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所謂“中國威脅論”此起彼伏,多年不息。制造這種論調(diào)的人是別有用心的。中華民族是追求“和平”的民族,中國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和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內(nèi)藏于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外顯于中國人的行為之中。古往今來,“和平”文化元素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表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宗教、日常生活等方面,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各種關系之中。它不僅在古代中國發(fā)揮重要作用,而且也將繼續(xù)在現(xiàn)代中國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古代“和平”的涵義及各階層人士中的“和平”理念作一分析,說明中華民族自古至今都是愛好和平的民族。
“和平”一詞在古籍中出現(xiàn)時間較早,據(jù)現(xiàn)有資料,最早見于西周時期。《易經(jīng)·咸卦·彖傳》:“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边@是中國古籍中“和平”理念的首次表述。
“和平”一詞在四庫全書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共出現(xiàn)5 253次,雖然其中可能包含部分人名、地名等,但也說明“和平”這一概念在古籍中是經(jīng)常使用的詞。古籍中的“和平”概念涵義較廣,有多種意義,一般可分為5類:
其一,表達政治領域的“和平”。它與現(xiàn)代“和平”涵義基本相同,意為政治穩(wěn)定、社會祥和、百姓安居樂業(yè),此類在古籍中占多數(shù)。如出現(xiàn)在《易經(jīng)·咸卦·彖傳》中的“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和平”一詞,便是表達政治領域的“和平”理念?!吨芤渍x》解釋這句話時說:“‘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者,圣人設教,感動人心,使變惡從善,然后天下和平?!薄豆茏印ふ凇罚骸爸碌?,其民和平以靜?!逼湟鉃闉檎呤┲缘?,人民就和平而且敬慕。成書于秦漢之際的《孝經(jīng)·孝治章》記載的“和平”涵義也一樣,說明天下太平是因為以孝道治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蔽鳚h司馬遷的《史記》*本文所引二十四史,均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中的“和平”多表達政治意義的“和平”,如《秦始皇本紀》:“今皇帝并一海內(nèi),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東漢班固所撰《漢書》也一樣,多指國泰民安,如《王商傳》:“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何武傳》:“宣帝時,天下和平,四夷賓服,神爵、五鳳之間屢蒙瑞應”;《東方朔傳》:“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龜策列傳》:“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
其二,表達社會領域的“和平”,意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和諧、和睦。如先秦古籍《逸周書·常訓解》:“八政和平。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其大意是:所謂“八政和平”,就是夫妻、父子、兄弟、君臣關系和諧。
其三,表達個人領域的“和平”,意指人的性格平和、溫和、溫順等。如《荀子·君道》:“血氣和平,志意廣大。”《呂氏春秋·仲夏紀》:“心必和平然后樂。心必樂,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睉?zhàn)國時人呂不韋編《呂氏春秋·仲夏紀》:“心必和平然后樂。心必樂,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漢代時人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行中正,聲向榮,氣意和平,居處虞樂,可謂養(yǎng)生矣?!?/p>
其四,表達藝術領域的“和平”,意指聲樂平和、和順等。如《國語·周語下》卷三多次強調(diào)聲樂平和及其意義:“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聲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薄胺蛴泻推街?,則有蕃殖之財?!薄按笳研▲Q,和之道也。和平則久,久固則純,純明則終,終復則樂,所以成政也。”
其五,表達自然領域的“和平”,如陰陽和諧等。如春秋時人文子所撰《文子·上禮》卷十二:“當此之時,陰陽和平,萬物蕃息,飛鳥之巢可俯而探也,走獸可系而從也?!睎|漢班固編撰的《白虎通義》卷二:“萬物憤懣震動而出,……感和平之氣也?!薄度龂尽菚肪砦迨骸叭羰┱?,欽順時節(jié),官得其人,則陰陽和平?!薄痘茨献印镎撚枴肪硎骸爱敶酥畷r,陰陽和平,風雨時節(jié),萬物蕃息?!薄鹅`樞經(jīng)》卷十:“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diào)?!?/p>
上述表達5個領域的“和平”,雖然意義不完全相同,但都相互關聯(lián)、密不可分。
其一,“太平”?!疤健笔桥c現(xiàn)代“和平”意義最近的一詞,在古籍中出現(xiàn)的頻率比“和平”更高,檢索四庫全書,共出現(xiàn)24 600次。雖然可能包含不少人名、地名等,但也說明它是古籍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名詞。例如,《禮記·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多處出現(xiàn)“太平”一詞,如卷七《考功名》:“圣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本砥摺锻▏怼罚骸澳苤沦t,則德澤洽而國太?!本硎摺短斓刂小罚骸鞍傩战缘闷渌?,若血氣和平,形體無所苦也;無為致太平,若神氣自通于淵也?!蔽鳚h戴德《大戴禮記·朝事》:“是故諸侯附于德,服于義,則天下太平?!睎|漢班固《白虎通義》多處出現(xiàn)“太平”,如卷二:“太平乃制禮作樂何?”“王者始起,何用正民?以為且用先王之禮樂,天下太平,乃更制作焉?!本砣骸百t者主其易者,乃俱到太平也?!薄疤煜绿侥朔庥H屬者,示不私也?!本硭模骸岸艘嘧阋哉鞣ゲ涣x,致太平也?!薄疤街畷r,時雨時霽,下以恒陽而以時陽,天地之氣宣也。”卷七:“是以禹舜雖繼太平,猶宜改以應天?!本戆耍骸笆刮业米渲劣谔?。”《史記》也出現(xiàn)多次,如《秦始皇本紀》:“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薄抖Y書》:“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乃采風俗,定制作?!睎|漢以后的史書“太平”一詞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
其二,“和”。一般認為,“和平”淵源于“和”。據(jù)考證,“和”字最早見于金文。有的學者認為金文中的“和”是體現(xiàn)在音樂領域的平和、和諧、柔和等義。從歷史上有關解釋來看,“和”的概念源于陰陽學說,主要是指陰陽平衡、陰陽和諧等義。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陰陽兩個基本元素,陰陽平衡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本質(zhì),也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世間萬物無不處在動態(tài)的平衡與不平衡之中。《易傳·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薄盾髯印ざY論》:“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因此,最早的“和”的意義,應該是平衡、和諧之意。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卷四:“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以為王者承天統(tǒng)理,調(diào)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并臻,皆應德而至。”
中國歷史上的統(tǒng)治者無不以“天下和平”“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等作為自己治國理政的最高目標。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郊語》:“天下和平,則災害不生?!蔽鳚h劉安《淮南子·氾論訓》:“天下安寧,政教和平,百姓肅睦,上下相親?!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今皇帝并一海內(nèi),以為郡縣,天下和平。”《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禮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和為貴”既是統(tǒng)治者的普遍心理,同時也是平民百姓的普遍心理。上下5 000年的中國史,這一理念始終未變。
統(tǒng)治階層的“和平”理念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祭祀祈求和建立強大的軍隊?!蹲髠鳌こ晒辍罚骸皣笫?,在祀與戎?!薄办搿奔醇漓?,“戎”指軍隊和兵器。此句的大意是,真正能稱得上國家大事的,一是祭祀天地,二是建立強大的軍隊。在古人看來,上蒼主宰一切、賜予一切,因此,帝王每年都要舉行大典,祭祀天地,祈求天下太平,風調(diào)雨順。有些帝王到泰山封禪,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卷五:“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太平乃封知告于天?!薄把灾芴?,封太山也?!苯姶蟮能婈牭闹匾康闹?,也是為了維護政權(quán)穩(wěn)定和社會穩(wěn)定。
其二,建立行為準則以維護和平。歷代統(tǒng)治者建立各種行為準則以維護和平,表現(xiàn)在多方面:一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行為準則。在古人看來,保護生態(tài)平衡,自然界才會和諧,才會風調(diào)雨順,災害不生,才會使“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禮記·中庸》)。二是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行為準則,“禮”是儒家為維護社會秩序而建立的準則與規(guī)范,“三綱”“五?!薄八木S”“八德”等都是“禮”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行為準則?!抖Y記·曲禮》:“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彼哉f,“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岸Y者,斷長續(xù)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荀子·禮論》)三是建立人與財富關系的行為準則,《論語·季氏》:“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睔v代統(tǒng)治者都采取措施,縮小貧富差距。只有貧富均衡,社會才會穩(wěn)定,天下才會太平。
其三,構(gòu)建“大一統(tǒng)”思想。歷史上的統(tǒng)治者,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shù)民族,均以“大一統(tǒng)”作為自己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他們看來,只有大一統(tǒng),國家才能穩(wěn)定,社會才會和諧,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豆騻鳌る[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毙鞆┦瑁骸巴跽呤苊?,制正月以統(tǒng)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tǒng)也?!薄稘h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tǒng)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彼^“大”,意為“重視、尊重”;“一統(tǒng)”意指天下諸侯皆統(tǒng)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稱封建王朝統(tǒng)一全國為大一統(tǒng)。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思想家都主張建立“大一統(tǒng)”國家??鬃由钤跂|周王朝衰微、諸侯爭霸、戰(zhàn)亂不斷的年代,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便是中國獲得政治統(tǒng)一,是天下一統(tǒng)的“王道秩序”。春秋末年,孔子針對“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和“陪臣執(zhí)國命”的混亂局面,提出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睹献印とf章上》也說:“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泵献永^承了孔子“大一統(tǒng)”的思想,認為天下一統(tǒng)才能安定。史載孟子見梁襄王,梁襄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說:“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墨子強調(diào)政令一統(tǒng),他說:“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國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墨子·尚同上》)管子主張皇帝專權(quán)和政令統(tǒng)一:“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理也。”(《管子·霸言》)荀子也主張政治一統(tǒng):“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一天下,財萬物,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荀子·王霸篇》)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不二》中就明確提出:“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秦國的李斯更是明確提出:“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此萬世一時也。”*《史記·李斯列傳》卷八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系統(tǒng)歸納發(fā)揮先秦諸子百家大一統(tǒng)思想的是漢代董仲舒。他認為,大一統(tǒng)是宇宙間的普遍法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他說:“《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肪砦迨臏Y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統(tǒng)一的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如果沒有一種價值作為共同的核心價值,法令、制度就不能保持一貫性,就會出現(xiàn)朝令夕改的現(xiàn)象。法令和制度如果經(jīng)常變動,人民就無所適從,就會導致社會不可能和平安定,國家就不可能統(tǒng)一和穩(wěn)定。
其四,建立“協(xié)和萬邦”的族群和國家關系?!渡袝虻洹分鲝堊迦汉湍老嗵帲瑖矣押猛鶃恚骸翱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笨追f達疏:“能使九族敦睦,百姓顯明,萬邦和睦?!薄吨軙R煬王憲傳》:“輯睦我君臣,協(xié)和我骨肉。”“親九族”就是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平章百姓”就是繼而把自己的國治理好,進而促進各國和平發(fā)展、和睦相處。
其五,以“和平”“太平”為年號。中國歷史上一些帝王為了祈求天下太平,以“和平”“太平”為年號不少。如東漢漢桓帝劉志的第二個年號為“和平”(150年)。十六國時的前涼國王張祚354年稱帝,廢棄晉愍帝年號,改建興四十二年(354年)為和平元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先后使用4個年號,最后一個年號是“和平”,460~465年,共計6年。以“太平”為年號的更多,有多個王朝使用:一是三國吳會稽王孫亮年號(256~258年);二是晉趙廞年號(300~301年);三是十六國北燕馮跋年號(409~430年);四是柔然郁久閭豆侖年號(485~492年);五是南朝梁敬帝蕭方智年號(556~557年);六是隋末林士弘年號(616~622年);七是宋時李婆備年號;八是遼圣宗耶律隆緒年號(1021~1031年);九是元末起義軍徐壽輝年號(1356~1358年)。
其六,宮殿以具有和平、和諧意義的名稱命名。宮殿以具有和平、和諧意義的名稱命名,也是統(tǒng)治階層祈求“和平”的體現(xiàn)。故宮有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永和宮等,這些名稱都具有祈求天下太平之意。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筑之精華。
古代中國知識階層的“和平”理念表現(xiàn)在多方面,大多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萬世開太平”等作為人生的主要目標。
其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儒家注重個人修養(yǎng)并服務于政治?!抖Y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薄睹献印るx婁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毙奚硎谷巳硕寄軜淞⑵鸺覈惑w的觀念,從而為國家的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作出貢獻。
其二,“為萬世開太平”思想。北宋大理學家張載認為,知識分子應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語錄·語錄中》)。關于這4句,有關解釋較多。后兩句的大意是,士人應繼承和弘揚先賢創(chuàng)立的中國獨特的學問,為開創(chuàng)千秋萬代的太平基業(yè)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其三,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是儒家重要理想之一,大同社會的藍圖是社會安定,國泰民安,豐衣足食,一派和平景象?!抖Y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少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贝笸枷氲奶攸c:一是天下為公(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二是選賢與能的管理體制;三是講信修睦的人際關系;四是人得其所的社會保障;五是人人為公的社會道德;六是各盡其力的勞動態(tài)度。
其四,陰陽和諧思想。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均主張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建立太平的社會,春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文子在《文子·上義》一書稱:“衣食饒裕,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钡兰抑髦械摹昂汀?,一般指陰陽和諧、陰陽平衡等?!独献印さ陆?jīng)》說:“和曰常,知常曰明”,其大意是陰陽和諧是天地萬物的常態(tài),能認識陰陽和諧是天地萬物常態(tài)的,就是明達事理。而陰陽對立、陰陽不和諧的現(xiàn)象不是事物的常態(tài),是暫時的現(xiàn)象?!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德經(jīng)》),大意是經(jīng)過陰陽對立、沖突后實現(xiàn)陰陽平衡、和諧狀態(tài)。在道家看來,自然界陰陽平衡,就會萬物并生、禽獸繁盛。人類社會也一樣,陰陽平衡則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否則天災人禍,民不聊生。《莊子·天運篇》說:“一清一濁,陰陽調(diào)和,流光其聲?!薄肚f子·天道篇》說:“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p>
其五,兼愛非攻思想。兼愛非攻思想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墨子認為兵器是罪惡之物,戰(zhàn)爭是兇險之事。戰(zhàn)亂禍國殃民,涂炭生靈。墨子反對戰(zhàn)爭,建立太平社會,只能靠兼愛。他認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墨子·兼愛上》)。只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應該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墨子·兼愛中》);才能使“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墨子·兼愛上》),才能真正實現(xiàn)天下太平。
其六,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思想。中國古代的兵家是以戰(zhàn)爭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者,大多是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孫武認為戰(zhàn)爭不是目的,他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謀攻》)他認為,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戰(zhàn)術:“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孫子兵法·謀攻》)可見,孫武希望能夠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沖突。孫臏也反對戰(zhàn)爭,主張不得已才用兵。他說:“樂兵者亡”(《孫臏兵法·見威王》);又說:“窮兵者亡”(《孫臏兵法·威王問》)。唐代兵家李筌的《太白陰經(jīng)·貴和篇》講的更明白:“先王之道,以和為貴;貴和重人,不尚戰(zhàn)也?!边@些都說明,古代的兵家都不是好戰(zhàn)之人,不崇尙戰(zhàn)爭,正如所謂“自古知兵非好戰(zhàn)”。
古代中國以農(nóng)立國,農(nóng)民占絕大多數(sh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說是以農(nóng)耕文化為主的文化。農(nóng)民長期定居于一地,以土地為生活的根本,以種植農(nóng)作物為衣食來源。因此,平民階層喜歡和平安定、沒有戰(zhàn)亂的社會,以“安居樂業(yè)”作為理想的生活方式。從古至今,崇尚穩(wěn)定,追求社會的均衡與和諧。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在,都強調(diào)穩(wěn)定壓倒一切,祈求天下太平。
“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這一成語出自元代施君美《幽閨記·偷兒擋路》,形容平民百姓寧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戰(zhàn)亂年代的人。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平民階層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
社會和諧安定是和平的基礎,而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中國人常說:“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等。曾國藩解釋說:“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庇终f:“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曾國藩全集·家書卷一》,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2冊,第7127頁、第7133頁?!俄n詩外傳》卷三描繪了太平年代平民階層社會和諧的美好景象:“太平之時,民行役者不逾時。男女不失時以偶,孝子不失時以養(yǎng)。外無曠夫,內(nèi)無怨女。上無不慈之父,下無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婦相保。天下和平,國家安寧。”再如北齊劉晝《劉子·貴農(nóng)》也有類似的記述:“衣食饒足,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p>
古代婦女也希望在和平年代生兒育女,《毛詩正義》卷一也稱:“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辈⒔忉屨f:“天下和,政教平也?!薄叭籼煜聛y離,兵役不息,則我躬不閱,于此之時,豈思子也?今天下和平,于是婦人始樂有子矣?!?/p>
從民間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出平民階層渴望和平、祈求平安的意識。例如,室內(nèi)擺放花瓶裝飾,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為什么要用花瓶裝飾,因“瓶”與“平安”的“平”諧音,所以,以花瓶裝飾象征“平平安安”之意。
在年畫藝術中,有許多祈求平安的圖,例如,竹報平安圖,以竹為主構(gòu)圖。唐代《酉陽雜俎續(xù)集·支植下》記載有關竹報平安的傳說:“北都(即晉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shù)尺,相傳其寺綱維(主管僧寺事務的和尚)每日報竹平安?!背酥駡笃桨矆D外,還有“歲歲平安圖”“富貴平安圖”“四季平安圖”“母子平安圖”“太平有象圖”(以大象背馱花瓶構(gòu)成)等。
在民間人生儀禮習俗中,有許多祈求和平、平安的儀式。如婚禮中的跨馬鞍儀式,古今存在?!鞍啊迸c平安的“安”同音,取其長久“平安”之意。北方不少漢族地區(qū),在新娘進入新郎家大門后,先跨馬鞍,然后再登堂舉行婚禮。唐人段成式所撰《酉陽雜俎》記述,此俗與北朝胡人崇尚馬鞍有關。宋人歐陽修《歸田錄》記述婚禮有女坐婿之馬鞍之俗。此俗直至近現(xiàn)代仍在許多北方農(nóng)村保留。如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的傳統(tǒng)婚禮有許多儀式,其中一種儀式是在入洞房時,由花堂通往洞房的地方鋪著紅氈,洞房的門檻上放一馬鞍,下面用繩子拴住,由一個“全人”拽住,當新娘跨第一只腳、另一只腳未跨過時,便迅速抽取馬鞍,象征“新人跨馬鞍,一世保平安”。
傳統(tǒng)的春節(jié)餃子,外形如偃月,象征月亮;里面的餃子餡則是圓形的,象征太陽,即餃子象征外陰內(nèi)陽,蘊含陰陽和諧的理念。各種春節(jié)文化活動和藝術品都含有祈求吉祥和諧、幸福平安的理念。在沖突頻繁、貧富差距巨大的當代世界,中國人需要和諧與幸福,世界各國人們也需要和諧與幸福。
“化干戈為玉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性之一。春節(jié)放鞭炮具有驅(qū)除邪魔、化解矛盾的象征意義;春節(jié)相互拜年不僅是親情、族情、鄉(xiāng)情、國情的體現(xiàn),同時也具有化解親人之間、鄰里之間矛盾和恩怨的功能。中國文化既能化解國內(nèi)的各種矛盾,也能化解不同國家之間的矛盾,實現(xiàn)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共處。通過“化”,能化解世界各種危機,締造一個其樂融融的和諧世界。
和平與戰(zhàn)爭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對對立結(jié)構(gòu)。中華文明以農(nóng)立國,崇尚和平,厭惡戰(zhàn)爭,以戰(zhàn)爭為例外,對外只有防范之意,無擴張掠奪之心。孫中山認為,喜歡和平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以儒家為代表的文化是和平文化。他說:“愛和平就是中國人的一個大道德,中國人才是世界中最愛和平的人?!薄爸袊藥浊昕釔酆推剑际浅鲇谔煨?,……這種特別的好道德,便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孫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30頁、第246~247頁。陳獨秀認為,中國人是以“和平”為本位的民族,他曾說:“西洋民族以戰(zhàn)爭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安息為本位。”*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新青年》第1卷第4號,1915年。李大釗認為,中華文明是崇尚穩(wěn)定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崇尚變化的文明,他說:“東人之日常生活,以靜為本位,以動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動為本位,以靜為例外?!?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1918年,引自《李大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58頁。錢穆則認為,中國為“舉世惟一的農(nóng)耕和平文化最優(yōu)秀之代表”。*錢 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4~5頁。
世界上許多傳教士和著名學者也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和平主義的文化。意大利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認為,中國是一個和平主義的國家,與西方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完全不同。他說:“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他們很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征服的野心?!易屑氀芯苛酥袊L達四千多年的歷史,我不得不承認,我從未見到有這類征服的記載,也沒聽說過他們擴張國界?!?《利瑪竇中國札記》,何高濟等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8~59頁。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一書中認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取向主要是和平主義的?!爸袊幕陌l(fā)展最初是以純粹黷武主義為標志的”,但“隨著文官當政,意識形態(tài)自然地轉(zhuǎn)向和平主義”。 他指出:“中國盡管戰(zhàn)事頻仍,但進入歷史時代后即逐漸成為一和平化的世界帝國?!?[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洪天富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2頁。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早在20世紀20年代撰寫的《中國問題》一書中便認為:中國人“所追求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叭绻谶@個世界上有‘驕傲到不屑打仗’的民族,那就是中國……中國歷史上雖然征戰(zhàn)連綿,但老百姓天性是喜好和平的?!彼€說:“中國人的寬容,歐洲人根據(jù)本國經(jīng)歷是無法想象的?!敝袊说摹傲驹谟诒任覀兏鼘捄?、更慈善的觀念” 。在他看來,歐洲各國的“繁盛”是“依靠侵略弱國而得來的”,而中國則“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來生存的”。 他批評歐洲人的人生觀“推祟競爭、開發(fā)、永無平靜、永不知足以及破壞。導向破壞的效率最終只能帶來毀滅,而我們的文明正在走向這一結(jié)局”。他主張西方人應該借鑒中國文明以補自己的不足,他說:“若不借鑒一向被我們輕視的東方智慧,我們的文明就沒有指望了?!敝袊恕懊鞒龅纳罘绞揭蜒匾u數(shù)千年,若能被全世界所采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xiàn)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英]羅素:《中國問題》,秦 悅譯,北京:學林出版社,1996年,第155頁、第3~4頁、第7~8頁
復興中華民族、建設文明大國,是100多年來中華兒女的夢想和希望。當代中國政府和中國人繼承和弘揚和平主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世界各國構(gòu)建合作共贏、共同富裕、相互依存的新型國家關系,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將為實現(xiàn)當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