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中巴車在高速路上飛馳,車廂內歡聲笑語,鄉(xiāng)級財力保障績效評價一行10人在完成緊張忙碌的工作后,敞開心扉談天說地?!皬堉魅?,給大家即興作詩一首吧!”“等我想想昂,清明時節(jié)雨還冷,績效評價在路上,春色畢竟關不住,一路歡歌一路唱。”“張主任真厲害呀,出口成章”是的,作為喝沁河水長大、從小受趙樹理文化耳濡目染的他來說,這些自然不在話下。
沁河西畔,距晉陽高速公路10華里,坐落著一座民風淳樸、文化氣息濃郁的小村莊,它就是尉遲村。相傳唐代大將尉遲恭曾躲避官場爭斗在此隱居,村名由此得來。尉遲村近代之所以遠近聞名,歸功于一個人——語言大師、人民作家趙樹理。
生于三里灣,死于萬象樓,是對趙樹理文學生涯的真實寫照。拾階而上,映入眼簾的首先是紀念館,陳列著各個時期的作品,紀念館外就是碑林,鐫刻著人們耳熟能詳的知名人士為紀念趙樹理提的詞,墓地的正面是銅像、漢白玉墓碑,供后人瞻仰。
漫步村中小巷,如果不是墻上的標識牌提示,人們多半會錯過此行的一個重要地方——趙樹理故居。沒有官宦大宅的依山傍水、氣勢磅礴,有的只是古樸自然,寧靜悠遠,但同樣讓人震撼,可能也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里,才能造就出如此偉大的作家。站在作家曾居住的小院,不禁使人陷入沉思:雅到極致便是俗,俗到極致便為雅,大俗和大雅之間,與生俱來存在辯證關系。生活中,同樣存在大俗和大雅。
老年人常說,春捂秋凍,意思就是在季節(jié)更替時不要急于增減衣服,讓身體逐漸適應天氣的冷暖變化。對于生活在晉城的人們來說,這句話就顯得尤為重要。早春三月,乍暖還寒,晉城人民與秋褲結下了不解之緣,多數人每天忙于找秋褲、穿秋褲、脫秋褲、洗秋褲,周而復始,不亦樂乎。
馬甲,學名坎肩,晉城白話文中稱之為“沒袖的羊毛衫”。實話說,此物確實是初春季節(jié)御寒利器,既保護了前胸后背等重要部位,又解放了胳膊,任其自由舒展,更難能可貴的是,馬甲加身,人立馬呈現出一種“文學范”。
物之不齊,物之性也。人亦如此,在四季隨機播放的晉城,就有這么一些人,任爾風云變幻,只須馬甲加身,便自巋然不動,大有“馬甲在手,天下我有”之勢。幸運的是,評價隊伍中就有這樣睿智的人,他就是李主任。
馬甲的稱謂之所以被廣為流傳,估計是源于某位喜劇演員的某個小品,這或許也算是與時俱進吧。人是不能長時間脫離組織、遠離人民群眾的,不然你的言語、思維、行為等就不能做到與時俱進,有的時候,簡單的一句話也可能弄出笑話。
“李主任,看見文科長去哪里了沒有?”“咱們隊伍里沒有文科長呀,哪來的文科長?”聞聽此言,大家已笑的前仰后合。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的笑聲讓李主任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原來,李主任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未能如約參加前一天的評價行程。無巧不成書,就在這一天,晚上吃飯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件趣事,讓“文科長”聲名鵲起,成為一段時間大家津津樂道的熱詞。
鄉(xiāng)鎮(zhèn)干部素來熱情好客,即使是普通的大米燴菜、雞蛋拉面之類工作餐也會讓你吃出不一樣的感覺。評價隊伍人數較多以及初次見面彼此不很熟絡也難掩鎮(zhèn)長的熱情,不是給這個拿拌蒜就是給那個盛碗湯。某位科長剛放下碗,鎮(zhèn)長冷不丁冒出一句“文科長,來,再給你來一碗!”“我不姓文,我也吃飽了”,鎮(zhèn)長大人一臉尷尬,更平添幾分幽默氣氛。
曾經一段時間里,央視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朋友聚會事宜被傳的沸沸揚揚,有鑒于此,網友總結出吃飯時的“兩不”定律,不拍照,不閑聊。話雖如此,但是遇到好的風景,還是值得一拍,留作美好回憶的。
世上本沒有景,拍的人多了就成了景。她是名副其實的拍客,走一路,拍一路,發(fā)一路。拍照發(fā)出的咔咔聲,似乎也在為熱鬧的車廂配樂,與大家的歡笑聲相得益彰。
其實,不只是拍。有的時候,也兼營攝像與錄音。微信中有人在尋覓中國好笑聲,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對于真正的拍客來說,當然不會錯過。于是乎,大家千姿百態(tài)的笑聲便無一遺漏被收錄其中。多數人按兵不動,有的人則裝腔作勢,拍案而起,“這可不行昂,不敢亂發(fā)……”說著說著,自己也忍俊不禁,“那個誰的聲音怎么那么像田伯光”。
她就是韓科長,雖已進入不惑之年,仍保持年輕健康心態(tài),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甚至讓年輕人自愧不如。有人曾對此羨慕嫉妒恨,“以后有了兒媳婦,婆媳之間可以做到360度無縫對接”。
花開兩朵,各表一支。兒子娶媳婦是后話,暫且不說。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麻煩事,幫助者云集,個個出主意想辦法,說明人緣極佳。
風乍起,吹皺一江春水。鄉(xiāng)級財力保障績效評價如一縷春風,助推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向縱深發(fā)展??冃гu價一直在路上,歡聲笑語總是如影隨形。愿績效評價事業(yè)蒸蒸日上,愿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