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毛草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蘭州730030)
自上世紀80年代翻譯研究發(fā)生了文化轉(zhuǎn)向后,譯者主體性逐漸被關(guān)注和重視,成為了這一階段的研究熱點,并且研究成果也以著作和論文集、論文等形式層出不窮,為翻譯研究開辟了新的視角。但在藏族翻譯界,以譯者為主體的研究少之又少,且多為散論。就多識先生而言,其在藏漢翻譯界豐碩的成果,值得我們?nèi)パ芯?,特別是其將深奧難懂的佛教術(shù)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的大眾化翻譯,更是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肯定。因此,研究其翻譯各方面的成果極具意義。
多識教授,本名多識.洛桑圖丹瓊排,西北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專家。自從事教學工作以來,成就突出,獲得了“甘肅省勞動模范”、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獲得者。此外其精通漢、藏語言學、藏傳佛教哲學與倫理學研究、藏漢翻譯研究與實踐等,并對量子物理等當代各學科也有涉獵。用藏、漢兩種文字撰寫、編著、翻譯出版了二十多本涉及多學科的圖書。其中《愛心中爆發(fā)的智慧》書系自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出版以來,享譽海內(nèi)外。
多識先生翻譯和編譯的作品有《熱譯師傳威德之光》和《菩提道次第心傳錄》、《藏文名著選譯》和《藏傳佛教格魯派念誦辭精選》等。其中前三兩部為多識個人所譯,第四部為編譯。所編《藏傳佛教格魯派念誦辭精選》共有38篇文章,其中28篇為個人所譯。在以上所譯文章中有關(guān)格魯派教言和格魯派著名大師所著文章為多。這也與格魯派教本身的科學性與多識先生的身份不難有關(guān)。
多識先生翻譯的風格其一乃為譯作添加詳細充分的譯者前言。就其四部譯作而言,均有詳細的譯者前言,內(nèi)容包括原作的內(nèi)容簡介和原作的價值、如何閱讀、怎樣理解部分內(nèi)容等一系列說明和解讀,為讀者提供了有關(guān)原文較詳細的內(nèi)容。
在未進入正作前提供了一個較詳細理解譯作的背景知識。比如,就《菩提道次第心傳錄》而言,前言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詳細講解了“菩提道”的概念和所包含的內(nèi)容以及其內(nèi)容對現(xiàn)世的價值。第二部分對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略)論》從三大方面作了詳解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著眼修證實踐、流傳廣泛等。第三部分對《菩提道次第心傳錄》作了詳解。第四部對為何要譯此著作從五個方面作了解釋等??傊?,其所做前言緊扣原文知識并充分而翔實,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較完整的原文背景知識。
就其所譯著作中,有的原文為木刻版,沒有對文章進行分章分節(jié),開頭至尾連續(xù)而結(jié)。有的則以原文特有的章節(jié)法分章分節(jié)。對于此類原文的分章法,多識先生為了能給讀者一個一目了然的效果,均以學術(shù)界所形成和規(guī)范的分章法進行了分類。比如,將未分章節(jié)的《熱譯師傳威德之光》按內(nèi)容分成了十一個章節(jié)。將《菩提道次第心傳錄》未按原文的章節(jié)法翻譯,對章節(jié)重新命名,分為上卷和下卷,在上卷和下卷中又細分章節(jié)等,使譯作一看明了簡潔。
多識先生所譯作品大多為佛教作品,文體包括散文體和詩歌體。其中就詩歌體而言,多識先生多以“以詩譯詩”,盡可能的保持原作的風格韻味。比如就宗喀巴大師的《文殊勝德云海贊》而言,原文第一首偈頌為4行17個字數(shù),譯文也按原文即4行17個字數(shù)翻譯即:長期所修慈悲圣水澆滅自私自利貪欲水,徹底證悟甚深妙理破除種種邪思錯分別,自悟之理為使眾悟不畏艱辛肩負利眾擔,歸信妙音尊者真情催發(fā)贊頌鮮花做奉獻。①如此多識先生在譯文中保持了原文文句的字數(shù)句式,并且句子的長短符合曲調(diào)的格式,神形兼顧,保持了原文獨有的韻味。
譯者在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多有關(guān)原文的信息,會在翻譯過程中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和策略,使達成自己的翻譯目標。以讀者為中心的多識先生所采取的最主要的翻譯策略之一為:在文章中間和末尾添加注釋,使讀者了解有關(guān)此類的相關(guān)知識背景。注釋內(nèi)容包括文章簡介和作者簡介、名詞解釋等。就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在其四部譯作中共有125個注釋,其中《熱譯師傳威德之光》18處,《菩提道次第心傳錄》57處,《藏傳佛教格魯派念誦辭精選》13處,《藏文名著選譯》11處等。作者簡介比如:克珠杰大師為宗喀巴大師的弟子,第一世班禪活佛②。名詞解釋比如:七圣財:信、戒、聞、舍、慚、愧、慧③等在正文中間和文章末尾多處添加注釋,盡可能使讀者充分掌握有關(guān)原文的相關(guān)知識。
語言通俗明了是多識先生譯文的獨特之處,也是其譯文在藏漢翻譯界能獨秀一枝,得到廣泛關(guān)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其翻譯所選作品而言,大多為佛教典籍,其佛教術(shù)語的深奧使我們一般大眾讀者難以理解。恰恰其譯作沒有循規(guī)蹈矩,未遵守佛教典籍需以“文言文”翻譯的傳統(tǒng),以其深厚的專業(yè)功底和漢語文功底自創(chuàng)新詞,將深奧難懂的佛教術(shù)語以通俗易懂的詞語譯出,使佛教術(shù)語在大眾讀者中間重新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比如就佛經(jīng)術(shù)語“涅槃”和“戲論”,多識先生解釋性的譯為“去染還凈”和“虛構(gòu)意識”,使讀者見詞明義,了解真正所指。
多識先生自幼飽讀詩書,并接收了寺院系統(tǒng)的教學和學習,可謂學貫中西,知識廣博,這為從事翻譯著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一言以蔽之,多識先生不僅為翻譯教育事業(yè)鞠躬盡瘁,更是身體力行從事翻譯實踐,完成多部譯作。再加上其在佛教方面深厚的造詣、高超的翻譯水準、堪稱為藏漢翻譯界的通才與全才。因此,其豐富的翻譯著述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注釋:
①多識仁波切譯,《藏文名著選譯》[M]四川黨建期刊集團 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56頁
②多識仁波切譯,《藏文名著選譯》[M]四川黨建期刊集團 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同上,134頁。
③多識仁波切譯,《熱譯師傳威德之光》[M]四川黨建期刊集團 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