shù),如鄧艾與姜維的祁山之戰(zhàn)、諸葛亮與郝昭的陳倉之戰(zhàn)等均是典型的戰(zhàn)例。曹操更是靈活運用地道戰(zhàn)術(shù)的杰出人才,在與群雄征戰(zhàn)過程中,多次使用地道戰(zhàn)術(shù),虛虛實實,化被動為主動,最后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不但使其軍事思想和軍事戰(zhàn)略得到充分的實踐和不斷的完善,而且創(chuàng)造了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zhàn)例。
據(jù)《三國志·魏書》載:建安三年(198)“春正月,公(曹操)還許,初置軍師祭酒。三月,公圍張繡于穰(今河南省鄧縣)。夏五月,劉表遣兵救繡,以絕軍后,公將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連營稍前。公與荀彧書曰:‘賊來追吾,雖日行數(shù)里,吾策之,到安眾,破繡必矣!’到安眾,繡與表兵合守險,公軍前后受敵。公乃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輜重,設奇兵。會明,賊謂公為遁也,悉軍來追。乃縱奇兵步騎來攻,大破之”[4]15。建安五年(200)八月,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袁)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曹操)亦于內(nèi)作之,以相應”[4]20??梢姴懿偈沁\用地道作戰(zhàn)的軍事大家之一。東漢末年,兵荒馬亂,曹操在家鄉(xiāng)聚眾起兵時,兵弱將少,他為了顯示力量強大,就在亳州城內(nèi)挖地道,從城里一直挖到通往東、西、南、北的四門外,并叫士兵不時地換上不同顏色的衣服,依次出四門,首尾相接,日夜不絕,循環(huán)不止。很快曹操兵強馬壯的消息傳遍鄉(xiāng)里,致使豪杰紛紛相投,壯大了曹操勢力,曹操于是崛起于群雄之中。上述歌謠所云即是此事。
亳州運兵道非一代建筑,故結(jié)構(gòu)不一,寬窄不同,高低不等。道高一般在1.45-2.1米之間,最高可達3.5米,道寬0.6-1.2米,地道距地表2.5-4.5米,最深達7米以上。地道結(jié)構(gòu)有三種:一是土木結(jié)構(gòu),即先挖好土道,然后每隔一米多由土壁內(nèi)對稱豎兩根直徑10余公分的木柱,兩柱上架一根橫棍,棍上鋪木板,也有的不用豎木柱,直接在挖好的道壁上橫放一些細木棍,棍上再鋪木板。因年代久遠,所有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只留下一些柱跡了。這是早期的古地道。二是磚土結(jié)合。即利用原有土道壁,作簡單的修整,部分地方用磚砌補,或道壁下部為土壁,上部為磚砌,或道壁兩立柱間用磚砌補。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在“T”形轉(zhuǎn)彎處,接口地方筑有障礙墻,墻高1.65米,下部寬,上部稍窄,一人側(cè)身方能通過。三是磚結(jié)構(gòu),拱形券頂,地道壁全部用磚砌,壁上留有方形龕洞,供放油燈用。券頂為磚供券,有齊口砌法,也有咬口砌法。券頂每隔一段距離有透氣孔,直通地面。有的地段券頂突然降低,或突然升高,亦是給不熟悉地道結(jié)構(gòu)之人設置的障礙。地道有單道,兩道相隔2.5米左右,中間留有方形傳話孔。另外,還有上下雙層道,一般上道較矮,約1.45-1.65米高,下道較之上道高一些。所鋪地磚多數(shù)尚存,地道用磚多為宋磚,部分為唐磚,亦有少量漢磚。
亳州地下運兵道,乃是古代的軍事設施,其結(jié)構(gòu)當然凸顯作戰(zhàn)功能。道與道的連接處呈“T”字形,這樣當發(fā)生事時,士兵既可左拐,也可右行。不熟悉地形者一旦進入易迷失方向,此有迷惑敵方的作用。每個“T”字口的拐角處都建有一與人同樣高低的障礙物(墻),僅容一人側(cè)身通過,這樣不僅可阻止通行,且易守以傷敵。在并行雙道之間設有一通話洞口用來傳遞情報信息。上下兩層通道,上既可隱身,也可分流疏散人員。每條通道壁處有燈籠照明。另外道內(nèi)有障礙物、絆腿、陷阱、通氣孔等。如此設計精妙的軍事設施,充分顯示了曹操的軍事智慧。
地道戰(zhàn)內(nèi)有作戰(zhàn)遺跡,發(fā)現(xiàn)有彈丸、鐵刀、銜枚等軍事用器,還有東漢、三國、唐、宋各朝的貨幣以及大量的唐宋瓷器、銅鏡和燈盞。
考古證明,亳州古地道在晉、隋、唐、宋諸代皆有續(xù)建和修復,且用于軍事。晉為防止曹魏政權(quán)復辟在其原籍設重兵,并構(gòu)筑軍事設施,其中包括對古地道進行擴建修復。亳州刺史出身的隋文帝楊堅當然知道亳州古地道的重要性,對其進行擴建修復運用應在情理之中。李唐統(tǒng)治集團視亳州為其祖籍,且置總管府,對古地道進行大規(guī)模擴建維修應該是完全可能的。從唐乾元元年(758)經(jīng)五代至宋,亳州先后置宣武軍節(jié)度使、集慶軍節(jié)度使,其重要的軍事地位決定了執(zhí)政者必須對亳州古地道進行大規(guī)模維修,特別是宋代,亳州作為近京之地,更受到崇老重道的趙宋統(tǒng)治集團的重視。元代以后,亳州一度改屬歸德府(今商丘),明以后又改屬鳳陽府,亳州的軍事地位大大降低,古地道也失去其軍事作用,被人遺忘。故亳州最早的一部修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的《亳州志》對運兵道沒有記載。
幾百年來,曹操運兵道被埋藏于地下安然無恙,直到北伐戰(zhàn)爭時期才偶有發(fā)現(xiàn)??谷諔?zhàn)爭時期市民挖地洞防空襲,曾小范圍發(fā)現(xiàn)古地道。1969年在“深挖洞,廣積糧”的備戰(zhàn)中,近2000米的古地下道驚現(xiàn)于世。
亳州地下運兵道是目前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地下軍事棧道,被軍事家譽為“我國最早最完整的地下長城”。著名軍事家李德生將軍游覽曹操運兵道后題詞“神兵古道”。它不僅對研究古代地下軍事建筑、軍事技術(shù)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且也成為亳州城市歷史文化中一個堅實的心靈基座。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軍,古稱舟師、舟兵、船兵、水師、海師,與步、車、騎為重要的兵種。早在春秋時期的吳、越、楚、齊等國都建有一定規(guī)模的水軍。漢魏時,水軍發(fā)展甚為迅速,魏、蜀、吳都有水軍建置,特別是孫吳,其疆域為東南沿海一帶,重視水軍建設,其水軍力量遠過魏、蜀,成為孫吳的主要兵種。曹操深刻地認識到“天下歸心”,征服吳蜀,必須擁有強大的水軍。曹魏雖地處中原,軍事力量以步騎為主,然也重視水軍建設。
“建安十三年(208)正月,公(曹操)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盵4]30肄,習也,即訓練水軍。同年秋七月,曹操率數(shù)十萬大軍,揮戈南下,進攻荊州劉表,八月表卒,其子劉琮歸降,荊州水軍盡歸曹操所有,此時曹操的水軍實力達到了鼎盛。他在寫給孫權(quán)的書信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亦與將軍會獵于吳”[4]1 118。其實,曹操當時并沒有80萬水軍,只不過虛張聲勢,恐嚇孫權(quán)而已。曹魏與吳蜀聯(lián)軍決戰(zhàn)于赤壁,曹魏樓船遭火燒大敗,水軍損失殆盡。
曹操掌控天下三分之二,然其壯心不已,志在統(tǒng)一神州。他不甘赤壁的失利,從失敗中吸收教訓,加強水軍建設,于建安“十四年(209)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4]32。輕舟,即輕便快捷而又堅固耐撞擊的小船。建設一支能戰(zhàn)的水軍,需要成千上萬艘不同型號的輕舟,這需用較長的時間、很多能工巧匠及優(yōu)質(zhì)材料,所以筆者認為曹操在“三月軍至譙”之前,就已令人在家鄉(xiāng)渦水開始水軍建設的工作了。不然這年秋七月,曹操水軍“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4]32是不可能的。其訓練水軍處,相傳位于亳州市譙城區(qū)西郊沿渦水一帶,這里水深面廣,適宜曹操訓練水軍。此時曹操于譙頒布《存恤吏士家室令》:
自頃以來,軍數(shù)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yè)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4]32
這既是對赤壁之戰(zhàn)死亡將士家屬的安撫,也是對此次出征吏士的激勵,表達了曹操的“仁愛”之心。
此次出征,曹丕、王粲隨軍,各作同題《浮淮賦》,記錄了當時的真實情景。賦中以生動的筆觸記敘了曹軍渡淮水征孫權(quán)的歷史事件,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曹丕賦云:
建安十四年,王師自譙東征,大興水軍,泛舟萬艘,時予從行,始入淮口,行泊東山,睹師徒,觀旌帆,赫哉盛矣!雖孝武盛唐之狩,舳艫千里,殆不過也。乃作斯賦云:溯淮水而南邁兮,泛紅濤之湟波。仰嵓崗之崇阻兮,經(jīng)東山之曲阿。浮飛舟之萬艘兮,建干將之铦戈。揚云旗之繽紛兮,聆榜人之喧嘩。乃撞金鐘,爰伐雷鼓。白旄沖天,黃鉞扈扈。武將奮發(fā),驍騎赫怒。于是警風泛,涌波駭。眾帆張,群棹起。爭先逐進,莫適相待。[5]89
由斯賦我們清楚地看到萬艘輕舟集結(jié)于淮水的壯觀景象,張揚了將士雄壯威武的氣勢,表現(xiàn)了一股銳不可當?shù)挠⑿蹥饪惆l(fā)了作者慷慨激奮、神采飛揚的精神,是曹魏軍旅紀行賦中的優(yōu)秀之作。王粲賦云:
從王師以南征兮,浮淮水而遐逝。背渦浦之曲流兮,望馬丘之高氵筮。泛洪櫓于中潮兮,飛輕舟乎濱濟。建眾檣以成林兮,譬巫山之樹藝。于是迅風興,濤波動,長瀨潭渨,滂沛洶溶。鉦鼓若雷,旌麾翳日。飛云天回,□□□□。若鷹飄逸,遞相競軼。凌驚波以高騖,馳駭浪而赴質(zhì)。加舟徒之巧極,美榜人之閑疾。白日未移,前驅(qū)已屆,群師按部,左右就隊,軸轤千里,名卒億計。運茲威以赫怒,清海隅之蒂芥。濟元勛于一舉,垂休績于來裔。[8]147
賦從輕舟飛駛、眾檣成林、鉦鼓齊鳴等不同的角度描繪曹魏水軍萬艘輕舟競發(fā)于淮水的壯觀景象,彰顯了曹魏水軍排山倒海的氣勢。作者極盡夸張之能事,張揚曹魏軍威與軍魂,場面壯觀,氣勢恢宏,蕩人心魄。
曹操此次出征孫權(quán),于是年十二月軍還譙[4]32。劉楨隨曹操、曹丕還譙。曹丕于譙作《感物賦》:
喪亂以來,天下城郭邱墟,唯從太仆君宅尚在。南征荊州,還過鄉(xiāng)里,舍焉。乃種諸蔗于中庭,涉夏歷秋,先盛后衰。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嘆,乃作斯賦:伊陽春之散節(jié),悟乾坤之交靈。瞻玄云之蓊郁,仰沉陰之杳冥。降甘雨之豐霈,垂長溜之泠泠。掘中堂而為圃,植諸蔗于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凜秋而將衰。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5]104
賦序云“還過鄉(xiāng)里,舍焉”,告訴我們斯賦作于是年十二月還譙時?!段男牡颀垺の锷罚骸按呵锎?,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3]693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之氣與自然之氣相感應。當自然事物發(fā)生變化時,那些敏銳的詩人的生命體驗和審美體驗在一剎那間也開始生成。作者由當年春三月軍譙時種植的甘蔗之榮枯,嘆興廢之無常。漢末以來的戰(zhàn)亂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激蕩著曹丕的內(nèi)心,或顯或隱地滲透在這興廢無常的哀傷中。劉楨于建安十六年(211)作《贈五官中郎將四首》,回憶這次隨曹操父子還譙時飲宴歌舞的情景:
昔我從元后,整駕至南鄉(xiāng)。過彼豐沛都,與君共翱翔。四節(jié)相推斥,季冬風且涼。眾賓會廣坐,明鐙熺炎光。清歌制妙聲,萬舞在中堂。金罍含甘醴,羽觴行無方。長夜忘歸來,聊且為大康。四牡向路馳,嘆悅誠未央。[9]369
詩中“昔”,即指建安十四年(211)十二月隨操、丕還譙也;“豐沛”,李善注“漢高祖所居,以喻譙也。君,謂五官也”[10]336。詩中“季冬風涼”句與是年還譙時令相合。詩追憶是年十二月曹丕夜宴眾賓的情形,時令雖寒,但眾賓歡聚一堂,杯盞交錯,盡興高歌的熱烈氣氛卻暖意融融。
清人劉開《魏武帝故宅》云:
譙東精舍沒蒼苔,射獵冬春亦壯哉。
亂世紛紜誰識主,奸雄猜忌尚憐才。
成功天限三分局,響土風生八角臺。
知己舊推喬太尉,墓門紫罷淚猶哀。[1]939
詩中“譙東精舍”,即魏武帝故宅,曹操于中平四年(187)辭官返里所修建的讀書處。清光緒《亳州志》:“《水經(jīng)注》云:‘城東有曹太祖舊宅,所在負郭對廛,側(cè)隍臨水?!段簳吩唬骸孀髯h郎,告疾歸鄉(xiāng)里,筑室城外。春秋習讀《書》《傳》,秋冬射獵,以自娛樂。文帝以漢中平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車蓋,終日乃散。即是處也?!盵1]66其遺址位于亳州市譙城區(qū)觀堂鎮(zhèn)田莊附近。
曹操筑精舍于譙東,與其仕途不順相關(guān)。熹平三年(174),年滿20歲的曹操舉孝廉,后為郎,任首都洛陽北部尉,相當于今天洛陽北城區(qū)的公安分局長,負責治安工作。上任后,執(zhí)法不避豪強?!度龂尽の涞奂o》裴注引《曹瞞傳》曰:“太祖新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后數(shù)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于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4]33
曹操為頓丘令時光熹六年(177),這表明曹操并未返里?!度龂尽の湫寤屎髠鳌份d:“年二十,太祖于譙納后為妾,后隨太祖至洛。”[4]156卞后生于延熹三年十二月[3]156,至光和二年方20歲。由此知,曹操于光和二年已免官居鄉(xiāng)里。曹操是因妹夫宋奇事而受牽連才遭免官返譙居鄉(xiāng)里的[9]43,由此可知,曹操免官居鄉(xiāng)里應在光和元年(178)10月至光和二年(179)間,是時曹操于譙納卞氏,在譙城外筑精舍亦于此時也。
有學者認為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寫于此時,其根據(jù)就是上引《亳州志》中有“歸鄉(xiāng)里,筑室城外,春秋習讀書傳,秋冬戈獵,以自娛樂”的文字。這是錯誤的看法。這段文字與《讓縣自明本志令》開頭部分的文字極相近,而且所表述的意思完全相同,自然讓人生疑。但令文是帶有自傳性質(zhì)的,是以回憶的方式自述免官后的心態(tài)。此時的曹操僅是個議郎。無大權(quán)勢,雖有大志,還不至于自大到稱“孤”,更不會說出“孤復光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4]33。試想,退居于精舍時的曹操能阻攔住人稱帝稱王嗎?只有握有重權(quán)、掌控獻帝,才能說出如此之言。曹操于建安十三年才位至宰相,建安十五年獻帝封曹操邑兼四縣,食戶3萬,這時有人說他有“不遜之志”,并散布他將篡漢的流言蜚語,因此,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寫出這篇《讓縣自明本志令》,以明心志。
曹操返鄉(xiāng)筑精舍為何要選擇離城外東的地方呢?因為這時的曹操,因妹夫事受牽連而被免官,仕途不順,他需要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調(diào)整心情,有躲避風頭之意。同時,這個地方北連漢代古鎮(zhèn)泥臺(地名,在今譙城),南枕觀堂鎮(zhèn)(地名,在今譙城),東依劉集(地名,在今譙城),西負譙城。正如《亳州志》記載,“負郭對廛,側(cè)隍臨水”,即離譙不遠,《讓縣自明本志令》言只有五十里,漢制小于今制,今觀堂鎮(zhèn)距離譙城也不過四十里。精舍“臨水”,即《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言“欲以泥水自蔽”。這里的“泥水”,不是目前流行的“古代文學作品選”所注釋的“種田”,而是古時從泥臺向南流的一條河渠名,位于精舍東約數(shù)百米,今仍有此河流。因精舍筑于泥河之旁,故曰:“臨水”“底下之地”,將自己以泥水與外界隔絕。
魏武精舍已不存在,后人于精舍故址建廟,取名譙陵寺,又曰譙令寺,因寺廟位于譙東故又稱東譙寺。廟原古柏蒼翠,古剎碑碣無數(shù),解放后寺廟成為學校。上世紀五十年代,譙陵寺臺高10余米,占地數(shù)千平方米,上有寺廟,殿宇輝煌,內(nèi)有數(shù)十株千年古柏,十分壯觀。因年代久遠,殿宇皆被毀壞,古柏也遭砍伐。2007年學校遷走,當?shù)卮迕褡曰I資金對房屋進行了修繕?,F(xiàn)遺址臺高5米,面積近5000平方米,其上有房屋九間,內(nèi)供奉三尊大佛、十八羅漢等。臺周圍有欄馬溝,據(jù)說是曹操養(yǎng)馬、放馬處。該遺址于2012年3月被亳州市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譙望樓頭月自明,空傳畫角有三聲。
阿瞞創(chuàng)業(yè)奸如許,那得兒孫會守成。[1]944
這是清代徽州人詹介堂《譙城竹枝詞》十九首中的一首。詩中的“譙望樓”,為曹操所建。清光緒《亳州志》記載:“譙望樓,魏武所建,子建作《畫角三弄》?!盵1]67它位于亳州市中心大隅首附近,距離曹操運兵道很近。譙望樓高八仞,相當于今天的20余米,這在當時多為低矮建筑的情況下,它顯得非常高大,當?shù)貙W者中有人據(jù)此認為譙望樓為曹操的軍事設施,相當于軍事瞭望臺。也有人認為它是曹魏文人集團雅集高歌詩賦的娛樂場所,或云是軍事、娛樂為一體的建筑。
曹操外定武功,內(nèi)興文學,于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都許昌,建安三年(198)為獻帝祭天在許建毓秀臺,于建安十五年(210)在鄴城筑銅雀臺,日常由樂伎表演歌舞,鄴下文人經(jīng)常于此雅集宴會,詩酒風流,成為鄴下文人的樂園。曹操于家鄉(xiāng)筑樓,有似于銅雀臺的建設,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娛樂雅集的需要。他是個很會生活追求享受的人,于此宴請賓客文人及家鄉(xiāng)父老。史書記載,譙望樓落成后,曹操令諸兒登樓賦詩,建安之杰曹子建便作《畫角三弄》。明代國子祭酒胡嚴《譙樓畫角三弄記》云:“畫角之曲有三弄,乃曹子建所撰。其初弄曰:‘為君難,為臣亦難,難又難’;次弄曰:‘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亦難,難又難’;三弄曰:‘起家難,保家亦難,難又難?!鼻迦酥芰凉ぁ稌啊分幸灿型瑯拥奈淖钟浭鯷11]141。
畫角,古代的一種樂器,形如竹筒,用竹木或皮草制成,外彩繪,故名“畫角”,其聲高亢。子建登樓作“畫角三弄”,其他諸子及當?shù)匚氖恳矔椭髟?,惜無傳世。由此我們認為,與其說它是一種軍事設施,倒不如視其為曹魏文人雅集吟詩作賦、馳騁文學才華的娛樂場所更切合當時的實際。
譙望樓建于何時,史無記載。有人認為與東、西觀稼臺同時所興建,即建安元年至建安七年間。從曹子建“畫角三弄”所吟的“三弄”內(nèi)容看,這種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它很可能是與曹操在建安15年所建鄴城銅雀臺前后的產(chǎn)物。因為:建安元年至建安七年,曹操雖然控制了漢獻帝,但仍為君臣關(guān)系。建安13年,曹操位至丞相,獻帝只是一個擺設,成了曹操手中的玩物。外部孫劉聯(lián)合抗曹,抨擊曹操“托名漢相,其實漢賊”“欲廢漢自立”,企圖孤立曹操;內(nèi)部朝中擁漢勢力與曹操的矛盾也很尖銳,逼其讓位,交出兵權(quán)。如何處理好君臣關(guān)系、攻守關(guān)系、起保之關(guān),擊破這些流言蜚語,這是曹操面臨的幾大難題。即曹植“三弄”中提到的難題。這個時候,曹操深感“為臣難,守成難,保家難”。曹操作《讓縣自明本志令》以表心態(tài),其中說道:“身為宰相,意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盵4]33旗幟鮮明地表示“江湖未靜,不可讓位”,但為了表明心志,便推辭了朝廷封予的陽夏、柘、苦三縣戶口兩萬的租賦,只食武平萬戶[4]34。作為曹操的兒子,曹植能夠體察到父親此時的心理,所以當他登上剛落成的譙望樓時,便很自然地唱出這“三弄”,迎合父親的心意,博得父親的歡心。因此,可以說它的建造時間,很有可能在與鄴城銅雀臺的建造時間大致前后,即建安15年前后。
隨著時代的更迭,歲月的流失,多少樓臺經(jīng)風吹雨打而消失。昔日輝煌的譙望樓也難逃歲月之劫,已淹沒在歷史中。但在亳州人的心目中,譙望樓屹立不倒,2015年,市政府投巨資于原地復建,驚艷亮相,往日風采重現(xiàn),風華絕代。今日的譙望樓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漢代建筑,明臺崇偉,呈山岡之勢,居高臨下,互相通達,左右呼應;飛檐斗拱,如游龍昂首,漢代漆畫紋雕古色古香,典雅莊重。日可觀波詭云譎,夜可賞月籠譙城,坐擁無限風雅,儼然登臨仙境。
走進譙望樓,儼然回到了那個烽煙遍地的時代,依稀可聽曹操父子與建安七子的“漢音”“魏響”;依稀可見曹植所作“畫角三弄”的思緒。時如白駒過隙,譙望樓在時光深處進行了一個華麗的轉(zhuǎn)身和嬗變,如今的譙望樓,是國內(nèi)唯一一座系統(tǒng)展示建安文學的專業(yè)場館,由序廳、綜合廳、服飾廳、歷代研究成果廳、禮樂廳、文化旅游廳等組成,配之以陳列有實物、資料及藝術(shù)品,并用聲、光、電等現(xiàn)代技術(shù)手法全面展示建安文學的輝煌??傂驈d大氣磅礴,斗拱擎頂,雕花精美,莊嚴肅穆;書畫廳,不僅可以欣賞到曹操、曹植等人的書法拓片,還可以領(lǐng)略到當代書法名家對建安文學的主題創(chuàng)作;服飾廳里體驗換裝游戲,來一場漢代穿梭;樂府廳里聽一聽編鐘的脆響,享受“眾賓會廣座,明燈喜炎光,清歌制妙聲,萬舞在中堂”的情景。
穿梭在時光隧道,古與今,融合于一體,逝者猶可追,來著猶同行;漫步在建安文學館,撲面而來的建安風,滿目錚錚的的建安骨,讓人酣暢淋漓;登臨譙望樓之巔,憑吊懷古,騁目遠望,一座千年古城正煥發(fā)出它嶄新的神采!
[1]鐘泰,宗能征.(光緒)亳州志[M].合肥:黃山書社,2014.
[2]安徽亳縣,《曹操集譯注》小組.曹操集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劉勰.文心雕龍[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4]陳壽.三國志·武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魏宏燦.曹丕集校注[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6]范曄.后漢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7]程立中.亳州舊志所錄碑刻文獻考述[M].合肥:黃山書社,2017.
[8]龔克昌,等.全三國賦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2013.
[9]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蕭統(tǒng).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何宗軍,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亳州[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2.
The Relics about Cao Cao and His Son’s Returning to Bozhou
WEI Hong-can
(Center for Bozhou Culture Research, Bozhou University, Bozhou 236800, Anhui)
Cao Cao and his son had a deep homesickness, and returned to Bozhou many times, leaving many stories and relic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Cao Wei culture. Unfortunately, there wer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The paper selected some important relics for detailed study againstand.
Cao Cao and his son; returning to hometown; relics; differentiate
2018-03-15
安徽省級傳承工程項目(2014gKK018)。
魏宏燦,男,安徽太和人,教授,亳州市首席專家,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區(qū)域文化。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4.04
I206.2
A;
1004-4310(2018)04-0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