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剛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當下我們已全面進入到了所謂的“新媒體時代”。與傳統(tǒng)的媒體形式相比較,新媒體時代語境下信息生產和傳播的主體與方式等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新媒體時代,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是信息生產和信息傳播的主體,而不完全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和消費者。在近年來出現的各種形式的自媒體平臺上,人人都可以生產源頭上的資訊,人人都可以進行信息的傳播。同時信息和相關資訊的傳播速度更加快了,覆蓋的人群更加廣了,這是新媒體較之于報紙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的鮮明特點。而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是,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各行各業(yè)將面臨較大的挑戰(zhàn),過去傳統(tǒng)的生產業(yè)態(tài)將不斷被新媒體形式建構。積極實現自身的變革而構建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一整套模式是當下的時代命題,有的行業(yè)已經走在了前列。
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現代雕塑設計行業(yè)也面臨著重建從生產到資訊傳播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新模式的任務。應該說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現代雕塑設計領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但同時也是巨大的歷史機遇。新媒體為現代雕塑數字化設計提供了可能和必要條件,現代雕塑設計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越性,這是實現行業(yè)不斷發(fā)展的條件。在這方面,《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走在了前面,該書于2001年3月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作者吳順平是現代雕塑設計領域里重要的代表學者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和學術威望。他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此后一直致力于現代雕塑藝術設計的相關教學和研究工作。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吳順平圍繞現代雕塑設計出版的學術成果很多,如《金代的玉石雕刻》《現代雕塑造型方法論》《現代雕塑構成論》等,這些作品在行業(yè)內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到目前為止依然是現代雕塑領域學習的重要著作。就《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而言,它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最終體現,自出版發(fā)行以來社會反響良好,已被多所高等院校選定為專業(yè)參考書籍之一,為現代雕塑設計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現代雕塑設計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并不算長,但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代藝術家的不斷努力,我國的現代雕塑設計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較之于西方國家,我國的現代雕塑設計尚處于初級階段,需要突破和借鑒的東西有不少?!冬F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就較為系統(tǒng)地為我們展示了作者多年積累的設計技法,通過其中一個個具體的案例展示,從設計理念、具體設計技法等環(huán)節(jié)實現突破,現實指導性和操作性非常強,特別是對于初學者來說非常實用。
統(tǒng)觀《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我們會發(fā)現其設計中經??梢钥吹阶詈唵蔚慕Y構或者組織,設計特色比較鮮明。《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共分為九章,第一章為“現代雕塑的闡釋”,這一章屬于基礎性、鋪墊性的內容,為讀者闡述了什么是現代雕塑,幫助讀者深刻理解現代雕塑的內涵,現代雕塑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這兩個內容的設計是非常關鍵的,讓讀者從認識上理解現代雕塑的文化價值。第二章為“現代雕塑基本構成元素”,是該書的核心內容,作者重點從力學和心理學以及最終整體的所謂“合一性元素”闡述了現代雕塑的構成元素,一件優(yōu)秀的雕塑作品既要符合力學的基本規(guī)律,也要符合人們的心理審美需求,這些元素最終呈現出一個和諧的作品。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別為“構成元素的展開與模式語言”“封閉空洞與半封閉空洞”“向空間的伸延”以及“軟雕塑——多種構成方式的集合體”,這幾章的內容是整本書中最有分量和學術價值的部分,作者從實際元素的展開、封閉性、向空間延伸等多個側面系統(tǒng)闡述了現代雕塑設計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法,對于學習者而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第七、八、九章屬于著作的尾聲,在這里,作者探討了雕塑設計與周遭環(huán)境的和諧問題,也簡單闡述了現代雕塑設計領域的現狀以及相應的優(yōu)化改進措施。整體而言,貫穿《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的是現代雕塑設計與新媒體技術的高度融合。
《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自出版以來好評不斷,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其主張的現代雕塑與新媒體技術手段的融合這一理念至今都是現代雕塑設計領域需要領會和學習的。整體而言,《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理念前衛(wèi),研究具有前瞻性,結構合理,論述科學,可讀性強,是一本現代雕塑領域重要的參考和學習的專業(yè)書籍,為現代雕塑設計的健康快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