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摘要: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所謂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在沒有現成解決方案的情況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找出一條擺脫困境的出路,就是想方設法繞過障礙達到問題的答案。新課程標準將解決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能夠系統(tǒng)地分析和預測具體問題,在復雜情境中學到的知識而非固定的,相當靈活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探索和解決。有讓小學生用原有的知識,技能和方法遷移到課程情景中解決的新問題,以及通過數學模型,解決方案,假設和推理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的實際問題。面對新的問題,如何找到解決的辦法和方法?本文就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目標、內容和策略展開了分析以及討論。
引言:數學學習的終極目標是如何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自己的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面對現實問題時,主動從數學的角度,盡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看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最有效的方法是給學生實踐的機會,每個教師都應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把教學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和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步發(fā)展。
一、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目標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首先明確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目標。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對解決問題的目標進行了如下描述:首先,學生初步學會站在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且可以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以及技能去解決問題,不斷發(fā)展應用知識。其次,逐步形成解決數學問題的一套策略,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并且不斷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再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學會與他人合作,可以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思維的過程以及結果。最后,可以形成反思以及評價的意識。
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內容和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充分認識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經歷,運用多種方式或手段,恰當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出學習與數學問題密切相關的問題。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要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接觸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應通過小型競賽,填空,回答問題,講故事等方式創(chuàng)造適當的情境。使學生觸境生情、觸境生思、觸境生問,并能服務于課堂教學的內容,有些數學問題是隨著情境的出現而直接提出的。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意境,這樣可以啟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之中,不斷引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演示分月餅的有關情境,4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2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1塊。教室然后提出這樣的問題:現在只有1塊月餅,還是把它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你會想到什么?(每人分得多少?該怎么分?該怎么寫?)通過借助學生熟悉的“分月餅”教學實例,勁兒引導學生感知從用整數表示兩塊月餅、一塊月餅,到兩人分吃一塊月餅怎么表示?這樣一來自然地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增加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且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同時不斷激勵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這是學生自主探索新知識,解決問題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學習數學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積極的參與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給予指點,激勵和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從事知識探索的過程。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結構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出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通過有針對性的操作,觀察,交流和討論,組織學生解決問題,主動構建自主的認知結構,營造自主探索的氛圍。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主自由地運動,煥發(fā)主體意識,將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橐环N積極主動的探究式學習。讓學生發(fā)表意見,大膽表達意見,在分析和交流過程中分析數學問題,理解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個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和策略,然后在小組內進行溝通,形成初步方案。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探索過程,在重點領域,困難的地方總結和思考如何指導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實踐應用,歸納總結。實際應用是促進學生鞏固知識,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基本途徑,使學生對實踐活動形成理性認識;歸納完整的知識體系或知識結構可以促進學習,易記,有利于應用。學生要在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利用數學中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加深理解,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鞏固了對新知識的理解,要注意知識的聯系和區(qū)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學生成為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將新知識融入到現有的認知結構中,提高認知結構,促進更好的遷移和利用。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數學來自現實生活,也適用于現實生活,從而提高學生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實踐設計的應用應側重于重點領域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實踐,著眼于指導思想,形成方法和技巧。應用形式要新穎多樣(設計專項練習,比較練習,變式練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多樣性,給學生獨立思考,完成解決問題的時間。應用學生的能力和成效,及時進行診斷和評估,指導和糾正,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發(fā)展和改進。在歸納總結時,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概括的方法歸納法,質疑法,啟導法等。主要注意精煉簡明,應緊扣重點,要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形式要新穎,方法要靈活。教師在課堂總結中鼓勵學生組織認知結構,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穩(wěn)定和完善。
(四)作業(yè)反饋,矯正提高。這里的作業(yè)指的是家庭作業(yè),課堂作業(yè),顧名思義在課堂上完成以及作業(yè)的反饋,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作業(yè),及時反饋教學質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了解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及時評估作業(yè)的反饋意見,可以動員學生主動解決問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課堂操作設計緊扣教材要求,難易適度,有一定覆蓋面,形式多樣,隨時收集反饋意見。一些比較基礎的堂上練習,可以放手讓學生先自我評價,再同桌互評互教互學;重點問題由教師講評,針對重點問題進行講評分析;個別問題則對個別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指導幫扶,及時查漏補缺矯正提高。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組織形式?!敖鉀Q問題”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注重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以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為載體,通過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主動探究 解決問題,并實踐應用歸納總結,感受知識的產生、發(fā)展、形成的過程,以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激勵為支點,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強調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學生的主動探究,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與發(fā)展。
結語: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梅.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 新課程:小學版, 2013(1):20-20.
[2]王麗莉.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思考與實踐初探[J]. 教育科學:全文版, 2016(9):00299- 00299.
[3]孫來根. 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教學的思考[J]. 學生之友:小學版, 2011(4):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