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艷
好學生是夸出來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生性活潑,喜歡表現(xiàn),而踐行“亮我”教育,其目的也是給學生一個平臺,能夠讓學生在自我展示過程中找到學習的信心,享受學習的樂趣。對于學生來說數(shù)學技能的學習,最主要的是技能遷移和在實踐中運用。筆者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在數(shù)學教學中巧妙運用正遷移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成精彩課堂。
學則須疑。在數(shù)學教學中,需要引發(fā)學生新舊認知矛盾,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探索的欲望,以便在問題引導下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小組交流,使知識概念內化。一方面,教師可以緊扣新舊知識銜接點或學生困惑處巧妙設疑,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點撥學生思路,讓學生相關技能遷移,實現(xiàn)知識內化;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搭建平臺,鼓勵學生以自主學習和小組交流等方式主動設疑并進行小組互助解答。
比如,針對“工程問題”,題目為:“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這道題關鍵是在已知工作時間的情況下,怎樣用分數(shù)表示工作效率以及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如教師直接分析,也許有效,但對于學生來說,印象肯定不深。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在小組里“亮相”。給出以下幾個問題:題目中“長30千米”這個條件能否去掉,為什么?如果把工作總量延長到50千米,那么所求的工作時間有改變嗎?等等。通過先預設疑惑,然后放手讓學生組織討論,繼而在他們“亮我”展示過程中逐步解開疑惑,推進課堂教學逐步深入,為知識遷移做好鋪墊。
對于數(shù)學來說,新技能的學習需要舊技能的鞏固,因而針對性的練習是需要的。教師要轉換思維,把學生單純的“做”改為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盡可能地以合作、探討的形式引導學生上臺展示。這樣不僅可以彰顯學生主體地位,而且還能活躍他們的思維,甚至能在爭辯中擦出火花,這時通過教師引導后學生對技能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所以,教師對練習題目更需精心設計,使其具有代表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推促他們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遷移內化。
比如,針對“乘法結合律和簡便算法”這一教學內容,可以先出示關于乘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題目,然后讓學生先行試做,或者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說說具體怎么做,其目的是喚醒他們的舊知,即加法結合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參照加法結合律的方法來學習乘法結合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探討,然后讓其展示,說說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師點評,通過這種方式,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平臺,而且通過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易混淆的知識點展開討論交流,使其理解得到進一步強化,自信也得到進一步增強。不過在這里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流討論過程中,需要把握引導的方向和時間,以便提高討論效率,推促“亮我”精彩。
沒有比較就沒有遷移。對于知識遷移來說,比較是前提。在數(shù)學知識中,有很多相似但實質不同的知識點,學生容易混淆。如能把相似的內容放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繼而在“亮我”展示中交流,這樣學生在深刻認識兩者之間區(qū)別的同時還能激發(fā)表現(xiàn)欲望。教師對于學生一開始似是而非的答案更需要耐心,積極引導探索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易于讓學生在“亮我”比較中發(fā)現(xiàn),讓他們享受學習的樂趣。
比如,針對“分數(shù)和倍應用題”這一內容的教學,教師不能急于出示相關例題導入新知識點,而是應先出示復習題,如“飼養(yǎng)小組養(yǎng)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數(shù)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讓學生先自行解答。這道題屬于舊知識,學生大多能夠解出答案。這時教師不能急于告知答案,可讓學生進行“亮我”交流展示,在學生解答后給予充分肯定,接著把第二個條件改為“其中黑兔的只數(shù)是白兔的”,讓學生分小組進行競賽。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鞏固舊知識,而且還能用更換條件的方式讓學生從中比較異同,在比較異同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亮我”,進行交流展示。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遷移和激發(fā)學習興趣,還能減輕學生的思想負擔。
數(shù)學教學,不僅僅是思維活動,還是一種實踐。社會生活中數(shù)學的應用無處不在。這種社會性質決定了數(shù)學教學中必須要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自主實踐,有利于調動學生感官,更好地理解知識,也能借助實踐進行內化。對于學生來說,實踐操作也是一次“亮我”展示,通過“亮我”展示,學生能看清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
比如,針對“梯形的面積計算”這一內容的教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亮我”展示,讓他們說一說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接著按照傳統(tǒng)教學思路,讓他們進行動手實踐探索,引導他們通過剪拼的方式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如果是特殊的梯形,教師可以適當提醒,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進行推導。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實踐推導操作。具體來說,即以小組為單位,學生通過剪、補、移、拼的方式探索,梯形可以轉化為哪些圖形。經(jīng)過探索,學生很快就會明白,梯形可以轉化為三角形、長方形或正方形。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興趣,滿足了他們的表現(xiàn)欲望,而且還能在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遷移新知,拓寬思路,讓他們享受學習的快樂。
游戲也是一種學習的方法。游戲固然具有娛樂性,但教師可以把知識巧妙滲透其中,從而讓學習也充滿游戲味道。在游戲中,學生作為游戲的主角,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習熱情,而且還能在游戲互動展示中理解遷移相關知識點。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游戲,教師需把握游戲的娛樂度,不能沖淡主題。比如,針對“漁業(yè)隊五月份捕魚2400噸,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六月份捕魚多少噸?”這一道題,筆者就曾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先讓學生猜小棒,即有20根小棒,分別放在兩個盒子里,第一個問題:第一個盒子里放了小棒總數(shù)的,請問有多少小棒?第二個問題:第一個盒子裝了小棒總數(shù)的,請問第二個盒子裝了多少小棒?通過這種游戲方式,層層推進,步步加深,不僅使學生在游戲中理順思路,同樣也能提升他們的思維應變能力,讓他們意識到數(shù)學是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學生這種“亮我”展示,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知識的生活意義及重要性,繼而促成他們熱愛數(shù)學,主動學好數(shù)學的積極心態(tài)。
總之,針對“亮我”教育,教師需要切實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盡可能給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通過設疑、展示、比較、實踐、游戲等方式進行自我“亮相”,自我展示,讓學生在“跳一跳”中“摘到果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信心,推促他們對知識進行內化遷移,繼而為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