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汗》中忽必烈汗形象新解"/>
劉亞舟(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作為18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柯勒律治才華橫溢,詩作不豐但精品居多,《古舟子詠》、《克里斯塔貝爾》、《忽必烈汗》更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品。其中《忽必烈汗》更是一朵奇葩,因其不同尋常的邏輯與神秘性,吸引著學者的注意。黑茲利特認為“《忽必烈汗》只展示了柯勒律治寫打油詩的能力強過其他詩人”。杰克遜總結該詩的形式成就時,稱其“有約翰·彌爾頓之風”。麥克甘恩在《浪漫主義意識形態(tài)》中做出的總結性評價為“它的具體的象征有意地放棄了任何直接的社會或文化參照物,目的是與讀者建立純粹的概念上的聯(lián)系”。國外學者對于《忽必烈汗》評價褒貶不一,國內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該詩做出了解讀。劉迪南認為柯勒律治受到康德的“彼岸世界”思想影響,《忽必烈汗》表達了詩人“對東方‘彼岸世界’的無限向往”。魯春芳教授從生態(tài)角度出發(fā),得出“《忽必烈汗》融‘不一’于一體,構成了一個優(yōu)美而機智的‘整一’,是其人與自然對立統(tǒng)一哲學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張莉副教授論述了《忽必烈汗》中的中國形象只是一個文化他者,認為“柯勒律治對中國的想象正反映了當時英國對中國的形象的集體想象”。這些闡釋鞭辟入里,幫助讀者進一步認識《忽必烈汗》的深意和價值。但忽必烈多被解讀為一個暴君,驕奢淫逸,其依靠暴力建立的元帝國也將在戰(zhàn)爭中走向滅亡。本文試圖回到元朝建立時的歷史語境,結合詩人柯勒律治的社會政治理念與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對忽必烈的政治和軍事功績以及歷史地位進行評估,發(fā)掘其安內攘外、名垂青史的明君形象。
《忽必烈汗》全詩共有五十四行,分四節(jié)。開頭第一節(jié)就展示了一個人間仙境:
忽必烈汗在上都
曾經下令造一座堂皇的安樂殿堂:
這地方有圣河亞佛流奔,
穿過深不可測的洞門,
直流入不見陽光的海洋。
(屠岸譯,下同)
其間沃土草原,青山香樹,小溪在花園中蜿蜒流淌,圣河在宮殿之畔奔騰前進。奔騰的圣河和儼然的宮殿群無疑是這人間仙境中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党谓淌谠谄洹断笳鳌芬晃闹蟹Q“簡單來說,象征就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xiàn)某種特殊的意義”,且“18—19世紀,象征理論逐步走向系統(tǒng)和完整,成為浪漫主義的新語言”。浪漫主義詩歌善于用事物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忽必烈汗》中的圣河與宮殿即是如此,這二者的意義十分豐富。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兩則關于圣河亞弗(Alph)的故事。一則是河神艾弗厄斯(Alpheus)愛上林中仙女阿瑞托薩(Arethusa)的故事。奈何襄王有意神女無心,阿瑞托薩不能接受艾弗厄斯,逃到錫拉庫扎(Syracuse)周圍的一個小島奧提伽島(Ortygia)上,在月神阿爾忒彌斯(Artemis)的幫助下化作一眼泉水。癡情的艾弗厄斯隨即也變成一條圣河與泉水匯合。如此浪漫的故事,如此浪漫的河流,無疑給這位威嚴的帝王增添了一絲人性的光輝,給宮殿蒙上了溫暖的色彩。另一則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赫拉克勒斯出生高貴,乃是眾神之王宙斯的兒子,但是他一生坎坷,歷經艱險,最終成神。在升格成神之前,赫拉克勒斯需要完成十二項任務,其中第五項是一天之內清掃奧革阿斯(Augeas)的牛棚。奧革阿斯養(yǎng)有三千多頭牛,多年來牛棚里面堆滿了牛糞,所以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但赫拉克勒斯將阿爾弗俄斯和佩納俄斯河的河水引入牛棚,成功地清理了牛棚。與赫拉克勒斯清理牛糞一般,忽必烈改革舊制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充分顯示了其治理國家的才干。
在蒙哥汗時期,“維利剽殺,未拓土地”的老舊游牧民族思想仍然存在。一些蒙古貴族肆意劫掠人口,掠奪民田。這些暴行導致了中原人民的激烈反抗?!懊褡迕艿募怃J,以及因戰(zhàn)爭和生產凋敝所引起的財政困難等等,使得蒙古貴族統(tǒng)治者內部發(fā)生分化,出現(xiàn)了因循守舊的守舊派和正視現(xiàn)實、謀求改革的漢法派,忽必烈便是漢法派的代表人物?!焙霰亓壹次恢蹙吞岢隽恕岸π赂锕?,務一萬方”的治國決策。這些決策限制了蒙古貴族的特權和利益,遭到了守舊派的強烈反抗。守舊派擁戴阿里不哥與忽必烈展開了爭奪汗位的戰(zhàn)爭。最終忽必烈汗勝利,推行了諸多合乎時宜的新政,鞏固了國家的安定與統(tǒng)一。
宮殿在封建社會時期是極其重要的建筑物,東西方皆是如此。依王國維先生所言,“都邑者,政治與文化之指標”。史學家司馬遷認為宮殿“非壯麗無以重威”。壯麗的宮殿建筑才能體現(xiàn)君主的至高無上和社會的繁榮有序。上都作為元朝的夏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詩中忽必烈汗“下令”(decree)建造一座雄偉的(stately)“安樂殿堂”(pleasure-dome)。這座“安樂殿堂”可以被看作忽必烈汗至高無上的君權與社會安定繁榮的具體象征。柯勒律治在閱讀《珀切斯游記·馬可波羅行紀》關于上都的記錄時,也為之所震撼,乃至于在睡夢中縈繞不去,寫下傳世詩篇。
忽必烈汗作為元朝的統(tǒng)治者,排除萬難,除舊布新,領導國家走向繁榮穩(wěn)定。就這一點而言,他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清代魏源在其《元史新編》中贊道,“及世祖興,始延攬姚樞、竇默、劉秉忠、許衡之徒,以漢法治中夏,變夷為華,立綱陳紀,遂乃并吞東南,中外一統(tǒng)”。
不同于第一節(jié)中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第二節(jié)中景物畫風巨變?!熬捋帧彼毫汛蟮?;“青山”蓋滿“柏樹”;“衰落的”月色下女人為“魔鬼情郎”“凄慘嚎哭”;“巨壑”下是“沸騰洶涌”和“猛烈的地泉”,以及被泉水高高拋起的“巨大的石塊”;“神圣的溪流”沉入“沒有生命的海洋”。正如詩中所嘆,一個“野蠻的地方,既神圣而又著了魔”(a savage place! as holy and enchanted)。在這不再祥和的環(huán)境中,忽必烈“遠遠地聽到祖先的喊聲預言著戰(zhàn)爭的兇兆”(heard from far ancestral voices prophesying war!)。這驟然緊張的氣氛和即將到來的戰(zhàn)爭,常被理解為忽必烈依靠暴力建立的元王朝終會覆滅的征兆。但忽必烈不僅善于文治,武功也令人矚目。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也記載了忽必烈平定皇叔乃顏叛變的過程,稱贊忽必烈是“韃靼人中最有能力和最成功的統(tǒng)帥之一”,忽必烈的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在蒙古集團內部爭斗中,忽必烈以弱勝強,戰(zhàn)勝了阿里不哥,成功登上了汗位。1258年夏天,蒙哥汗率大軍南下時,任命阿里不哥為“蒙庭監(jiān)國者”,而此時忽必烈則掌管著蒙、漢民戶和部分軍隊。1259年秋,蒙哥汗在四川去世,導致蒙古帝國失去了最高領導人?!懊筛绲乃?,給忽必烈提供了極好的發(fā)展機遇,為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的轉折。也可以說,使他進入了奪取皇位的一場激烈的斗爭漩渦之中”。蒙哥汗死后,阿里不哥自立為汗,同時守舊派對他表示支持。忽必烈則馬上以大汗身份對明確宣稱阿里不哥謀反。楊建新教授將其概括為“一場力圖維護落后傳統(tǒng)與企圖改革創(chuàng)新者之間的斗爭?!贝藭r,阿里不哥軍事與地位全方面占優(yōu),但最終忽必烈戰(zhàn)勝了阿里不哥,鞏固了自身大汗的地位。扭轉強弱對比,戰(zhàn)而勝之,忽必烈的軍事天才不言而喻。
在對外戰(zhàn)爭中,忽必烈也取得了很多成功。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蒙古軍隊三次西征獲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建立了四大汗國。胡小鵬教授認為“批評忽必烈窮兵黷武的人,均是從傳統(tǒng)儒家立場出發(fā),并不理解這是由蒙古征服者性格決定的。草原分封政治造成的再分封預期,導致‘黃金家族’對疆域的渴望是無限的,這就是為什么成吉思汗被奉為‘世界征服者’,窩闊臺汗以‘統(tǒng)治世界的皇帝自居’,元世祖忽必烈大力提倡‘天下一家之義’”。這些對外戰(zhàn)爭不僅體現(xiàn)了忽必烈的遠大抱負,還擴大了國土面積,將周遭的諸多國家收為附庸,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區(qū)間的交流,而且給中華文明注入了一股開拓進取的精神。
忽必烈作為元朝統(tǒng)治者,元朝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在對內對外戰(zhàn)爭中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體現(xiàn)了其卓越的軍事才干。在安定國家內部后,忽必烈的元朝軍隊開拓進取,擴大了國土面積,奠定了中國的疆域基礎。這種開拓進取的精神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三、四兩節(jié)中,氣氛開始趨于平緩?!鞍矘返膶m殿”倒映在水中,“和諧的音韻”從“地泉”和“巖洞”中傳來,“陽光”與“冰雪”同在。這時詩人在“幻象”中見到一位歌唱“阿伯若山”的彈琴少女,被她的“音樂”和“歌唱”激發(fā)了心中對“安樂宮廷”的回憶。但結尾五行突然出現(xiàn)一個令人震撼的神一樣的形象:“他”有著“飄動的頭發(fā)”和“閃光的眼睛”,食用“蜜樣甘露”和“天堂的瓊漿仙乳”。這個“他”一直被理解為獲得繆斯女神眷顧的詩人形象,但本文認為“他”也可指上都宮中的忽必烈汗。君權神授在中西方封建社會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理念。詹姆士一世在其著作《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律》中闡釋過自己的君權神授理論,認為君主的權利來源于上帝。中國皇帝也以天子自居。因此中西方的最高統(tǒng)治者都一定程度上被當成神在人間的化身與代理人??吕章芍卧谄洹墩摻虝c國家的憲制》中也宣稱國王“是有上帝派定的”。由此,詩人想象血統(tǒng)高貴的忽必烈汗以神祇一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上都宮中也不足為怪。
世襲制在中西方封建社會都十分盛行,是按照血統(tǒng)關系傳承爵位、官職的一種制度,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忽必烈的高貴血統(tǒng)給他帶來了天然的優(yōu)勢。忽必烈生于1215年9月23日,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孫,拖雷的第四子?!睹晒抛搴喪贰分懈攀龅剑俺杉己沟摹S金家族’是蒙古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以及“‘黃金家族’凌駕于全體蒙古人民之上”。忽必烈作為黃金家族的成員一出生就已光環(huán)繚繞,這一血統(tǒng)也是他日后登上汗位的保證之一。除了先天的血統(tǒng)優(yōu)勢,忽必烈自身的努力更是其名垂千古的原因。
忽必烈是大蒙古國的最后一個可汗,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是位承上啟下的人物。周良宵先生在其《論忽必烈》一文末尾總結到,“忽必烈的前期是進步和積極占主導,后期則主要是保守和消極,但后期的消極作用在他整個一生的事業(yè)中究竟只占次要的地位,他的歷史功績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忽必烈經過艱苦奮戰(zhàn)、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統(tǒng)一中國的元帝國。全國大統(tǒng)一打破了各民族政權割據的局面,奠定了中國的疆域基礎,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創(chuàng)造了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忽必烈上承蒙古帝國黃金家族的高貴血統(tǒng)并將其發(fā)揚光大,下啟大元帝國開創(chuàng)新氣象。所以,他的歷史功績不容忽視,而且一定程度上是位難得的明君。
柯勒律治耗費心神塑造出的這樣一個安內攘外、影響深遠的明君形象自然有其深意。周寧教授總結道,“出現(xiàn)在西方現(xiàn)代精神結構中的中國形象,一開始具有明顯的烏托邦特征。中國形象是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他者’鏡像。它可以是理想化的,表現(xiàn)欲望與向往、表現(xiàn)自我否定與自我超越的沖動……”。柯勒律治塑造的明君忽必烈形象與他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緊密的聯(lián)系。
《忽必烈汗》寫于1798年,彼時“日不落帝國”正冉冉升起。18世紀時,工業(yè)革命推動著生產力急速向前,政治制度也趨近成熟,英國社會蒸蒸日上,但在此期間也發(fā)生了許多于英國不利的事件。1776年,美國正式宣布獨立,最終英國在1783年承認美國獨立,這無疑對英國是一記沉重的打擊。18世紀英國治下的愛爾蘭也動蕩不安。更大的威脅是從1793起,法國與英國開始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第一次反法同盟卻在1795年破裂。英國崛起的過程本該像元帝國那般迅猛,卻遭遇諸多的挫折。當時統(tǒng)治英國的喬治三世雖然是一位正直的國王,卻患有精神病,能力也稍顯不足。他在位時期,英國政黨斗爭日趨激烈,丟失美洲殖民地,對待法國的威脅束手無策??吕章芍巫鳛橛J刂髁x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以為社會批評家。劉耀輝教授認為,“柯勒律治維護現(xiàn)存的體制,但是他不接受現(xiàn)狀”并且“他希望睿智的、具有哲學氣質的政治家來實施領導”。喬治三世與柯勒律治心中的領導相差甚遠,詩人塑造忽必烈的明君形象,可理解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英國出現(xiàn)一位這樣的君主有所呼喚和期待。同理,在閱讀其它詩歌時考慮其歷史背景也有可能豐富我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