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玲(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歌曲《一首桃花》分為AB兩部分,是一個典型的二段式的歌曲,并且含有前奏和尾聲,其中前奏有13個小節(jié),以g小調(diào)的小提琴為主旋律,鋼琴充當伴奏開始,A段主要是對桃花靜態(tài)美的吟誦,歌詞:桃花...一瓣瓣的光致.....生姿的顧盼等字眼我們可以看出第一部分的意境應(yīng)當是溫柔的、恬靜的、柔美的。B段的調(diào)性發(fā)生了改變,由原來的g小調(diào)轉(zhuǎn)成了現(xiàn)在的降E大調(diào),除此之外,在音區(qū),情緒和速度等方面也發(fā)生了變化,與A段形成了明顯的對比。且B段的音域整體也比A段高,B段歌詞重復一遍,使演唱者在在表演過程中感情進一步得到強化。除歌詞以外歌曲的詞曲作者在其他地方也設(shè)計的非常完美。在調(diào)式的處理上:一首桃花這首曲子A段使用的g小調(diào),為4|4拍,給人的感覺是優(yōu)美的、安靜的意境。而在演唱B段的前一個小節(jié),作者巧妙的使用8個轉(zhuǎn)調(diào)和弦,使歌曲完美的轉(zhuǎn)到了降E調(diào),這樣的做法完美的銜接了B段的演唱。
一首歌曲的伴奏與歌唱一直都是兩者相輔相成的,要想完美的演繹這首歌曲,必須需要相互默契的伴奏和演唱。一首桃花這首歌在伴奏上將歌曲襯托的淋漓盡致,正是由于周雪石教授對于這首歌的精湛的編曲,使得歌曲深受人們喜愛。這首歌曲從開始就以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為伴奏樂器,其中小提琴在前奏中更是起了主奏的作用,作品中以小提琴為主旋律的前奏部分的篇幅較長(主旋律為演唱部分的旋律,相當于用小提琴代替人聲呈現(xiàn)給了我們一個主題),而鋼琴和大提琴起到的是伴奏作用,樂器這樣的安排與我國傳統(tǒng)民族歌曲的伴奏有著很大的不一樣,既大膽借鑒使用了純西洋樂器,但又不失中國音樂的強烈旋律性的特點,這為我國歌劇如何借鑒西洋歌劇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并且這樣的編曲安排也很適合一個受過西方思想熏陶過得中國女詩人的詩歌風格, 整個伴奏沒有大型樂隊的宏偉氣勢,也沒有繁雜的修飾,僅僅的三件樂器卻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從伴奏開始響起的那一剎那,便被這種安靜、簡單所融化。在前奏的最后三小節(jié),轉(zhuǎn)為鋼琴主奏,作曲家使用了一連串的5連音、8連音,最后定格在一個和弦上來為演唱者做鋪墊。那頻繁出現(xiàn)的連音節(jié)奏給人一種珍珠落玉盤的感覺,在一個定格和弦之后,演唱者開始輕輕的演唱,宛若一位桃花仙子正像我們優(yōu)雅的走來。從歌曲的演唱部分開始,此時的伴奏又改為鋼琴伴奏為主,退去了小提琴的旋律,這樣的做法既能使人聲完美的展現(xiàn)出來,又不至于讓小提琴的旋律反客為主,從而使樂器之間能夠和諧的將音樂進行下去。除歌曲的樂器安排之外,這首歌曲的巧妙之處還在于它的轉(zhuǎn)調(diào)的地方上。在歌詞“看,那一顫動在微風里”的前一個小節(jié),這里作曲家在鋼琴上面使用了連續(xù)的八分音符的下行和弦,且使用的降2級的小三和弦,使音響效果更富有動力;而這時小提琴和大提琴則是連續(xù)的兩個三連音的上行琶音級進,這種弦樂的上行伴奏與鍵盤樂器的下行伴奏同時進行推動了歌曲的發(fā)展,加強了對下一句歌詞的期待感,短短的一個小節(jié)使歌曲完美的轉(zhuǎn)完調(diào),又有力的推動了歌曲的發(fā)展,因此這個地方的安排也是我們值得借鑒的地方。
《一首桃花》原是詩人林徽因的在香山養(yǎng)病期間所做的一首詩。當時徐志摩為了替林徽因解悶,就攜張歆海、韓湘梅、張溪若夫婦來看望她,幾人在游玩時徽因讀了這首《一首桃花》,對于這首詩徐志摩的評價是:徽因的詩,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與心靈的契合,又總能讓人讀出人生的況味。這《一首桃花》與前人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是同一種境界。徐志摩曾說過“詩的靈魂是音樂的,所以詩最重音節(jié)”由此我們可知,任何一首詩的音樂美是不言而喻的。曾經(jīng)聽到一個故事:一位熱愛音樂的人為了提升自己的音樂水平,就千里迢迢找到一位音樂大師拜師學藝,大師第一句話就說,你讀了海涅的詩沒有?讀了歌德的詩沒有?如果沒有,就讀完再來找我吧,年輕人依照大師的話去讀了詩,但是每次讀完詩去找大師的時候,大師總會拿出更多的詩讓年輕人讀,大師說,詩歌與音樂本是一體,你只有了解詩歌,才能為學好音樂做基礎(chǔ),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詩歌與音樂的密切聯(lián)系。一首桃花這首詩是當時新月派的作品,而新月派其中的作者林徽因是受過西方教育的,此時的作品與傳統(tǒng)的古詩詞有很大的不同,在情感的表達上更加的真摯,更加強烈,而且在當時非常受年輕文人的青睞,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一首桃花這首詩真實、自然、感情真摯,既有詩文本有的雅韻美,又有強烈的畫面感(這種強烈的畫面感在一個身為建筑學家兼詩人的筆下顯得更加的生動),對于初春的桃花描寫的是那么細致入微,整個詩文對稱嚴謹,語言也玲瓏,字里行間透露出桃花美的芳馨,以這樣細膩的筆觸所表達出女詩人特有視覺的內(nèi)心獨白,我想只有林徽因這樣的才女才能詮釋的如此完美吧,讓人在讀詩時,仿佛也能聞到桃花的芳香,滋潤著人的心靈,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