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民(巴金故居紀念館常務副館長)
民國時期的作家,并不僅限于民國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作家多數(shù)是跨時代的,其作品經常是1949年以后的手稿。
(1)關于魯迅手稿的保存量
1959年魯迅博物館編的《魯迅手跡和藏書目錄》中,魯迅手稿包括文稿、詩稿、譯稿、日記、書簡、輯錄、金石等類型。大致數(shù)量為著作手稿350篇,譯文1493頁,日記2204頁,書信1388封,輯校古籍和石刻手稿964篇。許多年來魯迅的手稿基本上都是公共機構收藏,散在民間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但偶爾還會有新的東西出來,如前兩年就發(fā)現(xiàn)了魯迅給郁達夫的三封信。
(2)關于魯迅手稿的整理和出版狀況
從魯迅去世后的第二年,許廣平編了《魯迅書簡》。上世紀50年代,馮雪峰整理《魯迅日記》,由上海出版公司影印出版。不少專家認為在魯迅著作尚未大規(guī)模影印之前,先把日記影印出來,是非常有眼光的舉動。因為日記中涵蓋的信息對于魯迅研究及其文稿的保存有很大幫助。60年代,上海文物出版社開始整理魯迅手稿選集四編,直至七八十年代出版《魯迅手稿全集》,是迄今最佳版本。再后來上海古籍出版社相繼出版《魯迅輯校石刻手稿》(1986年)、《魯迅輯校古籍手稿》(1993年)和《兩地書真跡》(1996年),這兩套手稿和手稿全集幾乎涵蓋了魯迅的全部手稿?!秲傻貢孥E》的出版更明顯地體現(xiàn)了手稿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出版后的《兩地書》是經過魯迅刪改的,而手稿保持了原貌。1996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魯迅著作手稿全集》采用黑白影印,使很多編輯紅批的文字與原稿混在一起,較為遺憾。2002年,國圖出版社影印出版《魯迅手稿全集》。201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魯迅手稿叢編》,是目前流行的魯迅手稿中較好的。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之后各種版本,總體上沒有超過文物出版社的《魯迅手稿全集》。
2014年國圖出版社出版《國家圖書館藏魯迅未刊翻譯手稿》,世界圖書館公司出版魯迅《毀滅》翻譯手稿影印本。對于譯稿的整理才剛起步,這也是我們新的發(fā)展方向。
(3)關于魯迅手稿的研究
朱正先生于1981年出版的《魯迅手稿管窺》,盡管是一本很薄的冊子,但卻是第一次系統(tǒng)細致地對手稿進行解讀。2014年上海魯迅紀念館召開了“中國現(xiàn)代作家手稿及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相應論文集。同年,由上海魯迅紀念館前館長王錫榮先生領銜與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圖書館等單位合作申報“《魯迅手稿全集》文獻整理與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成果已相繼問世??傮w來講,魯迅手稿的整理與研究較為全面深入。
近幾年,在民國文獻整理出版的熱潮中,作家全集、私人文獻、書信日記的出版量非常大。已出版的有郭沫若《讀隨園詩話札記》;桐鄉(xiāng)市檔案館編的《矛盾珍檔手跡》,其中包括《子夜》和矛盾的日記等;老舍的《駱駝祥子手稿》和《四世同堂手稿》;徐志摩、郁達夫和張愛玲的手稿也都曾影印過;還有《周作人俞伯平往來通信集》《錢玄同日記》《胡適留學日記》等。除此之外,有紀念館或收藏機構出版手稿圖錄,如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曾經影印過館藏精品大系,其中手稿卷有上百位作家的手稿。上海魯迅博物館也出版過館藏現(xiàn)代作家的手稿。
巴金手稿的類別主要有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書信、日記、校樣、筆記、題詞等。國內收藏機構主要有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上海檔案館、成都市檔案館、巴金故居、慧園等。巴金手稿尚未達到像魯迅那樣做了嚴格的編目,僅根據(jù)我們已經掌握的情況做了簡單的統(tǒng)計。其實散在外邊尚多,尤其是書信。
創(chuàng)作手稿中很多重要的小說手稿得以保存,如:《電》《家》《春》《秋》《憩園》《第四病室》《寒夜》《李大海》《三同志》等,1949年以前的短篇小說、散文和隨筆留存不多;現(xiàn)存書信約2600封左右;未刊手稿(《巴金全集》未收入)存量很大,包括《海行雜記》余稿、《春夢》文革日記及交代材料、講話稿和筆記材料、題詞等。
已經整理和出版的情況,最早于1998年出版了巴金的《隨想錄》手稿本,上海文藝出版社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別出版了《寒夜》和《憩園》手稿珍藏本。此外,還有《春夢》殘稿、《海行雜記》原稿和《家》手稿等。現(xiàn)在正在做的是巴金手稿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將來還將推出巴金手稿集。
巴金手稿的研究,尚未達到像魯迅研究的那種程度,專門研究不多。我的著作《巴金手稿釋讀》預計在明年完成,涵蓋了他未發(fā)表的手稿,比如《春夢》的殘稿。這個稿子其實是《家》的前身,能夠體現(xiàn)出和《家》完全不同的風格。從某種程度上講,原稿能體現(xiàn)出比發(fā)表的稿子鮮明的態(tài)度。
從總體上看現(xiàn)在的手稿普查工作,尚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想借此機會提出幾點手稿整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首先,應編制《中國現(xiàn)代作家手稿聯(lián)合目錄》
目前手稿發(fā)現(xiàn)了很多,但手稿本身及其整理和影印出版卻非常的粗線條,缺乏相關規(guī)范。我們需要在普查、編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制定相應的規(guī)范標準,進而編制民國時期作家手稿聯(lián)合目錄。否則學者不知道去哪查找,甚至連這份手稿是不是存在都不知道,這大大限制了他們的進一步研究。
其次,針對民國時期手稿,鑒賞居多,研究較少
現(xiàn)在的手稿出了很多,但收藏的目的居多,而用于實質性的研究尚未全面的開展起來。應加強收藏界和學術界的密切合作,加大手稿的研究力度。此外收藏方對稿件的過度保護,也限制了學術界的進一步使用和研究。各個收藏單位應該和學者開展密切積極的合作,促進研究的深入進行。
第三,??睂W價值呈現(xiàn),其他方面拓展不足
目前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多是關于??睂W方面的。其實一部手稿的存在,包括它的形成,以及后續(xù)存在的樣態(tài),尤其是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心理等一些微妙變化的揭示,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這些方面的研究還很不足。
第四,現(xiàn)代意義上的手稿學和手稿學研究理論資源貧乏
目前中國的手稿在整理??钡妊芯糠矫婊旧鲜浅欣^古典的文獻學的研究方法。然而西方在對手稿的判讀和研究時,是有理論依據(jù)的,而我們對于這些理論依據(jù)的利用非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