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坪山新區(qū)龍?zhí)镄W 李國琳
在對文獻歸納總結(jié)的基礎上,對于 “教學目標”,我作了適當?shù)囊?,?“教學目標”到 “教”與“學”融合生成的 “教與學”的課堂教學目標,主要從以下三點對“教與學”結(jié)合的課堂教學目標作了相應的思考。
就當前新課標的追求以及教學目標的定義以及內(nèi)容,從語文學科角度而言,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主要依托于課程目標,但教學目標從一個全面的角度提出了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但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在選擇課堂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尤其是處在成長關鍵期的小學高段學生。
在宋運來的 《語文教學最需要什么》一書中提到: 《課標》指出: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還列舉了某些語文教師曾嘗試設計 《中國對聯(lián)欣賞》、 《走進字謎》等母語文化知識的課堂。在語文教育中,我們特別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撐,這是我們文化的根,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對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向往與熱愛的情感。
語文課程目標是具體到該學科要達到教育效果,新課標的理念,內(nèi)容,形式、評價等為教師在設計“教與學”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jù)。
語文課程目標規(guī)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掌握的知識,還分階段,分層次地提出了階段目標,具體的課堂還有單元目標、課堂教學目標等,當前三維課程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在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共同作用下,共同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養(yǎng)成語文素養(yǎng)而作努力。
小學高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也有一定的表現(xiàn)欲望。在設計 “教與學”的課堂教學目標,應當根據(jù)教學實際,充分對課程目標中的內(nèi)容作進一步的提煉,將學生最需要的 (主觀需要和客觀需要統(tǒng)一),最缺少的作為精講的內(nèi)容,根據(jù)教師的觀察和學生的自學討論共同生成對課程目標的共識性的理解,用實際的工作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 “學”融合在課堂教學目標的內(nèi)容中,實在把握住課堂的有限精講時間,而不是教師一廂情愿地講授知識,學生一如既往地 “被趕鴨子上架”,教師應當在了解清楚情況,設計出突出學生需要、符合學科教學特點和規(guī)律的課堂教學目標。
教師要想做到學生能夠在 “教與學”的課堂教學目標中扮演主角,起到實質(zhì)性的作用,那必須要讓學生擁有參與的基礎,對小學高段學生來說,計劃就在于預習,預習了才會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這個預習不能是一個簡單的瀏覽,教師應當給學生的預習打下扎實的基本功,例如:對字、詞、句,對閱讀、朗讀,對寫作等的預習辦法,此外還要有知識結(jié)構(gòu)的梳理,這樣學生自學也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預習是計劃學習的重要體現(xiàn)。
預習是為了學生在 “教與學”課堂教學目標能發(fā)上力的奠基之作,但務實基礎還得看自學,有這么常見的教育理念: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有教育家說過這么一句經(jīng)典的話: “教,是為了不教”。
自學可為 “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的實現(xiàn)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教會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讓他們對語文,對語文學科有一定的認識,特別是處在習慣養(yǎng)成階段的小學高段學生,在他們的基礎教育階段,如果僅僅靠被動地接受基礎知識,那他們很有可能就只能掌握到一些極易遺忘的知識,而自學會幫助他們對所學的知識擁有更多的認識,作出更多有效的反思。
課前的自學為課堂作了很好的鋪墊,學生就不再只是一張 “白紙”,正如士兵經(jīng)過了操練,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作戰(zhàn)基礎了,但戰(zhàn)場上總有預想不到的情況。值得肯定的是,經(jīng)過自學的學生,已經(jīng)有參與學習的基礎了,而課堂為他們提供的是一個 “施展拳腳”的平臺。
此時的課堂和自學已然發(fā)生了一些改變,經(jīng)過自學,課堂可能不再只是教師的 “教”,學生到課堂上來,也不再只是自身的 “學”,有效課堂應當是教師的 “教”和學生的 “學”融合在一起的,而教師應當 “教”在學生需要的,教在學生疑惑的,學生應當 “學”在基礎的,學在需要的,學在促進的。教師的 “教”和學生的 “學”應當形成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格局,形成兩者之間的良性化學反應,使得課堂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智慧中生成實效。
課堂不是一堂課的終點,而應是學習一堂課的過程,課后的升華才是一堂課的關鍵,當過學生的人都感慨這么一句話: “某年學過的,課后就還給老師了?!?/p>
中國教育一直在 “鼓吹”教師要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語文新課標的追求價值中也在強調(diào):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但課后,孩子歸誰管?教師全程管是顯然不可能,家長管好像也不能時時管,處處管。因此,在課堂教學目標中,教師要想辦法、有辦法讓學生自己管好自己,管自己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在課堂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所以課堂教學目標應當還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要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效果,讓課堂教學目標在課外就起到作用,不要讓課堂的事只在課堂上發(fā)生,還是那句要做到“教,是為了不教”。
學生的 “學”從哪里來,首先看教育價值,看教育價值的追求,一直以來,我們都對 “學以致用”非常推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應當讓學生明白自己想學的是什么,應當引導學生去感知語文中所蘊含的有價值的知識,認識到語文學習有實用價值或?qū)徝纼r值的技能,這是學生在考慮需要學什么時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宋運來認為: “語文課不是其他學科的保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獨特的教育價值,而當前國家在課程中也對語文學科的教育價值作了專門的規(guī)定。
對小學生學習語文而言,可能這些概念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需要的是學科的哪些素養(yǎng)。在宋運來的 《語文教學最需要什么》一書中,他提到:學生在語文課中最需要得到的是 “語文素養(yǎng)”,其中,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他提到:“其要素包括學習習慣、語文知識、語文學習方法、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