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銘
(新鄉(xiāng)學院 大學外語部,河南 新鄉(xiāng)453000)
文學翻譯是文化信息在兩種語言形式之間的轉換,但這種語言轉換并不是簡單的語言表達方式轉換,還涉及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問題,如果僅僅將文學翻譯視為不同語言表達方式的轉換,就會產(chǎn)生文化缺省、文化誤譯等問題,從而影響文學作品翻譯的質(zhì)量及效果。所以在文學作品英語翻譯中,應當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樹立跨文化翻譯意識,以恰當?shù)姆g策略化解漢語和西方的文化差異問題?!都t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經(jīng)典文學的代表作,本文僅以《紅樓夢》為例考察文學作品英語翻譯中的跨文化意識問題,探索文學作品英語翻譯的有效策略及方法路徑。
跨文化意識是指人們對與本民族文化有沖突的文化現(xiàn)象的態(tài)度、認識、看法以及對這種文化差異的接受、包容和適應狀況。文學作品英語翻譯是一種將漢語文化轉化為西方文化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在這種翻譯活動中會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中西方文化差異問題,這就需要譯者擁有鮮明的跨文化翻譯意識,以恰當?shù)姆绞浇鉀Q文化差異問題。顯然,跨文化意識是開展文學作品英語翻譯的重要前提,對于提高文學作品英語翻譯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
語言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和文化交流的工具,它不僅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通常情況下,不同的民族往往有著不同的民族心理、歷史傳統(tǒng)、宗教信仰、語言習慣等。文學作品是帶有強烈民族文化色彩的藝術形式,能夠很好地展現(xiàn)某個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價值信仰、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環(huán)境、社會制度、宗教信仰、語言習慣等方面差別較大,所以中西方文學作品在文化背景上往往有著較大差異,沒有漢語文化背景的西方讀者往往很難讀懂《西游記》《圍城》《紅樓夢》等中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文學翻譯是將某種語言文化信息轉化為另一種語言文化信息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在跨文化翻譯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文化差異問題,如果譯者缺乏跨文化翻譯意識,在翻譯過程中就可能會產(chǎn)生文化誤讀現(xiàn)象。學者李紅梅曾將文學作品中文化誤譯的原因總結為: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詞匯及語義缺省、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模式差異較大、對源語文化產(chǎn)生了文化誤解等幾種形式,并指出了文化誤譯所帶來的種種文學翻譯問題。所以,在文學作品英語翻譯中譯者應當樹立跨文化翻譯意識,充分考慮文學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問題,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進行跨文化翻譯,以更好地提高文學作品英語翻譯的質(zhì)量。
在社會交際活動中人們往往以自己的經(jīng)驗知識、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進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雙方往往會有意或無意識地省略某些不言自明的或雙方都認同的文化信息,以提高信息交流和思想溝通的效率。同樣,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者往往會省略一些讀者非常熟悉的社會常識和文化信息,如果作者省略的內(nèi)容與特定的故事場景有關,那么這種省略就是“情境缺省”;如果作者省略的內(nèi)容與文學作品的語篇信息有關,那么這種省略就是“語篇缺省”;如果作者省略的內(nèi)容與本民族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等文化背景有關,那么這種省略就是“文化缺省”。其中,文化缺省是文學翻譯中非常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也是文學作品翻譯中不得不重視的翻譯問題。如果譯者缺少必要的中西方文化背景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就無法很好地化解文學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問題。所以,譯者應當擁有較強的跨文化翻譯意識,才能準確把握文學作品中的背景知識缺失、文化意蘊不同等問題,并采用恰當?shù)姆g策略彌補這種文化缺省問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學作品英語翻譯的質(zhì)量及效果[1]。
文學與政治、法律、宗教等一樣,都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所以文學作品往往與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有著密切聯(lián)系。同時,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歷史傳統(tǒng)、社會制度、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語言表達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文學作品英語翻譯中會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文化差異、文化缺省等問題,這種文化差異多表現(xiàn)在社會習俗、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方面。
中國和西方國家在社會習俗、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些直接影響著中國文學作品的英語翻譯。首先,中西方在時令節(jié)氣、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中國人的春節(jié)、清明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往往帶有濃重的民俗氣息和生活色彩,而西方人的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等往往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此外,中西方在價值觀念上有著較大差異,中國人認為是美好的事物,可在西方人眼中則有完全相反的意義。比如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龍)是貪婪、自私、邪惡、殘暴的怪獸,然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卻是無所不能的、庇佑人類的神獸,也是威嚴、地位和權利的象征,從人中龍鳳、魚躍龍門、攀龍附鳳、飛龍在天等成語中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對龍的尊敬和崇拜。再如,中國人視梅蘭竹菊為品行高潔的象征,而西方人則認為梅蘭竹菊沒有這些象征意義。這種社會習俗和價值觀念的差異深刻影響著文學作品的英語翻譯,如果譯者缺乏跨文化意識,往往很難恰當?shù)胤g出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文化意蘊[2]。
中國人多信仰道教、佛教等,而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這種宗教文化差異直接影響著文學作品英語翻譯。比如在《紅樓夢》中就出現(xiàn)了成事在天、阿彌陀佛、空即是色、遁入空門等帶有濃郁宗教色彩的詞匯,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常常無法理解這些詞匯的文化意蘊?!拔魈臁?、“阿彌陀佛”、“神仙”、“菩薩”等詞匯就帶有強烈的東方宗教文化色彩,西方人很難理解這些詞匯所表達的宗教文化意義。再如《紅樓夢》中多次出現(xiàn)“齋戒”一詞,齋戒表達了獨處養(yǎng)心、吃素念經(jīng)、戒酒禮佛等宗教習俗,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人往往很難準確把握 “齋戒”一詞的文化意蘊。此外,中國和西方國家在禮俗文化上也有著較大差異,這種禮俗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婚喪、飲食、交往、祭祀、節(jié)慶等方面?!都t樓夢》中就有許多關于婚喪嫁娶、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場景和描述,并使用了大量的禮俗詞匯,如圓房、童養(yǎng)媳、叩首、省親等。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讀者往往很難理解這些民俗文化詞匯的文化意蘊和思想內(nèi)涵,這就需要譯者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準確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異[3]。
中西方文化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往往有著較大差異,漢語的句式較為緊湊,多用具象名詞進行表達,多通過詞匯關系表達語法關系;英語的句子較長,結構也較為松散,多以嚴謹?shù)倪壿嬯P系和抽象詞匯進行表達。漢語和英語的這種表達方式差異直接影響著文學作品英語翻譯。楊絳所譯《紅樓夢》就將“等滿了孝,再圓房兒”譯為“Once the mourning is over she can live with her husband”,這種委婉含蓄的翻譯方式恰當?shù)乇磉_了“圓房”的文化意蘊。此外,漢語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上也有較大差異。漢語文化更多地體現(xiàn)了整體性、感性、主觀性的思維方式,西方文化更多地體現(xiàn)了個體性、理性、客觀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差異也深刻影響著文學作品英語翻譯。漢字多為符號組成的象形文字,英文多為字母和字母組合而成的字母文字,這種造字方式上的差異直接影響了漢語和英語的語言表達方式,漢語多依靠文字意義組織語言,而英語則依靠邏輯關系組織語言,這種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給文學作品英語翻譯帶來許多障礙。比如《紅樓夢》中的“李嬤嬤怎不見……想有事才去了”,在翻譯中就要加上被省略的主語,加上關聯(lián)詞“but”、“and”,這樣才顯得結構嚴謹、邏輯關系合理。
在不同民族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的人往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本民族成員而言,這些社會文化和生活常識往往是約定俗成、不言自明的;但是對其他民族成員而言,這些社會文化和生活常識則往往是陌生的、不知所云的。所以,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看待文學作品英語翻譯問題,用恰當?shù)姆g策略解決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問題,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學作品翻譯的質(zhì)量及效果。
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表現(xiàn)為語言表達方式、用詞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這種語言文化差異往往會影響譯文讀者的閱讀體驗。所以,可以通過對仗、押韻、詞綴等方式進行文化補償,以更好地解決文學作品英語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問題。比如《紅樓夢》中有許多詩歌、詞賦、諺語等,這些文學體裁多采用對仗、押韻、重復等語言表達方式,翻譯為英語時就應當采用相應的文學表達方式,以更好地表達作品所承載的文學意蘊。
首先,可以用頭韻法、韻腳法等方式解決漢語和英語的語言文化差異問題。在中國文學作品中詩歌多是偶句押韻,并且常常是一韻到底,然而英語文學作品中的詩歌押韻方式卻非常靈活,經(jīng)常出現(xiàn)交錯押韻、變換韻腳、隔行押韻等表達方式。在文學作品英語翻譯時,應當采用轉化押韻方式進行文化補償,以更好地解決漢語和英語的表達方式差異。比如《紅樓夢》中的詩歌“欲訊秋情眾莫知……解語何妨片語時”,就可以用“i”為韻腳、一韻到底的方式對漢語詩歌的押韻進行補償[4]。此外,可以用詞綴法、句型法等方式解決漢語和英語的語言文化差異問題。在文學作品英語翻譯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對仗、反復、疊音等修辭手法,這時可以通過給英語單詞添加后綴或前綴的方式進行翻譯補償。比如“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錯里錯以錯勸哥哥”采用了非常鮮明的對仗,為了準確表達這種語言結構,可以用加后綴(Wordless、groundless)的方式對詩句中的對仗表達方式進行翻譯補償。再如,為了使英文翻譯更加符合原文的對仗結構,可以將“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中的“良宵”、“靜日”譯為“One Quiet Day”。
漢語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社會制度、社會習俗、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都有著較大差異,所以,在文學作品英語翻譯中會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文化差異問題,這時就需要通過增譯法、替代法、解釋法等方式進行必要的意義補償,以提高文學作品英語翻譯的效果。
首先,增譯法。當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文化信息無法直接翻譯出來時,譯者應當通過增譯法補充或還原作品的文化背景,使譯文讀者能夠清晰理解譯文的思想內(nèi)容。比如《紅樓夢》中“鴛鴦”不僅是一種小鳥,更是愛情的象征,這時候就需要用增譯法進行翻譯,將“鴛鴦”譯為“l(fā)ove-birds”。再如《紅樓夢》中“藥經(jīng)靈兔搗,人向廣寒宮”就是以神話故事“嫦娥奔月”為文化背景的,但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熟悉的西方讀者往往不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這時就需要在譯文進行必要的注解,添加 “in an ancient legend……becoming the goddess of moon”的英文解釋,這樣才能使譯文讀者準確把握詩句的文化意蘊?!都t樓夢》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五臺山”一詞,這里的五臺山并不是普通的山,還隱含了在五臺山成仙成佛的意思,如果將“五臺山”簡單地翻譯為“Mount Wutai”,顯然不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文化意蘊,這時可以在譯文中添加注釋 “carry you as an immortal on his head to Mount Wutai”,這樣就能很好地表達原文的宗教文化意蘊。
第二,替換法。雖然漢語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但是它們在許多方面是相似的、共通的,可以在兩種文化中找到相似的文化意象。所以,我們可以用文化意象替換的方式進行文學作品翻譯,以更好地解決中西方文化差異問題。比如《紅樓夢》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骨牌”一詞,它與西方文化中的骨牌在意義上非常接近,所以就可以將“骨牌”譯為“domino”。再如《紅樓夢》中有“飛燕泣殘紅”,這里“飛燕”指的是中國歷史上能歌善舞的皇后趙飛燕,但是許多西方讀者都不知道趙飛燕的歷史典故,所以在翻譯時可以將“飛燕”翻譯成“Daiyu”,這樣就可以較好地表達出這一詞匯的文化意蘊。在詩句“秦鯨卿夭逝黃泉路”中出現(xiàn)的詞匯“黃泉”,西方讀者由于不了解中國的婚喪文化、宗教文化等,不理解黃泉的文化意蘊,這時就可以將之譯為“dying”。《紅樓夢》中有一個丫鬟“紫鵑”,紫鵑不僅是鳥兒的名字,也隱含了杜鵑啼血的意義,西方文化中紫鵑(Purple Cuckoo)帶有愚笨、瘋子等象征意義,這種情況下就應當將紫鵑翻譯為 Ningtingale”[5]。
文學作品往往與民族語言、民族文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并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烙印。翻譯家奈達明確提出,成功的文學翻譯不僅要熟練掌握文學翻譯技巧,還應當熟悉兩種文化的文化差異、文化背景等。所以在文學作品英語翻譯中應當樹立跨文化意識,高度重視文學作品英語翻譯中的文化缺省、文化差異等跨文化問題,采用恰當?shù)牟呗赃M行文學翻譯,以更好地提高文學作品英語翻譯的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