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潔,勵曉紅,花 靜,吳擢春
對嬰兒家長進行健康教育能提高他們對兒童保健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建立和諧的醫(yī)患關系,對提高嬰兒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1]。上海地區(qū)兒童保健工作人員工作量超額,門診難以確保有時間向家長進行健康宣教,因此需要探索新方式。有研究表明應發(fā)揮手機快捷、互動平臺的作用對母親進行健康教育[2]。國內研究顯示微信這種基于社交媒體的教育方式可有效提高出院患者的依從性[3];在慢性病治療方面,用微信群方式建立由醫(yī)護組成的團隊進行健康教育,使干預組的治療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4]。上海市靜安區(qū)目前已經在兒童保健醫(yī)生與嬰兒母親之間建立一對一好友關系,本研究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微信群來進行健康教育,并從嬰兒母親、醫(yī)護人員視角,分析微信群實施兒童保健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并探討潛在問題。
2016年10至11月期間,研究者通過便利抽樣法選擇訪談對象,選擇靜安區(qū)5家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的兒童保健工作人員5位和2月齡嬰兒母親10位,在取得其知情同意后,進行定性訪談,訪談在單獨的房間里進行,并進行現(xiàn)場記錄。對家長采用個人深入訪談方式,內容包括嬰兒母親獲取兒童保健知識的主要來源(醫(yī)生指導、家人朋友介紹、育兒書籍、電視廣播、手機育兒App、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對參與微信群接受健康教育的意愿、參與形式、接收信息的頻率等。
對社區(qū)醫(yī)生采用焦點組訪談的方式,內容包括曾經開展健康教育的形式(上課、發(fā)放資料、建立微信公眾號、建立微信群)、在家長中建立微信群進行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與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并探討微信群健康教育方案的實施細節(jié)。
2016年12月起,研究者以靜安區(qū)5家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兒童保健門診作為招募現(xiàn)場。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母親所育嬰兒有上海靜安區(qū)戶籍,且為單胎、足月兒;②母親愿意參加研究,熟悉使用微信。排除標準:母親所育嬰兒的出生體重<2 500g或有出生缺陷等問題。
當家長攜嬰兒進行初次體檢時,向家長告知項目的內容,得到知情同意后,將其納入研究,當場填寫問卷,并留下母親的聯(lián)系方式。問卷內容:①嬰兒,包括出生體重、孕周、喂養(yǎng)方式、疾病情況;②父母親,包括年齡、教育、職業(yè);③母親,包括孕前、孕期、產時、產后情況、產假時間;④參與微信群活動的意愿和參與微信健康教育的形式,包括參與微信課程、觀看喂養(yǎng)示范視頻、接收專家原創(chuàng)科普文章推送、與醫(yī)生在線一對一咨詢。調查質量的控制方法:社區(qū)醫(yī)生培訓,問卷填寫現(xiàn)場指導、現(xiàn)場抽查。招募工作于2周內完成,共發(fā)放問卷75份,60位(80%)2月齡嬰兒母親同意參加。
建群流程:當母親同意被社區(qū)工作人員招募入組后,由研究人員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將她們隨機分配到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人,并編碼,編碼信息僅由研究者掌握。
干預組與對照組的具體內容:干預組組建微信群接受健康信息指導,對照組僅通過一對一方式獲取常規(guī)健康知識傳播。干預組家長在規(guī)定的時段內(每日8:00—21:00)可發(fā)起提問和進行交流,群內有3位區(qū)婦幼保健所的醫(yī)生輪流回復問題,并邀請了4位專門從事兒童的營養(yǎng)、早期發(fā)展、保健管理的專家擔任群外專家顧問,對于疑難問題,群內醫(yī)生可隨時遞交給群外專家顧問進行輔助指導。群外專家與群內醫(yī)生共同制訂了一套涉及健康宣教各個方面的文章,每周轉發(fā)到群內。對照組每周同一時間會接收到來自醫(yī)生好友的的常規(guī)健康教育信息。
本研究獲得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倫理委員會批準(IRB#2015-TYSQ-03-11),并獲得注冊號ChiCTR-OOC-16010289。
頻數(shù)資料應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推斷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定性資料在訪談結束后結合現(xiàn)場記錄將錄音轉錄成Word文稿后用人工編碼分析。
共有10位嬰兒母親接受詢問,調查結果如下:①育兒信息主要來源為家人、朋友(6人)和微信公眾號(4人);②參與微信群意愿:有7位母親表示愿意參加微信群,認為互動性更強,可隨時提問,可了解他人有無同樣情況;③參與形式:愿意參加的7位母親中有5位母親提出希望經常接收專家撰寫的文章,1位提出希望可隨時咨詢問題,1位家長提出希望在線上聽課,上課的內容可反復查看。
共有5位社區(qū)兒童保健工作人員參與焦點組訪談,他們曾經開展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為現(xiàn)場上課和發(fā)放資料,5位醫(yī)生一致認同微信群這一傳播方式,特別是用于向家長有效傳播信息或組織課程,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少潛在問題,主要如下:①在建群方式方面,有兩種方式的比較,如公布群二維碼讓家長直接掃碼入群,但該方式面臨醫(yī)生個人賬號外泄而經常被家長在休息時間騷擾、家長隨意拉人入群;如以好友方式建群,醫(yī)生建立工作的個人賬號二維碼,與家長互加好友,按月齡建群,不存在陌生人任意加入的風險。②在群維護方面,可能存在如下問題,家長發(fā)問后如未及時得到回應,家長有可能會責怪工作人員,或出現(xiàn)有人在群內任意發(fā)放廣告的不良事件。
2016年12月29日至2017年1月10日期間,在基線評估之后,60位愿意參加項目的人員中有39位提出希望通過微信群上課的方式進行交流,16位希望交流喂養(yǎng)方面的視頻,21位希望接收權威撰寫的文章,14位希望與醫(yī)生進行一對一交流。對60位母親進行隨機分組,30位參與者被分配到干預組,30位分配到對照組。干預組與對照組在母親年齡、教育、收入、兒童性別和喂養(yǎng)方式方面比較沒有顯著差異,見表1。
表1兩組參與者的基本情況[n(%)]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 in two groups [n(%)]
參與者特征 參與者人數(shù) 總體(n=60)干預組(n=30)對照組(n=30)χ2P學歷0.420.52 大專以下127(23.3)5(16.7) 大專及以上4823(76.7)25(83.3)家庭月收入(元)0.610.44 <200002715(50.0)12(40.0) ≥200003315(50.0)18(60.0)母親年齡(歲)0.600.44 <303117(56.7)14(46.7) ≥302913(43.3)16(53.3)胎次0.420.52 頭胎4825(83.3)23(76.7) 二胎125(16.7)7(23.3)嬰兒性別1.00<0.01 男3618(60.0)18(60.0) 女2412(40.0)12(40.0)喂養(yǎng)方式1.930.17 純母乳喂養(yǎng)4123(76.7)18(60.0) 混合喂養(yǎng)197(23.3)12(40.0)
建群4周內,干預組30位媽媽通過群內或一對一共提問了110次,其中80個問題是在群內提出的,每天由群內值班醫(yī)生回答家長的提問,并依據(jù)提出的問題發(fā)送專家撰寫的指導文章。問題范圍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喂養(yǎng)問題(22個)、消化問題(15個)、睡眠問題(12個)、感冒及其護理(11個)、運動與發(fā)育(10個)、濕疹(9個)、其他各種問題(31個)。25位母親(83%)至少提出過1次問題,14位(47%)母親參與討論了其他母親提出的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提問頻率達到3次以上的母親有16位(53%)。對照組30位母親未建群,在一對一的咨詢中僅有2位母親發(fā)起3次提問。
建群2周后,醫(yī)務人員在微信群內發(fā)起一次在線主題討論活動(嬰兒撫觸改善睡眠質量),共有13位(43%)母親于在線討論課程中發(fā)言,醫(yī)生根據(jù)存在的問題發(fā)出相應的推文,全程約1h結束,當天通過微信的圖文閱讀端口統(tǒng)計顯示閱讀電子推文材料的人數(shù)達到42人(140%)(通過家長轉發(fā)他人閱讀的也計入)。根據(jù)分組不同進行統(tǒng)計比較,自活動結束后的2周(第3~4周),群內每天閱讀專家文章的人數(shù)和頻次干預組較對照組有顯著上升(均P<0.05),見表2。經過該次活動后,干預組群內有兩位媽媽各自向群內醫(yī)生申請邀請家人入群。
表2干預組與對照組的信息閱讀情況比較
Table 2Comparison of information reading betwee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項目1~2周3~4周χ2P閱讀人數(shù)(n)29.04<0.001 干預組40288 對照組3460閱讀頻次(次)64.65<0.001 干預組98798 對照組63122
注:通過微信轉發(fā)到好友,實際閱讀人數(shù)多于各組人數(shù),閱讀頻次為鏈接打開次數(shù)。干預組閱讀途徑為微信群內信息,對照組通過好友一對一方式接收醫(yī)師轉發(fā)的信息。統(tǒng)計數(shù)字源自兩組分設的微信信息平臺提供。
這項研究結果為利用社會媒體(微信)進行兒童保健健康教育方案設計提供了初步依據(jù)。雖然有研究表明微信公眾號進行知識傳播可以達到對家長進行教育的目的[5],相比之下微信群在醫(yī)生和母親之間,母親與母親之間都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超過80%的母親提出了關于喂養(yǎng)、消化和睡眠的各種問題;近一半的母親喜歡與他人討論。這些具有相似特征、態(tài)度和興趣的母親更可能形成親密的關系[6]。微信群還能促進行為改變,使母親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與在線伙伴的行為更為接近[7]。另有研究表明母親利用社交媒體參與在線討論的比例要高于參與現(xiàn)場課程的比例,這可能是由于母親用于養(yǎng)育嬰兒和操持家務的時間要高于男性一倍以上[8]。本研究開展嬰兒撫觸的在線課程之后,嬰兒母親參與率則相對較高,母親積極參與的行為表明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健康教育可接受的。
本研究將社區(qū)醫(yī)生、二級醫(yī)院和三級醫(yī)院緊密聯(lián)系到一起來參與幫助母親獲取健康信息。有證據(jù)表明,智能手機用于提供高質量信息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并且拉近了醫(yī)生和家長的距離[9]。雖然網絡上兒童保健信息質量參差不齊[10],但是專家小組的審核可確保信息來源的權威性。在常規(guī)兒童保健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以微信為傳媒途徑的健康教育模式(通過以社區(qū)為單位建立微信聯(lián)系方式、以二三級醫(yī)院專業(yè)人員為主導制訂傳播內容),可提高線上宣教的可信度和權威性,使家長及時得到專業(yè)指導與心理支持。本研究樣本量尚小,未來有待于大樣本驗證和推廣。
定性討論的結果提示微信在為兒童健康管理服務帶來便利的同時還應注意醫(yī)生和患者的隱私保護、提問的合適時間和內容。通過醫(yī)生建立工作賬號,加入認證的家長好友入群為微信群的封閉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前提[11]。2012年1月,原衛(wèi)生部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可以利用微博等傳播衛(wèi)生政策和醫(yī)學科普知識,但是不能進行診療活動。因此,本研究在設計健康教育方案時,通過群公告的功能約定合適的微信溝通時段和溝通內容,當提問內容涉及疾病診斷和治療時,則建議到醫(yī)院就診,以此來規(guī)避可能產生的醫(yī)療風險。
綜上所述,通過微信群對嬰兒母親進行健康教育的方案是可行的,能提高母親的參與度,增加母親的兒童保健知識,通過各級醫(yī)院醫(yī)生的介入能確保信息的正確引導。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需重視信息安全,以及規(guī)避醫(yī)療風險。
致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71573049)和2016年靜安區(qū)醫(yī)學科研項目青年基金(2016QN10)對研究給予的資助和指導,感謝所有參與該研究的三級醫(yī)院兒童保健專家、靜安區(qū)婦幼保健所工作人員,曹家渡、江寧、南京西路、靜安寺、石門二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兒保工作人員和嬰兒家長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劉春玲,李紅艷.分階段健康教育模式在新生兒家長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S1):374-375.
[2]吳緗琦,孫曉勉,何珊茹.深圳市6個月內嬰兒母親純母乳喂養(yǎng)知信行及手機利用需求調查[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3):291-294.
[3]莊華敏,張適霖,張梅清.運用微信加強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出院患者進行延續(xù)護理的效果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16):2382-2384.
[4]王小娟,顧園園,陳桂香,等.微信健康教育群對高血壓合并脂肪肝患者療效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6,30(3):254-256.
[5]何秀華,凌小歡.幼兒教育類微信公眾號對家庭教育的影響[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33(5):35-39.
[6]Doub A E,Small M,Birch L L.A call for research exploring social media influences on mothers’ child feeding practices and childhood obesity risk[J].Appetite,2016,99:298-305.
[7]Laranjo L,Arguel A,Neves A L,etal.The influenc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on health behavior chang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Am Med Inform Assoc,2015,22(1):243-256.
[8]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American Time Use Survey-2012 results[EB/OL].(2013-06-20)[2017-05-22].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archives/atus_06202013.htm.
[9]Laws R A,Litterbach E K,Denney-Wilson E A,etal.A comparison of recruitment methods for an mHealth intervention targeting mothers: lessons from the growing healthy program[J].J Med Internet Res,2016,18(9):e248.
[10]Taki S,Campbell K J,Russell C G,etal.Infant feeding websites and apps: a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quality and content[J].Interact J Med Res,2015,4(3):e18.
[11]楊美娟,王蒙,黃佳苑,等.利用手機微信進行健康管理的探討[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6,11(3):19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