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祿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 116029)
杜馬斯以真實而震撼的視覺角度、簡潔而強烈的色彩語言向觀者描述著她對人及現(xiàn)實社會的看法。當觀者面對她那粗狂奔放而又漫不經(jīng)心的畫作,受到心靈的震動,為她獨特的藝術語言所欽佩的同時,也必然為她對人對內(nèi)心精神的挖掘與當今社會深層問題的反射之準之深所折服,而這一切都是她作品的魅力所在。
從80年代開始,杜馬斯偏愛使用近乎原色的橙、藍、紅,以及對比強烈的白和黑來描繪人物的姿態(tài)和面孔,她的作品被認為打破了觀念上的禁忌,模糊了素描與油畫、抽象與再現(xiàn)之間的界限。杜馬斯追求畫面色彩的單純與濃重,以最少的用筆來生動的表現(xiàn)出人物形象,用直觀的方式表現(xiàn)出人物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將色彩潑在水彩紙上,順著顏色的流淌來作畫,運用水彩暈染等特性來描繪出一系列夢幻般、安靜的因愛而受傷的人物形象,迷離的色彩多見于杜馬斯的畫面中,猶如曝光不足的照片,背景的平面化簡約化處理強化了人體在畫面中的壓抑、不安及躁動的情緒?!缎皭菏欠渤V隆愤@幅作品描繪了杜馬斯本人,她手扶著椅背,反坐在椅子上,從眼睛里閃耀出異樣的光芒,橘黃與橘紅色描繪打卷的長發(fā),薄涂的色彩上透著閃光的暈輪,制造出一種異樣的、冰冷的質感,用筆與布局、黃色和黑色的對比,表現(xiàn)出杜馬斯作為南非女孩對種族歧視的厭惡和尷尬的感受?!盾岳颉肥嵌篷R斯迫近視角的肖像畫,畫面大片完全浸沒在深沉而濃重的紅色系中,既象征了本能、激情、流血、暴力,也象征了女性性別。
近年來,杜馬斯的作品題材從對弱勢群體的描繪轉移到更廣義更全面的對人類受難者的描繪,以一種更為硬朗和獨立的視角再現(xiàn)事件中發(fā)生的分離和爭執(zhí)。《Wall Weeping》與《Wall Wailing》這兩幅作品選材于中東等地的沖突、戰(zhàn)爭主題。畫面被黑白占據(jù)了大半,通過對人物姿態(tài)的描繪和敘事性的傳達營造出緊張氣氛。在種族聚合和隔離的南非歷史的大背景下,這種沖突和矛盾更使得出生在南非的杜馬斯切身地感受到當今發(fā)生的欺壓與苦難。
杜馬斯經(jīng)典作品之一《人之初》描繪了初生的幼嬰,用流暢的線條、薄涂的色彩、粗野的姿態(tài)和褪色的調子,營造出畫面語境。向人們展現(xiàn)出人類最初的處境和夢想走到現(xiàn)在是如何趨向頹敗和枯萎的。在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杜馬斯從想象到表達極為迅速的創(chuàng)作激情,使的畫面中流露出更多的真誠、坦率和自然。
杜馬斯在《萎》中充分運用了水彩的流淌和暈染等技巧在制造出畫面效果,描繪出一系列受傷的人物形象,采用了多個頭像并置的方法,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力,使得頭像的內(nèi)涵和彌漫其間的傷感都被成倍的擴大了,這種效果與方法同樣常見于她描繪的平民人物頭像繪畫題材中,現(xiàn)今國內(nèi)不少藝術家也效法杜馬斯此類創(chuàng)作方式。
藝術反思的起點就是她用影像復制出的現(xiàn)實世界的表象,最終指向對真實問題的揭露,這就是杜馬斯藝術觀念展開的首個必要層面?!赌贻p的男孩》中,在光禿的背景下,一排赤裸的男孩躁動又惶恐的站著,畫面上人物細節(jié)盡失,色彩迷離斑駁,像是曝光不足的照片,攝影上對景深故意缺失方法的運用在這幅背景平面化處理的作品中得到完美呈現(xiàn),使得排列人體在畫面中蒼白、不安、壓抑的躁動不斷強化,震撼著觀者的視覺和內(nèi)心。杜馬斯在《丈量你自己的墳墓》中描繪了一個懸空彎曲的男人,他的雙腳夠不著地面,雙手伸到畫布邊緣,在這幅畫中,杜馬斯意圖創(chuàng)造死亡和生命的幻想,質疑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覺和心理定式,從而表達出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不安的情緒,畫中人物在與棺材瘋狂的抗爭中獲得永恒。在《死去的瑪麗蓮》中,描繪著面容浮腫的夢露死亡的樣子,藍綠色和突兀的白色使人物的臉更加突出,杜馬斯對夢露圖片的處理表現(xiàn)了原始作品之外的幾層意義,同樣簡單的描繪和用色,塑造的畫面卻不乏視覺沖擊,直指人心。
杜馬斯自八十年代以來的系列人物肖像是對同時代人的感受準確的把握,她的作品人物肆無忌憚的斜仰在畫面之中,水彩肖像作品表現(xiàn)力、震撼力極強,杜馬斯充滿情緒的作品處理了諸如羞恥、色情和悲痛等存在主義的主題。藝術史和當前政治問題也在其作品中頻繁涉及。杜馬斯曾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臉,自己的膚色,我所關注的就是我看到的?!蓖ㄟ^極具表現(xiàn)性的繪畫創(chuàng)作,杜馬斯為繪畫在當前這個視覺藝術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時代中具備的意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常寧生著《國際當代藝術家訪談錄》[J].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2]李維世《藝術概論》[M].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
[3]王天兵著《西方現(xiàn)代藝術批判》.人民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