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丞
高黎貢山相對完整的山體幾乎縱貫整個云南西部,海拔從北段的4000米以上一路降至南段余脈的1500米以下。高大的山體形成阻擋印度洋水汽的“雨屏”,分別在東、西坡發(fā)育出典型的山地垂直植被帶。不同的植被帶形成情況各異的棲息地,分布著不同的代表性鳥種。在這些鳥種中,最有代表性的類群是雞形目和鹛類。
高山之巔
在高黎貢山北段海拔最高的林線以上部分,密布著矮箭竹叢和杜鵑灌叢,也有一些開闊的高山草甸。這是橫斷山高山地區(qū)一種最為美麗神秘的大型雞形目鳥類——白尾梢虹雉的棲息地。因為這種鳥叫聲洪亮似鵝、體格健壯高大,又長年活動于冬季積雪的高海拔地帶,所以被當?shù)厝朔Q為“雪鵝”。
虹雉屬是雞形目里一個很小的分支,僅有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和棕尾虹雉3個成員,分布在從喜馬拉雅山到岷山的廣大范圍內(nèi)。白尾梢虹雉和棕尾虹雉的分布在藏東南和云南極西北部有局部重疊,但白尾梢虹雉主要在林線以上的高海拔山脊山麓活動,棕尾虹雉主要在林線以下的中山谷地活動。在高黎貢山北段接近滇藏分界的地方,鳥類研究者曾發(fā)現(xiàn)被獵人捕殺的棕尾虹雉,但至今仍未有棕尾虹雉在云南的確切野外記錄。
白尾梢虹雉是3種虹雉中分布區(qū)域最為局限且數(shù)量最為稀少者,但在高黎貢山卻是分布較廣的代表性鳥種。白尾梢虹雉在林線附近及林線以上覓食,會進入林地飛至大樹上夜棲。成鳥主要以植物為食,喜食嫩芽和塊莖、塊根,單獨或者結(jié)小群活動。因為生境偏遠、習性較為隱秘,直至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才有鳥類學者對云南白尾梢虹雉的分布和生態(tài)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虹雉雖然主要在地面活動,但其飛行能力也不弱,有時可以在山峰間或者山谷上空做遠距離的滑翔甚至盤旋。
在高黎貢山地區(qū)與白尾梢虹雉同域分布的另一種雉類是血雉。血雉體型較小,其分布范圍與虹雉類似,從喜馬拉雅山一直往東延伸直中國西部,但更為廣泛。血雉活動海拔通常比虹雉略低,更多在高山針葉林中。分布在高黎貢山的血雉是血雉10余個亞種中色彩最為艷麗的,其雄鳥在胸腹部有大片紅色及橙色羽毛,“血”字名副其實。雌鳥則為暗淡的棕色,羽毛無明顯可見的斑紋。血雉常結(jié)小群活動覓食,比虹雉常見。
在高黎貢山地區(qū)與虹雉、血雉分布范圍有重疊的另一種雞形目鳥類是雪鶉。雪鶉更多在高山草甸至流石灘活動,甚少進入林地。雪鶉體型比大家熟知的鵪鶉大很多,跟野生鵪鶉一樣也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雪鶉和血雉因嘴、腳為紅色,在云南又被當?shù)厝朔Q為“紅腳雞”。
能在林線以上活動的鹛類不多。在高山灌叢和竹林中,生活著白眉雀鹛和高山雀鹛。它們都是活潑好動的小鳥,經(jīng)常在密集的枝椏間穿梭。高山雀鹛更多在有冷杉林邊緣的灌叢中活動。最常見的鹛則是橙翅噪鹛,活躍于中高海拔的各種林緣地帶,有時結(jié)成甚大的鳥群。在這種生境下最大的鹛就是大噪鹛和眼紋噪鹛。大噪鹛也主要在林緣和疏林中活動,而眼紋噪鹛活動海拔較低,會進入針闊混交林。這兩種噪鹛都是鹛類中的巨人,體型與喜鵲相仿。它們通常在地面覓食,也喜歡集群活動。在所有活動于高海拔的鹛類中,火尾綠鹛算得上一個異類。它的羽色非常鮮艷,周身鮮綠,點綴以鮮紅、亮藍。高黎貢山是云南最容易觀察到火尾綠鹛的地方。
中山森林
與云南其他地方一致,高黎貢山針闊混交林和中山常綠林中最常見的雞形目鳥類是白腹錦雞。錦雞屬也是雞形目中的一個小分支,只有白腹錦雞和紅腹錦雞兩種。白腹錦雞主要分布在云南,僅邊緣性地見于云南周邊地區(qū)。
白腹錦雞可以說是云南山地森林中最美的鳥類,成年雄鳥最為突出的特征是長逾1.5米的尾羽。其中央尾羽為白色并綴有粗細不等的亮黑色條紋,兩側(cè)尾羽較中央尾羽細窄,由羽側(cè)的暖褐漸變至羽軸周圍的亮白色,有黑色橫斑。白腹錦雞體態(tài)矯健輕盈,在林間或小道上一晃而過時留給人的印象可謂過目不忘。
白腹錦雞通常在接近流水的山谷或者山麓活動。因這類地形在云南被稱為“箐”,白腹錦雞又被叫作“箐雞”。因為繁殖季節(jié)白腹錦雞常發(fā)出兩音節(jié)似“康-康”聲的鳴叫,滇西地區(qū)又將其稱為“康雞”。繁殖季節(jié)白腹錦雞的舞蹈不比孔雀開屏遜色,只是很少有人有機會見到。求偶時雄鳥會以側(cè)面向雌鳥展示,其頸部羽毛豎起呈扇狀,翅膀下垂,膨出腰背部的紅黃色羽毛,尾羽側(cè)向展開,圍繞雌鳥跑圈并呼氣發(fā)出嘶嘶聲。
在海拔較低的闊葉林中,與白腹錦雞同域分布也較為常見的大型雉類是白鷴。白鷴體型比白腹錦雞更大,與家雞接近。雄性白鷴全身白色,羽毛上有黑色同心細紋。雌鳥全身褐色。雌雄腹部均為黑色,并有延長的冠羽。白鷴生活在有大量落果的森林中,對成熟森林更為依賴。
在高黎貢山南段西坡中低海拔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山地雨林中,還生活著白鷴的近親黑鷴。黑鷴形似白鷴但體型較小,雄性周身黑灰色。高黎貢山一線是黑鷴和白鷴分布的交界,而這兩種鳥存在天然雜交現(xiàn)象。
和白鷴同域分布的另一種小型雞形目鳥類是紅喉山鷓鴣,這種生性隱蔽的鳥類主要在地面活動,經(jīng)常以家族為單位結(jié)群。由于它們主要分布在較為濕涼的林地中,又被當?shù)厝朔Q為“冷雞”。
白鷴、黑鷴生活在成熟的闊葉林中,這種闊葉林在天然或者人工干擾下會形成較為開闊的針闊混交林。這類林地中棲息的典型雉類是黑頸長尾雉。說是“長尾”,其實黑頸長尾雉的尾羽相比白腹錦雞、白冠長尾雉并不算長,通常只有五六十厘米長。黑頸長尾雉通常在灌木豐富的林下單獨活動,也幾乎不發(fā)出鳴叫。對于一種雉而言,黑頸長尾雉的羽色不算鮮艷,成年雄性頭頸部羽毛為鈷藍色,周身體羽以紅銅色為主,尾羽灰白而帶有深褐色橫斑。在繁殖季節(jié),與不斷鳴叫的其他雉類不同,雄性黑頸長尾雉通過挺身拍打翅膀發(fā)出的響聲宣告自己的存在。黑頸長尾雉的習性使得它們成為所有雉類中最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且數(shù)量也很稀少。在黑頸長尾雉的分布區(qū),甚至很多獵人都未必見過這種鳥。
在高黎貢山的森林中,還有兩種更為稀少罕見的雞形目鳥類——紅腹角雉和灰腹角雉。角雉得名于其雄鳥腦后的一對角狀肉冠,這對肉冠只有在成年雄鳥求偶炫耀時才會充血豎起可以被看到,同時顯現(xiàn)的還會有一塊通常以紅、藍色為主,色彩極其鮮艷的頦下肉垂。紅腹角雉廣泛分布在中國西南到中部的濕潤山地森林中,通常在較高海拔棲息?;腋菇秋魟t僅分布在青藏高原東南緣很局促的一片區(qū)域,通常在較低海拔山麓棲息。僅在2017年初,灰腹角雉才首次在盈江境內(nèi)的高黎貢山余脈被拍到清晰的照片,證實了灰腹角雉在云南的分布。對于紅腹角雉而言,高黎貢山是其分布疆域的西南緣;對于灰腹角雉而言,高黎貢山是其分布疆域的東緣。
這些色彩絢麗的雉類生活的森林也是大量鹛類的家園,多姿多彩的鹛類活躍在各個角落。在樹冠的枝葉間,麗色奇鹛和斑喉希鹛跳躍翻飛,尋覓昆蟲和果實。在長滿苔蘚的樹干上,不時有栗頭雀鹛、黃頸鳳鹛等混合而成的鳥群嘰嘰喳喳地掠過,這種鳥群中有時還會混著栗喉鵙鹛。而罕見的斑脅姬鹛則單獨或成對在樹干的附生植物間悄悄移動。在林下的竹叢或灌叢以及林木低矮的枝椏間,大群的棕頸鉤嘴鹛或紅嘴相思鳥穿梭而過。純色噪鹛、赤尾噪鹛、紅頭噪鹛等常在灌叢底部覓食。而在倒木、竹叢和灌叢密集的隱蔽處,還偶有一些隱秘迅速如老鼠的小鳥竄過,這些是高度特化的鷯鹛。在海拔較低的地方,群體大小不一的銀耳相思鳥似乎無處不在。
高黎貢山正因鹛類種類豐富,被譽為“畫眉王國”。這個王國中,最為特殊的是劍嘴鹛。一如其名,劍嘴鹛的喙細長彎曲,幾乎與身體長度相等。在云南,從高黎貢山到哀牢山,劍嘴鹛片段性地分布在相聚甚遠的幾個山脈間。它們都生活在濕潤茂密的原始中山常綠闊葉林中。深厚的枯枝落葉層、繁茂的樹冠層和天然地被層、延綿連續(xù)的大片原始闊葉林,是劍嘴鹛棲息地的基本特征。直至今日,我們對這種鳥類的習性還是所知甚少。在高黎貢山,只有在冬季米團花開放時才比較容易觀察到劍嘴鹛。此時,劍嘴鹛會跟麗色奇鹛、各種雀鹛、相思鳥、柳鶯、太陽鳥等鳥類一道造訪花樹,吸取花蜜。
干熱河谷
在高黎貢山東坡的怒江河谷中,由于高黎貢山高大山體的遮擋,降雨量稀少。與橫斷山區(qū)的很多大河谷一樣,怒江河谷中形成了大片干熱河谷稀樹高草生境。這種生境下最典型的雞形目鳥類有兩種,都是在當?shù)匚幕蛏钪芯哂兄匾饬x的物種:綠孔雀和紅原雞。
綠孔雀是體型最大的野生雞形目鳥類,也是最美的雞形目鳥類。目前中國僅存的綠孔雀據(jù)估計早已不足500只,而怒江河谷也是綠孔雀在云南僅存的棲息地之一。綠孔雀無論雌雄都有燦爛的翠金色體羽,尤其是頸部和胸部。其頭頂羽毛和翼上覆羽為亮藍色,飛羽為暖栗色。成年雄性綠孔雀的后背和尾上覆羽特化為極長的飾羽,每根端部都長有閃亮的眼斑,“孔雀開屏”的“屏”就是由這些特殊的羽毛組成的。如果將這些羽毛長度計入孔雀體長,那么成年雄孔雀的體長超過3米。綠孔雀雌雄接近的體色以及直簇狀的翎羽,都不同于藍孔雀的雌雄體色相差顯著和扇狀翎羽。綠孔雀體格也比藍孔雀高大,脖頸和腿都更為修長優(yōu)雅。綠孔雀是我國原產(chǎn)的唯一一種孔雀,又是云南生物多樣性的象征,但如今云南很多公眾傳媒上的孔雀形象(包括長水機場的宣傳幕墻)都是藍孔雀,反映了綠孔雀當下在云南已經(jīng)極其稀少,乃至公眾、傳媒都已經(jīng)對它變得陌生了。
在干熱河谷中,旱季幾乎沒有降雨,綠孔雀常結(jié)成小群到接近河道的較為開闊的林地活動。天然林地面落葉層中的落果和昆蟲是綠孔雀這段時期的主要食物,它們也會到河道灘涂淺水中覓食昆蟲。由于云南的河谷是人類較早開展農(nóng)耕活動的區(qū)域,綠孔雀的很多適宜棲息地的天然植被在過去數(shù)個世紀內(nèi)都被轉(zhuǎn)變?yōu)檗r(nóng)田。傳統(tǒng)上這些農(nóng)田主要用來種植水稻和旱稻,而野生稻米、竹米恰是綠孔雀最喜愛的季節(jié)性食物。因此,在食物缺乏的旱季,綠孔雀也會自然地進入稻田和雜糧田覓食。由于孔雀在傳統(tǒng)宗教中的特殊地位,當?shù)貍鹘y(tǒng)社區(qū)在漫長的農(nóng)耕歷史上跟綠孔雀形成了某種默契。
綠孔雀的分布范圍在云南境內(nèi)過去數(shù)個世紀中沒有太大的變化,廣泛分布在云南中部和南部包括怒江河谷在內(nèi)幾乎所有海拔1800米以下的河谷中。這種平衡到了最近半個世紀才被破壞。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傳統(tǒng)文化氛圍的弱化,大量稻田被轉(zhuǎn)為種植其他經(jīng)濟作物,民間狩獵一度失控,使綠孔雀的覓食地面積和野外個體數(shù)量迅速下降。種子包衣、農(nóng)藥拌種等農(nóng)技推廣也增加了綠孔雀中毒的風險。以上原因和基礎設施建設、天然林消失等諸多因素一起,導致綠孔雀成為中國15種極危鳥類之一。
與綠孔雀同域分布的另一種雞形目鳥類是紅原雞??梢哉f沒有哪一種鳥對人類生活產(chǎn)生的影響程度能夠超過紅原雞。紅原雞是家雞的主要祖先,比綠孔雀和其他雉類更能適應人類農(nóng)耕活動改造過的土地。高黎貢山兩翼的中低山河谷地帶至今仍有紅原雞廣泛分布。
在綠孔雀和紅原雞生活的區(qū)域,鹛類種類和數(shù)量都不多。但稀樹高草的環(huán)境下依然有一些特殊的鹛類,如紋胸巨鹛、紅頂鹛和金眼鹛雀。紋胸巨鹛在非繁殖季節(jié)常結(jié)群活動,有時可結(jié)成上百只的大群。紅頂鹛和金眼鹛雀則主要單獨或成對、結(jié)家族群活動。紋胸巨鹛主要在開闊林地或灌木叢中活動,金眼鹛雀和紅頂鹛更多在高草中棲息。
鳥類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
高黎貢山為何造就了如此引人入勝的豐富鳥類多樣性?這是高黎貢山地質(zhì)和自然歷史演化的結(jié)果。
在高黎貢山西麓騰沖一線,分布著眾多火山和沸泉,是南亞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而成的地貌痕跡。橫斷山各平行山脈年齡自東向西遞減,高黎貢山正是南亞板塊與歐亞板塊最近一次碰撞的產(chǎn)物。南亞板塊和歐亞板塊以及遠古時代中南半島的前身島群在今天橫斷山所處區(qū)域的融合,使得原本分隔在不同陸塊上的物種和群落有機會融合碰撞,演化出新的物種和群落形態(tài)。
一方面,由于地質(zhì)歷史年輕且是伴隨著青藏高原的抬升而成,高黎貢山的山體較為高峻。另一方面,高黎貢山又最為接近云南大多數(shù)水汽的來源孟加拉灣。大量的降雨一方面加劇了山體的侵蝕,有助于形成更為復雜的地形,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繁茂的植被。在第四紀冰期,全球氣候多次冷暖交替,近于南北走向的山體和河谷形成物種在氣候變化中南來北往的天然通道。每一次冷暖交替,都會在這些廊道上留下一批孑遺種或者新“入侵種”。隨著時間的積累、歷史的延續(xù),各種生物在此過境、定居、演化、生發(fā)、寂滅,最終形成了今天高黎貢山及其所在的大橫斷山地區(qū)令全世界嘆為觀止的生物多樣性。
鳥類無疑是這一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qū)中最為容易觀察欣賞到的物種類群。而鳥類中的鹛類和雞形目,又最能體現(xiàn)生物對高黎貢山自然歷史的適應和橫斷山區(qū)生物多樣性的絢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