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丹豐, 郭秀榮, 亓占豐, 劉躍雄
(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柴油車不但具有良好的動力性和經(jīng)濟性,還可以減少10%~20%碳氧化物排放量,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其尾氣顆粒物(PM,particulate matter)排放卻為汽油車的30 ~ 80倍[1]。目前顆粒捕集器(DPF,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是凈化尾氣中PM最簡單有效的后處理方式之一,其關鍵技術在于濾芯材料的選擇[2]。與堇青石等濾芯相比,微米木纖維作為DPF濾芯具有過濾效率高、排氣背壓小、取材廣泛、成本低廉等優(yōu)點。因其經(jīng)濟和環(huán)保方面的雙重價值,微米木纖維有望成為新型的柴油車尾氣過濾材料[3]。但當木材處于270 ℃以上環(huán)境時,木材會進入炭化階段,并在表面形成炭化層;微米木纖維與實木相比,更容易被炭化[4-5]。柴油發(fā)動機是一個溫度很高的熱源,即使在溫度較低的排氣尾管處,尾氣溫度也可能高于木纖維可耐受的220 ℃[6]。因而,需要設計一個管翅式冷卻器對柴油車尾氣降溫,以更好地促進微米木纖維濾芯的實車應用。
冷卻器結構設計,須滿足的要求有:① 柴油發(fā)動機在大多數(shù)工況下工作時,能將尾氣溫度降至220 ℃以下;② 冷卻器管內的壓力降ΔPi要盡可能小,至少應該小于允許的壓力降值,以盡量減少對發(fā)動機性能的影響。冷卻器和消音器一樣,都處于柴油車的排氣系統(tǒng)中,冷卻器的最大允許壓降可參照消音器設計的最大允許壓降(13.337 ~ 22.005 kPa)[7]。冷卻器的最大壓降取14 kPa;在滿足散熱要求的條件下,管翅式冷卻器應該具有較小的尺寸和重量。由于DPF安裝在排氣尾管處,距離發(fā)動機較遠,不宜利用發(fā)動機水冷卻系中的水來進行冷卻。本文利用空氣流作為冷卻介質,對管內高溫尾氣進行冷卻。與水冷卻器相比,風冷卻器經(jīng)濟性好,維護成本低,不存在結垢的問題且使用壽命長。
管翅式冷卻器由多排翅片管組成,翅片管采用圓管作為基管,并在其上纏繞多個圓形翅片。在由翅片管交錯布置組成的冷卻器中,尾氣從管內流過,管外空氣則在與翅片管軸線相垂直方向流動通過,如圖1所示。翅片管束采用正三角形排列,以增大空氣在管間的湍流流動,如圖2所示。
圖1 翅片管管束整體結構示意圖 Fig.1 Integral structure of finned tube bundle
圖2 翅片管管束排列示意圖Fig.2 Arrangement of finned tube bundle
對于風冷卻器而言,重要的性能參數(shù)是總傳熱系數(shù)K和管內流體壓降ΔPi。K值直接影響冷卻器的冷卻性能和結構緊湊性,進而影響到其經(jīng)濟性和安裝;ΔPi過高意味著尾氣流動阻力大,即排氣背壓增加,會直接影響到發(fā)動機性能。
2.1.1冷卻器傳熱系數(shù)數(shù)值模型為了對冷卻器的流動傳熱進行數(shù)值模擬,作如下簡化:① 尾氣的物性為常數(shù);② 冷卻器中的流動是定常的,處于層流狀態(tài);③ 尾氣是粘性不可壓縮流體;④ 不考慮冷卻器表面的熱輻射。冷卻器傳遞的熱量可由熱平衡方程式計算[8]:
Q=qVρicp(tin-tout)
(1)
式中,Q為換熱熱流量,kW;ρi為尾氣的密度,kg/m3;tin、tout為尾氣進入和離開冷卻器時溫度,℃;cp為尾氣的比熱容,kJ/(kg·K);qV為尾氣的體積流量,m3/min[9]:
(2)
式中,κ為充氣效率和分子變更影響系數(shù),無量綱,取1.44[8];n為柴油機轉速,r/min;Vs為柴油機排量,L;T為柴油機排氣溫度,K;Ts為柴油機進氣溫度,K。
由于該冷卻器采用空氣作為冷卻介質,翅片管內外均是流動氣體,因此管內外的污垢熱阻非常小,可忽略不計。傳熱過程的總熱阻1/K與分熱導熱熱阻、對流換熱熱阻的關系式為(以基管外表面積為基準)[8]:
(3)
式中,di、do分別為基管內、外徑,m;hi、ho分別為管內外側的換熱系數(shù),W/( m2·℃);λ為管材的導熱系數(shù),W/( m·℃);Af、Ai、A0分別為管外翅片部分表面積、管內表面積和基管外表面積,m2;ηf為翅片換熱效率。翅片換熱效率為:
(4)
(5)
式中,hf為基管外表面與空氣的對流換熱系數(shù),W/(m2·K);λf為翅片的導熱系數(shù),W/(m·K);σ為翅片厚度,m。
2.1.2冷卻器壓降數(shù)值模型流動阻力的產(chǎn)生原因主要來源于兩點:一是任何流體都具有粘性,流動時存在內摩擦,這是產(chǎn)生流動阻力的根源;二是外界條件的變化(如管路形狀),會影響流體的流動狀態(tài),促使流動的流體發(fā)生相對運動,這就為流動阻力的產(chǎn)生提供了條件。因此流動阻力不僅與其本身的物性有關,還與流體的流動狀態(tài)及管路形狀等外界因素有關[8,10]。
管翅式冷卻器的管內壓降ΔPi主要包括3部分:一是尾氣在直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沿程壓降ΔPf;二是由于流動面積突然收縮造成的入口壓降ΔPin;三是出口處的壓升ΔPout[11]。即有:
ΔPi=ΔPf+ΔPin+ΔPout
(6)
沿程壓降通常以摩擦因子的形式給出[12]:
(7)
式中,di為翅片管內徑,m ;v為尾氣流速,m/s;L為翅片管長度,m;f為范寧摩擦因子,大小取決于Re及流體橫截面積尺寸。湍流時,f還取決于管道內表面的粗糙度,因此范寧摩擦因子f是Re和e/di的函數(shù),e為表面粗糙度。入口處的壓降為[13]:
(8)
式中,ψ為內部最小自由流通面積和前段面積的比值;kc為收縮損失系數(shù)。出口產(chǎn)生的壓升為[13]:
(9)
式中,ke為出口損失系數(shù)。
Kays和London[14]的研究表明:當流體為氣體時,沿程壓降占總壓降的90%甚至更多。因此,進出口壓降可忽略不計,認為冷卻管內總壓降約等于沿程壓降,故管翅式冷卻器的管內壓降可表示為:
(10)
翅片管管束外的空氣壓降由Robinson和Briggs[8]提出的公式計算:
(11)
式中,fs為管外摩擦系數(shù);Gmax為管翅式冷卻器最小流通截面處的最大質量流率,kg/(m2·s);N為總管數(shù)。
(12)
式中,s1、s2、s3分別為管束三角形排列的橫向間距、縱向間距和三角形斜邊長,m;dr為翅根直徑,m;μo為空氣動力粘度,Pa·s。
管翅式冷卻器的性能指標主要是兩個方面,即傳熱性能和流動阻力特性。其具體的技術指標包括:散熱量、總傳熱系數(shù)、翅片換熱效率和管內外壓降等。根據(jù)上述的計算模型可知,翅片管的結構參數(shù)、管間距、管外空氣側流速以及管內尾氣流速等都會影響到冷卻器的性能。假設尾氣和空氣的物性為常數(shù),不隨溫度變化;尾氣物性的定性溫度取進出口的平均值;空氣物性的定性溫度取25 ℃,物性大小查閱文獻[15];冷卻器總管數(shù)38根,基管壁厚1 mm;基管和翅片的導熱系數(shù)取59.313 W/(m·℃)。采用MATLAB來進行數(shù)值模擬,分析翹片管的結構參數(shù)等對冷卻器性能的影響。
2.2.1基管內徑對冷卻性能的影響當管數(shù)一定時,基管內徑不僅直接影響冷卻器的換熱面積,同時也會影響管內尾氣的流速,從而影響到冷卻器的總傳熱系數(shù)和流動阻力。當空氣側流速為2 m/s,基管內徑在5 ~ 40 mm之間以步長5 mm變化時,根據(jù)式(3)和(10),可得到不同尾氣流速下總傳熱系數(shù)和管內壓降隨基管內徑的變化曲線,如圖3-4所示。
圖3 基管內徑對總傳熱系數(shù)的影響Fig.3 Effect of inner diameter of base pipe on tot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圖4 基管內徑對管內壓降的影響Fig.4 Effect of inner diameter of base pipe on pressure drop in pipe
由圖3可以看出,隨著基管內徑的增加,總傳熱系數(shù)也逐漸增大,且尾氣流速越大,受基管內徑的影響越大。這主要是因為基管內徑的增大會提升換熱器的換熱接觸面積,導致總的傳熱量增加,并使得翅片和基管外表面的溫度隨之降低;而表面與周圍空氣的平均溫差的增大,強化了空氣與翅片和基管的對流換熱效果。與此同時,單根管內的尾氣質量流量減少,尾氣流動也會變緩,弱化了尾氣與基管間的對流換熱效果。因此,尾氣流速越低,管徑對總傳熱系數(shù)的影響越來越小。由圖4可知,壓降隨著內徑的增加而減少。當基管內徑大于20 mm時,管內壓降逐漸趨于穩(wěn)定。因而基管內徑可在15~20 mm之間取值。
2.2.2翅片管間距對冷卻性能的影響當管數(shù)一定時,翅片管間距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冷卻器的體積。本文討論翅片管間距對冷卻性能的影響,以確定合適的間距值。當管內尾氣流速為2 m/s,翅片管間距在30~80 mm之間以步長10 mm變化時,根據(jù)式(3)和(11),得到不同空氣流速下總傳熱系數(shù)和管外壓降隨翅片管間距的變化曲線,如圖5-6所示。
圖5 管間距對總傳熱系數(shù)的影響Fig.5 Effect of tube spacing on tot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圖6 管間距對管外壓降的影響Fig.6 Effect of tube spacing on pressure drop outside the tube
翅片管間距主要影響空氣在管間的流動,從而影響冷卻器的換熱性能,同時也影響冷卻器的體積大小,因此管間距不宜太大。由圖5-6可知,總傳熱系數(shù)和管外壓降都隨著管間距的增大而減少;空氣流速越大時,影響更明顯;當管間距大于50 mm時,管外空氣流動阻力和總傳熱系數(shù)都趨于穩(wěn)定。當流速一定時,翅片管間距增大,進入翅片管束間的空氣流量也會隨之增加,換熱量也相應的增加,但是單位空氣質量流量的換熱量卻減少了,使得總傳熱系數(shù)減??;同時,流體在管間受到的流動阻力變小,所以冷卻器的管外壓降會下降。翅片管間距減小改善了空氣側傳熱行為,提高了總傳熱系數(shù),而流動阻力增加幅度同樣不可忽視。因此,管間距可在40~50 mm范圍內取值。
2.2.3翅片高度對冷卻性能的影響翅片高度的增加能增大換熱面積,提升換熱量,但沿翅片高度方向的散熱量會逐漸減少,影響翅片換熱效率。當管內尾氣流速為2 m/s時,翅片高度在0 ~ 24 mm之間以步長3 mm變化,由式(3)-(4)可得不同空氣流速下總傳熱系數(shù)和翅片換熱效率隨翅片高度的變化曲線,如圖7-8所示。
圖7 翅片高對總傳熱系數(shù)的影響Fig.7 Effect of finned height on tot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圖8 翅片高對翅片換熱效率的影響Fig.8 Effect of finned height on finned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由圖7-8可知,隨著翅片高度的增加,總傳熱系數(shù)增大,而翅片換熱效率逐漸下降。翅片高度的增加可以使冷卻器的總換熱面積增大,但翅片高度過高也會增大沿翅片高度方向的熱阻,使熱量難以從翅片根部傳遞到翅片頂部,導致翅片溫度沿高度方向逐漸下降,單位面積的換熱量逐漸減少。也就是說,翅片表面積對增強換熱的有效性在下降。當翅片高大于12 mm后,總傳熱系數(shù)的增加越來越緩慢,翅片換熱效率的下降速度則越來越快。因此,翅片高度不宜超過12 mm,一般可在9~12 mm之間選取。
2.2.4翅片間距對冷卻性能的影響當管內尾氣流速為2 m/s時,翅片間距在1~10 mm之間以步長1 mm變化,由式(3)和(11)可得不同空氣流速下總傳熱系數(shù)和管外壓降隨翅片間距的變化曲線,如圖9-10所示。
圖9 翅片間距對總傳熱系數(shù)的影響Fig.9 Effect of finned spacing on tot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圖10 翅片間距對管外壓降的影響Fig.10 Effect of fin spacing on pressure drop outside the tube
由圖9可知,翅片間距越小,冷卻器的總傳熱系數(shù)越大。由于空氣側的對流換熱主要受邊界空氣層厚度和空氣流動的影響。當翅片間距較小時,翅片間的邊界層互相干擾,從而產(chǎn)生擾動,增強了翅片間空氣流動的程度,同時邊界層厚度會有所變薄,降低了對流傳熱熱阻,導致對流換熱效果強化。由圖10可知,管外壓降隨著翅片間距的增大而下降。這是因為翅片間距越大,翅片間的空氣量就會增多,空氣在翅片間的流動阻力則減小,導致壓降下降。由圖9-10可知,翅片間距可在3~5 mm之間取值。
根據(jù)以上的計算結果以及冷卻器安裝等問題的考量,本文設計的冷卻器參數(shù)為:內徑16 mm、外徑18 mm、管數(shù)38根、管間距43 mm、翅片高9 mm、管長380 mm。管翅式風冷器兩端由法蘭與排氣管相連,其結構如圖11所示。
圖11 管翅式風冷器結構圖Fig.11 Structure of pipe fin type air cooler
管翅式冷卻器性能試驗臺如圖12所示。試驗主要測試冷卻器的冷卻性能和壓降,試驗中發(fā)動機選用Lister Petter AA1單缸四沖程柴油機,具體參數(shù)如表1所示。
圖12 冷卻器試驗臺示意圖Fig.12 Diagram of cooler test bed1.柴油機;2.消音器;3.冷卻器;4.計算機;5.DPF
整個試驗過程在室內完成,環(huán)境溫度25 ℃,相對濕度(45%±10%)。柴油機分別以800、1 200、1 600、2 000、2 400、2 800、 3 200和3 600 r/min的轉速運行。柴油機冷啟動后,怠速預熱15 min后將速度調至800 r/min,穩(wěn)定運行5 min后,開始測量該轉速下的第一組數(shù)據(jù),然后隔2 min測量一次,總共測量6次,取6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作為該轉速下尾氣冷卻前后的溫度及壓降。其他轉速時,重復以上步驟,得到不同轉速下的尾氣冷卻前后的溫度和壓降,如表2所示。
表1 柴油發(fā)動機性能參數(shù)Table 1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Lister Petter AA1 diesel
表2 冷卻器性能測試結果Table 2 Test results of cooler properties
由表3可以看出,尾氣溫度隨著柴油機轉速的增加而逐漸升高。在800 r/min低轉速時,冷卻前尾氣溫度在220 ℃之下;當轉速為1 600 r/min時,冷卻前的尾氣溫度超過了微米木纖維濾芯的承受范圍。對比冷卻前后尾氣的溫度可知,尾氣經(jīng)過管翅式冷卻器后都有大幅度的下降,且冷卻后的尾氣溫度都小于220 ℃,在微米木纖維濾芯的可承受范圍之內。從表3中還可發(fā)現(xiàn),冷卻器的排氣壓力損失隨著轉速的增加而增大,因為轉速增大,管內流速也會增加,管內尾氣的流動阻力隨之增加,使得壓力損失也越來越大; 3 600 r/min高速運轉時,冷卻器兩端的壓降為6.78 kPa,在冷卻器壓降允許范圍內,說明該冷卻器在壓力損失上滿足設計要求。因此,該管翅式冷卻器具有良好的冷卻效果,在試驗工況下都能將尾氣溫度冷卻至220 ℃以下,能滿足微米木纖維濾芯的冷卻要求,同時冷卻器的壓降也保持在14 kPa以內。
本文分析了基管內徑、管間距、翅片高度和翅片間距對冷卻性能的影響,設計出與Lister Petter AA1 柴油機相匹配的管翅式冷卻器。該冷卻器的管數(shù)為38根,內徑、外徑、管間距、翅片高、翅片間距和管長分別為16、18、43、9、5和38 mm。利用自行設計的冷卻器性能試驗臺,對該管翅式冷卻器進行了性能驗證,結果表明:該管翅式冷卻器具有良好的冷卻效果,在試驗工況下都能將尾氣溫度冷卻至木纖維濾芯可耐受的220 ℃以下;同時,冷卻器的壓降也保持在14 kPa以內。該冷卻裝置的使用,能對微米木纖維濾芯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延長它的過濾時間即使用壽命,能更有效地促進和確保微米木纖維DPF的實車應用。
參考文獻:
[1]何立強,胡京南,祖雷,等.國Ⅰ~國Ⅲ重型柴油車PM2.5及其碳質組分的排放特征 [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5,35(3):656-661.
HE Liqiang,HU Jingnan,ZU Lei, et al.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haust PM 2.5 and its carbonaceous components from ChinaⅠto China Ⅲ heavy-duty diesel vehicles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5,35(3):656-661.
[2]王逢瑚,郭秀榮,馬 巖,等.柴油車尾氣顆粒捕集器技術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J].小型內燃機與摩托車,2010,39(1):92-96.
WANG Fenghu, GUO Xiurong, MA Yan, et al. Present status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xhaust particulate filter for diesel vehicles [J]. Small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and Motorcycle, 2010,39( 1):92-96.
[3]GUO Xiurong, DU Danfeng, WANG Fenghu,et al. Study on test instrument and filtration theory of the carbonized micron wood fiber DPF [J].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11 (142):655-660.
[4]林蘭英,陳志林,傅峰.木材炭化與炭化物利用研究進展 [J].世界林業(yè)研究,2007,20(5):22-26.
LIN Lanying, CHEN Zhilin, FU Feng.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wood carbonization and chercoal’s utilizaion [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2007,20(5):22-26.
[5]張漢召. 炭化微米木纖維微粒捕集器制造工藝及過濾機理研究 [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
[6]郭嘉棟. 重型車實際道路車載排放測試及排放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5.
[7]上海內燃機研究所編.柴油機設計手冊 [M].北京:中國農機出版社,1984.
[8]RAMESH K S. 換熱器設計技術 [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
[9]王秀葉. 車輛柴油機微粒過濾器用排氣冷卻器的研究 [D] .青島:山東大學, 2004.
[10] 陳軍浩, 夏紅兵, 李棟偉. 多圈管凍結壁溫度場發(fā)展及凍結管偏斜影響 [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55(4): 56-62.
CHEN Junhao, XIA Hongbing, LI Dongwei. Multi-circle-tube frozen wall temperature field development and deviation pipes influence [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2016,55(4): 56-62.
[11]孟輝, 晉欣橋, 杜志敏, 等. 開縫翅片管換熱器換熱和壓降特性及其評價方法 [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2009, 43(5): 766-771.
MENG Hui, JIN Xinqiao, DU Zhimin, et al.Measurement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characteristics of slit fin-tube heat exchangers [J].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9, 43(5): 766-771.
[12]SRBISLAV B G, BRANISLAV M J. Research on air pressure drop in helically-finned tube heat exchangers [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6 (26):478-485.
[13]BRANISLAV M J, SRBISLAV B G, BORIS R L. Research on the air pressure drop in plate finned tube heat exchanger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6, 29: 1138-1143.
[14]KAYS W M, LONDON A L. Compact heat exchangers[M] . New York:Mc Graw-Hill, 1984.
[15]趙鎮(zhèn)南.傳熱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