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強
1978年,我國檢察機關恢復重建,檢察工作百廢待興。為了統(tǒng)一全國檢察機關各業(yè)務部門的工作程序,最高人民檢察院于1980年發(fā)布了《人民檢察院刑事檢察工作試行細則》,該細則確立了“辦案人員承辦、部門負責人審查、檢察長(包括副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的案件辦理方式,即檢察工作中一直實行的“三級審批制”辦案模式。
我國檢察機關在以公訴部門為主的業(yè)務部門中之所以會采用“三級審批制”辦案模式,是由以下因素共同決定的:(1)政治體制因素。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機關之一,也是按照行政機關的運作機制建立,重建之初并未過多考量檢察機關作為司法機關在內外關系即內外權力運行機制上的特殊性,檢察機關的權力運行方式仿照行政機關,自然而然地沾染了濃厚的行政化色彩。(2)內部管理方面。檢察機關內部管理體制受革命時期傳統(tǒng)軍事管理思維的影響,強調科層式的上級對下級的掌握和控制,這使得我國檢察機關一成立就具備了檢察一體化的特征,但只是具備了檢察一體化的外部特征,而不具備檢察一體化的內核,即不具備檢察官的相對獨立性。(3)人員素質方面。檢察機關自恢復重建以來,人員組成上一般來自兩個渠道,一是政府部門抽調,二是部隊轉業(yè)人員即軍轉干部,缺乏專業(yè)的法律人才。而我國專門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從20世紀末才開始,目前為止全國政法系統(tǒng)的中堅力量仍是以部隊轉業(yè)人員為主。
在檢察機關恢復重建后的相當一段時期,“三級審批制”辦案模式對于克服檢察機關人員業(yè)務素養(yǎng)不高、保障檢察權正確高效運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①在檢察系統(tǒng)內部,部門負責人以及領導層大部分是由辦案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對法律的把握比較準確。特別是部門負責人一般都是身經百戰(zhàn),擁有較強的職業(yè)素質和能力,因此,從理論上講,案件由部門負責人審核、檢察長(包括副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能夠保證法律適用的準確性。參見杜磊:《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初探》,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5年第3期。實證研究也表明部門負責人對案件的把關對于提高案件的質量確實有積極意義。參見馬靜華:《偵查權力的控制如何實現——以刑事拘留審批制度為例的分析》,載《政法論壇》2009年第5期。因此,可以說檢察機關恢復重建后建立的“三級審批制”辦案模式是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選擇的結果,在特定歷史時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整個社會的法治化水平在不斷提高,學術研究在不斷深入,對司法規(guī)律的認識開始發(fā)生改變,檢察工作中“三級審批制”這一極具行政色彩的管理體制與司法規(guī)律所要求的檢察權運行機制的矛盾不斷暴露出來。
1.行政色彩濃厚,違背司法規(guī)律
“三級審批制”辦案模式仿照行政部門的處理流程,將案件辦理過程分割成辦理、審核和決定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由承辦人員、部門負責人、檢察長(或分管副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重大疑難案件)三個不同的主體負責,這是典型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同時,司法的親歷性要求案件要親自辦理、親自決定,行政色彩濃厚的“三級審批制”中“辦案人不決定、決定人不辦案”的辦案方式違背了司法規(guī)律的親歷性要求。
2.案多人少問題突出,案件辦理效率低下
首先,公訴業(yè)務是檢察機關最主要的業(yè)務,與其他部門相比,公訴部門最直接地感受到了案多人少問題帶來的困境,并且一直得不到解決。其次,案件流轉降低了辦案效率?!叭墝徟啤毕?案件不是由一個機關負責,而是要層層上報、層層決定。而且承辦人員雖具體負責辦理案件,卻對案件沒有決定權,這樣的辦案模式無法調動甚至扼殺辦案人員的積極性。最后,法律修訂給檢察機關帶來新的壓力。隨著1997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庭審模式發(fā)生重大變化,由糾問制改為對抗制,公訴部門由以前簡單的宣讀起訴書變?yōu)樾枰峁┳C據證明起訴的內容,這大大增加了公訴部門的辦案工作量和辦案壓力。
3.案件辦理責任分散,出現錯誤無法追究責任
“三級審批制”下,辦案權與決定權的分離,使得雙方容易推卸責任,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承辦人員的責任心,同時,行政化的管理色彩也為司法干預預留了制度的空間,容易造成冤假錯案。一旦發(fā)生錯案,在現有的責任追究機制下,很難將具體責任落實到人,出現人人都需要負責但人人又都不負責的尷尬局面,這將使錯案無法追究,也不能解決責任無法落實的弊病。
(1)檢察機關推行“主訴檢察官制度”改革回顧
1993年,中央政法委根據我國法制建設的發(fā)展和需要,對司法工作提出了實行“錯案追究制、辦案責任制”的要求??紤]到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上述問題,199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刑事檢察廳開始探索研究辦案制度改革,實行了一種承辦人員意見受到高度重視的“檢察員會議”制度,并在一些地方檢察院開展試點。在這種制度中,承辦人員所在部門的討論并不是必須的,部門會議討論的結果也并不影響承辦人員的意見,討論結果隨承辦人員意見一并上報。該項試點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辦案環(huán)節(jié),提升了辦案效率,但因不符合地方檢察機關的辦案實際,未能實行下去。
地方檢察機關在法律制度框架內探索辦案責任制的改革走在了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前面。在最高人民檢察院推行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試點之前,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嘗試,比較典型的代表有河南省人民檢察院推行的“主訴檢察官制度”、海淀區(qū)人民檢察院試行的“檢控分離”辦案模式、廣州市白云區(qū)人民檢察院試行的“主偵檢察員辦案責任制”,以及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檢察院實行的“主辦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等一系列辦案模式。①河南省鄭州市人民檢察院于1995年率先推行主訴檢察官制度,兩年以后在河南省其他地方開始推行。參見楊幀:《主訴檢察官制度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12年第3頁。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檢察院于1998年3月在起訴部門進行檢控分離機制下的主訴檢察官制度改革,主要內容是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通過對檢察機關內部機構的優(yōu)化組合及對檢控檢察官職務、職責的定位,建立一種由主控檢察官、事務檢察官和檢察書記官組成的刑事檢控檢察官分離制度。其中事務檢察官主要面對偵查,對偵查活動進行動態(tài)的監(jiān)督和制約;主控檢察官主要面對法庭,在庭審中形成與辯方的有力對抗,從而形成一種以庭審公訴為龍頭,以起訴制約偵查的辦案機制。參見李玲、王新環(huán)、苗生明:《海淀區(qū)檢察院關于主訴檢察官制度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載《政法論壇》1999年第4期。廣州市白云區(qū)人民檢察院于1998年下半年提出了在反貪部門試行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的構想,于1999年年初制定相應的細則,明確了主辦偵查員的選拔、責任、權限、待遇和監(jiān)督管理等內容。參見《廣州白云區(qū)檢察院試行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載《人民之聲》2000年第7期。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檢察院于1998年8月在本院反貪、法紀檢察、審查批捕、審查起訴、監(jiān)所檢察、民行檢察、控告申訴等部門實行主辦檢察官責任制,并詳細規(guī)定了主辦檢察官的職責、義務、權利以及獎懲。參見《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檢察院關于實行主辦檢察官責任制的暫行規(guī)定》,載《檢察實踐》1999年第2期。
促成檢察機關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第一次改革的直接誘因是1996年修訂并于1997年1月1日起實施的《刑事訴訟法》。新的《刑事訴訟法》將庭審方式從糾問制改為對抗制,原來公訴人僅僅需要宣讀公訴意見書,現在則變?yōu)樾枰峁┳C據證明對被告人的指控的責任,這顯然增加了辦案人員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對辦案人員的業(yè)務素質要求。檢察機關傳統(tǒng)辦案模式和公訴人員的業(yè)務素質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各地檢察機關的探索實踐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在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檢察院于1999年印發(fā)了《關于試行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工作方案》,采納了主訴檢察官制度的做法,并在北京、上海等10個省市進行試點。在經過不到一年的試點后,2000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在審查起訴部門全面推行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工作方案》,全面推行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并要求各省級檢察院根據實際情況,在偵查、審查批捕、控申、民行等業(yè)務部門也進行責任制試點。
主訴檢察官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有二:首先是改革檢察機關審查起訴部門的辦案機制,在現有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建立一種高效廉潔、責任明確、符合司法規(guī)律要求的新辦案模式;其次是選拔和打造高素質的公訴隊伍。因此,本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制度規(guī)定上構建了一種在檢察長領導下的、以主訴檢察官為核心的、權責利相一致的新型辦案模式;二是放權于主訴檢察官,除了法律規(guī)定應當由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行使的權力之外,其他職權由主訴檢察官行使,從制度上擴大了主訴檢察官的職權;三是改革制度規(guī)定,重新調整了主訴檢察官與檢察長、部門負責人和主訴檢察官助手之間的關系;四是制度規(guī)定上明確了辦案責任;五是建立了提高主訴檢察官相關待遇的保障制度。
經過8年的實踐,到2008年,主訴檢察官辦案制度在各級檢察機關中要么回到了“三級審批制”的老路,要么名存實亡,即使是部分檢察機關中仍在實行主訴檢察官制度已名不副實。①林世鈺:《專訪:主訴檢察官制度仍然具有重要意義》,載《檢察日報》2008年8月13日。隨著2013年新一輪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大幕拉開,試點于1999年、全面推行于2000年的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第一輪改革以失敗而告終。
2.新一輪“主任檢察官制度”改革的興起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改革的要求,新一輪檢察體制改革的序幕逐漸拉開,“主任檢察官辦案責任制”開始走上前臺。在中央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要求下,最高人民檢察院總結了北京、上海等地試點“主任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經驗,出臺了《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試點方案》,將“主任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推向全國17個市、縣級檢察機關的主要業(yè)務部門。
此次改革的核心是突出主任檢察官的辦案主體地位,構建以主任檢察官為核心的新型辦案組織,淡化分管領導和部門負責人的審批權,實現檢察機關內部辦案模式的去行政化。改革要求在業(yè)務部門中,通過配置主任檢察官,明晰主任檢察官的職責和權限,建立以主任檢察官為核心的辦案單元;同時,要采取具體措施,建立對主任檢察官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提高并保障檢察官待遇,確保檢察權的獨立、正確行使。②徐盈雁:《以主任檢察官為基數組成辦案組織》,載《檢察日報》2013年12月27日。
我國臺灣地區(qū)于1980年進行檢察制度改革時,設置主任檢察官一職,作為檢察官的監(jiān)督者和管理者,大陸地區(qū)此輪改革中“主任檢察官”的設置正是借鑒了我國臺灣地區(qū)檢察制度的經驗。而從其承擔的具體職能來看,臺灣地區(qū)檢察制度中的“主任檢察官”更傾向于承擔行政、管理和協(xié)調職能,而非承擔具體案件的辦理職能。①施慶堂、林麗瑩:《臺灣地區(qū)的主任檢察官制度》,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此次改革賦予“主任檢察官”的職能表明,“主任檢察官”在建立的辦案組織中,既是案件辦理的主角,又是辦案組織的領導,角色完全不同于臺灣地區(qū)的主任檢察官制度,它更像是在延續(xù)和深化先前的“主訴檢察官制度”改革,甚至可以說是升級版的“主訴檢察官制度”。
“主訴檢察官制度”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檢察機關的辦案效率和辦案質量,因缺乏相關的數據統(tǒng)計和實證研究而變得不得而知,但這一改革最終名存實亡卻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反思改革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未在法律制度層面形成保障?!爸髟V檢察官制度”改革的成果沒有及時上升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鞏固改革成果,這樣,“三級審批制”辦案模式賴以生存的制度土壤和“三級審批制”辦案模式所確立的法律關系格局在“主訴檢察官制度”改革的沖擊下并未真正打破。二是缺乏相關的配套改革措施的支持?!爸髟V檢察官制度”實質上僅限于改革和完善檢察機關內部辦案機制,與之相關的人事、財物、職業(yè)晉升和保障等相關制度卻沒有進行相應的改革。三是缺乏改革經驗和對實際困難準備不足?!爸髟V檢察官制度”改革從1999年試點到2000年全面推行,前后不到一年時間,既缺乏實踐經驗,相關的理論積累又不足。主訴檢察官與相關各方的基本關系還沒有捋順,就貿然在全國推行,實際運作中,主訴檢察官很多都是檢察院的部門負責人搖身一變而成的。這樣,由于“主訴檢察官制度”運行機制不完善,很多地方的“主訴檢察官制度”名存實亡。
因此,在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缺乏改革的相關配套措施以及改革經驗缺乏的情況下,單一“主訴檢察官制度”的實行顯得勢單力薄,“三級審批制”賴以生存的制度基礎和權力運行格局并未真正打破,死灰復燃也就在所難免。
兩次改革共同的地方在于:一是改革的內容基本相同,只是名稱等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并無實質的區(qū)別。因此有學者認為,“主任檢察官”只是用來代替以往的主辦檢察官、主訴檢察官和主偵檢察官的統(tǒng)一稱謂。①顧忠華、閔行:《主任檢察官制度的先行者》,載《檢察風云》2013年第24期。二是兩次改革都是在現有法律框架下進行的,在主訴檢察官和主任檢察官的職權上未突破現有法律的規(guī)定。其中,后者的授權范圍比前者略有擴大,而檢察長和檢察委員會固有權力未受觸動。三是基本上都只強調檢察官的辦案獨立性,未明確具體承辦檢察官的獨立性地位。四是兩次改革對于兩種檢察官與檢察長、檢察委員會、部門負責人以及承辦案件檢察官的關系上都沒有完全捋順。
“主任檢察官制度”作為“主訴檢察官制度”改革的延續(xù)和深化,兩者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一是改革的宏觀背景不同,“主訴檢察官制度”改革僅僅是檢察系統(tǒng)自身進行的探索,屬于檢察機關內部工作機制的改革和完善,而“主任檢察官制度”則是在中央司法方案的整體框架下,作為檢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同時還包含了省以下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二是改革的目標不同,“主訴檢察官制度”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應對1997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對庭審提出的挑戰(zhàn),為建立一套責任明確、廉潔高效同時符合司法規(guī)律的辦案機制、打造一支高素質檢察隊伍進行的改革;而“主任檢察官制度”改革的目標則是建立符合司法規(guī)律的權、責、利相統(tǒng)一的檢察官辦案機制。
1.符合司法規(guī)律和檢察制度的發(fā)展潮流
構建以檢察官為核心的辦案模式,目標在于實現權、責、利相統(tǒng)一,這符合司法規(guī)律。首先,理念上滿足了司法權運行的親歷性的要求,檢察官在辦案中要做到親力親為,自己辦理的案件自己作出相應的決定;其次,檢察權的微觀運行機制也要求檢察官在辦案中擁有相對獨立性;最后,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實行的檢察制度中,圍繞檢察官為核心構建的權、責、利相統(tǒng)一的辦案機構是主流的辦案模式。因此,我國推行的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既滿足了司法規(guī)律的要求,同時符合檢察權微觀運行機制的要求,又順應了世界檢察制度發(fā)展的潮流。
2.我國檢察制度發(fā)展的應然方向
1999年以來的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一方面為建立檢察官辦案制積累了大量經驗;另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從理論界到實務界,在以檢察官為核心的獨立辦案模式的構建上基本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司法體制改革的整體方向,將“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責任制、健全司法人員職業(yè)保障制度、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這四項內容作為新一輪司法改革的基石。顯然,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是整個司法體制改革系統(tǒng)的一分子,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應當操之過急,應當穩(wěn)步推進、循序漸進,逐步實現以檢察官為核心的、權責利相統(tǒng)一的、高效廉潔的辦案模式的建立。
作為我國檢察機關雙頭領導體制中重要一極的檢察委員會,如何協(xié)調好與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關系,即與檢察官之間的關系,是關系到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成敗和檢察委員會制度發(fā)展方向的重大問題。
按照《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和《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議事和工作規(guī)則》的規(guī)定,檢察委員會與檢察官之間是服從關系,承辦部門和有關的下級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執(zhí)行檢察委員會的決定?!爸髟V檢察官制度”改革只是完善檢察機關內部辦案機制,因此199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改進和加強檢察委員會工作的通知》并沒有調整檢察委員會與主訴檢察官之間的關系。隨著2013年以“主任檢察官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第二輪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的推行,檢察官的獨立地位和檢察官辦案的自主權已經成為共識,但到目前為止,對于如何定位檢察委員會與檢察官之間的關系,既沒有相關的規(guī)范性文件出臺,理論上的探討也比較少。
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檢察制度的不斷發(fā)展,兩大趨勢不可避免:一是檢察官相對獨立地位的不斷增強,檢察官在檢察權的運行中將擁有越來越大的自主權和決定權,這既是大勢所趨,又是檢察制度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二是檢察委員會會一直存在下去,作為中國特色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民主集中制原則在檢察機關中實行的載體,檢察委員會在承擔的議案和議事兩大職能中,議案職能將隨著檢察官獨立辦案權力的增大而逐漸收縮,議事職能方面將承載更多的職能。因此,隨著司法改革推進中檢察制度發(fā)展兩大趨勢的不斷制度化,檢察委員會與檢察官傳統(tǒng)上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將逐步調整為輔助與監(jiān)督關系。
法律職業(yè)是一份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從事法律職業(yè)需要掌握專門的法律知識,并經過嚴格的職業(yè)訓練。律師、法官、檢察官同屬于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但我國檢察機關的定位對檢察官的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國,檢察機關定位于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承擔著監(jiān)督國家法律正確實施的職責,法律監(jiān)督職責對檢察官的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比律師和法官更高的要求。
職業(yè)化的檢察官隊伍是實現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前提,當前我國檢察官隊伍的整體素養(yǎng)離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國目前各級檢察機關的人員組成主要有三種:軍轉干部、大中專畢業(yè)生的社會招錄和其他行政事業(yè)單位調入。在這三類人員中,除了社會招錄的大中專畢業(yè)生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yǎng)外,軍轉干部和其他行政事業(yè)單位調入人員基本都是進入檢察機關才開始學習法律知識,而且軍轉干部目前仍是我國各級檢察機關尤其是基層檢察機關的中堅力量。此外,我國法律職業(yè)教育培訓開始較晚,直到20世紀末建立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制度,我國法律職業(yè)教育培訓制度才算開始。目前為止,我國仍未形成一套包括選任、培訓、考評、晉升以及懲戒等制度在內的一套完備的檢察官職業(yè)素養(yǎng)標準。因此,我國現階段檢察官的整體素質很難滿足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要求。
在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改革中,有一種擔心就是,隨著檢察官辦案權力的增大,其所承擔的責任也相應的增強,甚至提倡檢察官辦案責任的終身負責。因此,為了規(guī)避責任,承辦檢察官會選擇將大量的案件提交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以此來將檢察官的個體決策責任轉化為檢察委員會的集體決策責任。①夏陽、卞朝永:《功能轉變與角色替代:司法責任制視野下檢委會案件決策機制改革之方向探究》,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而檢察委員會制度在運行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如案件提請程序不規(guī)范、辦事機構作用發(fā)揮不出來、檢察委員會無法落實等,這就為檢察官辦案責任制下承辦檢察官將案件風險轉嫁給檢察委員會提供了制度空間。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在降低辦案效率和辦案質量的同時,也是對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
我國絕大多數案件都在基層,因此基層檢察委員會辦案模式的選擇面臨著多重考慮,既要能充分發(fā)揮檢察官的專業(yè)能力,提高司法效率、節(jié)約司法資源,又要盡可能地使檢察委員會充分發(fā)揮集思廣益的作用,彌補承辦人的不足。在種種現實條件的限制下,我國可以選擇調整基層檢察委員會的功能定位,將其從領導和決策機關轉變?yōu)闄z察長的智囊機構和檢察官的專家咨詢機構。①章群:《試析我國檢察機關辦案責任制改革的方向與路徑》,載《河南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檢察委員會將從議案轉變?yōu)檩o助檢察官,只提供參考意見,不作決定,決定權仍在承辦檢察官手中。這樣既發(fā)揮了檢察委員會群策群力、集體智慧的優(yōu)勢,彌補了檢察官個人決策的不足,同時又解決了承辦檢察官利用檢察委員會制度漏洞規(guī)避責任的可能。
以檢察官為核心的辦案模式是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檢察制度的普遍特點,該模式符合司法規(guī)律和檢察權運行機制的要求,也是我國檢察制度發(fā)展的趨勢和應然要求。但是,與這種檢察官擁有相對獨立地位和對案件擁有很大自主決策權的決策模式相伴而生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檢察官和檢察官權力的監(jiān)督制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世界各國家和地區(qū)的檢察制度中主要是通過檢察官客觀義務原則和檢察一體化原則來實現對檢察官的監(jiān)督制約。
檢察官客觀義務原則發(fā)源于德國,現已成為通行世界的普遍原則。該原則要求檢察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保持客觀公正、不偏不倚。但是,檢察官客觀義務原則作為約束檢察官的具體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約束檢察官的作用,一直飽受質疑。一方面,檢察官在履行職責時面臨著角色沖突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檢察官客觀義務的實踐限度問題。該原則要求檢察官在追訴犯罪時,要同時收集利于和不利于被追訴人兩方面的證據,檢察官既要懲治犯罪,又要保障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在履行職責時能否及時調整角色、解決在同一行為中的角色沖突問題,不得而知。檢察官客觀義務原則作為檢察官應當遵守的義務性規(guī)定,其實踐限度問題,即能否實現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存在爭議。一方面,檢察官客觀義務作為一種現代程序法治技術,或者說現代國家的一種權力規(guī)制技術,在制度層面并沒有完全被組織起來,而在實踐中檢察官又迷失在了價值與立場上的無歸屬感之中。①郭晶:《論檢察官基本立場之確立》,載《政治與法律》2006年第5期。另一方面,正如法治國家檢察官客觀義務實踐所表明的那樣,即使是制度層面完善的檢察官客觀義務,在實踐層面仍有相當的限度,刑事司法的正義也并不會如期而至。②郭松:《檢察官客觀義務:制度本源與實踐限度》,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9年第3期??梢?檢察官客觀義務原則也并不能完美地解決檢察官的監(jiān)督制約問題。
檢察一體化原則也是世界檢察制度中的一項基本組織原則和活動原則,該原則主要通過整個檢察系統(tǒng)的上下一體、上命下從來克服單個檢察官勢單力薄的不足,有效打擊犯罪和排除外部干預,但其也蘊含著檢察長與檢察官權力的相互制約。從理論上講,檢察官的獨立性是檢察一體化原則的前提,檢察一體化原則是對檢察官獨立性的統(tǒng)一。③[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訴訟法》,丁相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頁。因此,在建立檢察一體化時,應以檢察官的相對獨立性為前提,保證檢察官在檢察事務中擁有很大的自主決定權;檢察長可以通過指令權的形式來管理和制約檢察官,但前提是尊重檢察官的相對獨立性。但是,檢察長指令權的出現,又相應地產生了檢察長指令權的監(jiān)督制約問題,畢竟按照檢察一體化原則構建的現代檢察制度中,檢察長擁有的權力太大,更需要監(jiān)督和制約。
相較于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檢察制度中檢察權配置的兩極化,我國檢察制度中檢察權的配置則表現為三極,即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和檢察官。相較于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檢察制度中檢察長和檢察官權力的制約,我國檢察制度中可以通過檢察委員會履行監(jiān)督職能。賦予檢察委員會監(jiān)督制約職能,為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檢察一體化下包括檢察長在內的檢察官的監(jiān)督制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推進、檢察制度的發(fā)展和檢察官獨立地位的不斷增強,要求改變一直以來檢察官對檢察委員會在辦案關系上的服從義務;檢察官個體的局限性和檢察委員會群策群力、集體智慧的優(yōu)越性要求檢察委員會承擔對于檢察官的輔助職能;檢察官客觀義務內在的理論沖突和實踐限度、檢察一體化本身的監(jiān)督制約問題,要求檢察委員會對于檢察官辦案責任制下檢察官和檢察官權力行使承擔監(jiān)督制約的職能。在檢察機關檢察一體化建設和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檢察委員會應當從職能調整入手,積極適應檢察體制改革的要求,承擔對于檢察官的輔助與監(jiān)督制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