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冉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吳憲生先生《林風眠像》在1997年參加文化部迎香港回歸大展,1999年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銅獎,浙江省美展銀獎。作品把西方寫實藝術語言同中國水墨相結合,既把中國寫意人物用線用筆與西方的寫實明暗相結合,同時又將中國寫意性和寫實特征與西方寫實主義相融合,使整個畫面既有中國寫意人物所強調的筆墨氣韻,又不乏寫實精神。
《林風眠像》中可以感受到吳憲生獨有藝術特點,運用中西融合的繪畫方式,卻又巧妙地避開了沒有中國筆墨的缺失。沒有照搬西方寫實主義和西方繪畫的造型方法,只是相應借鑒。成功跳出了寫實與筆墨之間矛盾的陷阱。畫中人物肖像不但強調了中國寫意人物中的用筆力度,筆墨皴擦中也借用了西方寫實素描的表現(xiàn),但將二者關系進行了融合。從而減弱了西方素描中強烈的光影關系。例如《林風眠像》中人物褲子兩側,以及人物與背景二者的空間關系等暗部調子,巧妙的轉化成了中國畫中的粗線用筆,以及墨塊來表現(xiàn)。中國筆墨的皴擦與西方的寫實語言相融合,使畫面賦有真實感,更加保留了中國寫意人物獨有的筆墨韻味與變化?!读诛L眠像》中,林先生的面部皴擦加赭墨暈染,人物衣著線條考究勁道,皴擦適度有力。整個畫面沒有大面積的賦色渲染,只是臉部手部設色,其余整個畫面是大面積的不同色度的墨色來表現(xiàn)。衣服大面積留白,使畫面人物突出,產生主次之分。
“西方人看人體是用眼光去觸碰……充分感受著形體的節(jié)奏變化,感受形體之美。而中國人看人體是用眼光去品。用的是比喻、借用。……不僅有形、有色、有質地,甚至連氣息有都有了,讓讀者也參與了審美判斷的過程···?!盵1]由此可見,吳憲生先生在《林風眠像》把西方寫實主義的藝術語言融入與中國寫意人物中去。但還是以集中于表達“品人”的中國寫意畫為主,注重人物表情神態(tài)與精神氣質,生動的表現(xiàn)了林風眠先生特有的大家氣質。中國寫意筆墨與西方寫實主義的融合,拉近了畫作與看畫人的距離,具有感染力,同時中西寫實和寫意的巧妙融合彰顯了頗有特色的“吳憲生風格”。
構圖是繪畫形式的骨架,是表現(xiàn)畫意的體現(xiàn)。中西畫面都需要有支撐。有些有形,有些無形?!读诛L眠像》中將主體至于中心,著重刻畫,這與傳統(tǒng)的中國畫構圖有所區(qū)別,所以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林風眠像》的構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西方構圖方法進行了借鑒。
《林風眠像》采用方構圖,在出自于宋畫中的方構圖中尋求變化。這種方形構圖是融合中西的藝術形式,具有擴張與緊縮感,體現(xiàn)的空間因素明確。《林風眠像》中方形構圖的運用使畫面具有秩序感,突出主題人物與背景的呼應關系,使畫面視覺沖擊力直觀、單純。平衡感與不平衡的穿插增添了畫面的感染力。畫中甚至借用西方現(xiàn)代構成的方法,這一點可以在與《基督之死》、《痛苦》之間的比對中可以看出作品運用并借鑒了林風眠先生上述兩幅作品中,西方現(xiàn)代繪畫中的構成方法,有一定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特征,并擁有幾何主義立體分析綜合。
畫面中椎形體和縱橫直線相間架,從而突出主題使畫面整體獲得平衡。在這幅作品中的西方構圖方式使中西藝術相融合的十分自然打破了彼此之間的界限,找到了藝術的磨合點,但卻沒有失掉中國寫意畫的筆墨精神。
吳憲生先生曾說過:“我不愿成為一個傳統(tǒng)的承襲者,而更樂意成為現(xiàn)代人物畫的一個探路者,沿著徐悲鴻、蔣兆和、黃胄、方增先等前輩開創(chuàng)的道路努力前行···這是我的方向。”[2]
其中“拉開與吸收”是指現(xiàn)代寫意人物要與西方拉開距離,也要與傳統(tǒng)水墨人物拉開。就此點吳憲生先生進行了補充,他認為要在我們已經了解熟悉西方繪畫的基礎上拉開,否則又如何談拉開。拉開,保護民族特色。但不完全排斥西方繪畫,而是揚長避短,取長補短,長和短都是指本民族。中西繪畫彼此之間有著異曲同工的特點,所以對待西方繪畫既要拉開同也要吸收。同時,也要與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拉開距離,時代改變,我們的藝術也在發(fā)展,體現(xiàn)現(xiàn)代性。其次與傳統(tǒng)人物畫拉開距離,但不能全盤否定、拋棄,對于精華的東西要仔細研習,承襲發(fā)揚。吳憲生《林風眠像》做到的中西融合則體現(xiàn)出了他對待在現(xiàn)代寫意人物的態(tài)度。
在“拉開與吸收”的條件下進行中西融合,不僅是現(xiàn)代寫意人物畫中要借鑒的,對于我們的藝術實踐,創(chuàng)作,乃至于生活中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解:
[1]引自 吳憲生《吳憲生人體畫展自序》《美術報》畫家/2008/1月/19日/第04版
[2]引自吳憲生《我的人物畫觀》/《解讀名家》
[1]吳憲生《我的人物畫觀》刊名:《解讀名家》第4-11頁
[2]吳憲生《溫潤亦如玉》刊名:《美術報》畫家/2008/1/19/第04版第1-2頁
[3]甘一鳴《奇崛靈變寫丹青吳憲生水墨人物畫》刊名:《藝術投資》第116-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