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愛婭
提起廚房,年少時我是不屑的,認為那里是“媽媽們”“家庭婦女們”待的地方,根本想不到將來有一天,自己不進廚房就沒飯吃,而且全家人要一起挨餓。廚房什么時候成了我的專屬領(lǐng)地,已經(jīng)記不起來了。只知道如今有一根無形的繩索,將我與鍋碗瓢盆緊緊地捆綁在一起。我就像是中了魔咒,每日里不用揚鞭自奮蹄地在鍋臺旁轉(zhuǎn)來轉(zhuǎn)去。
清早,全家人還未起床,我便沖向廚房——燒開水,煎雞蛋,下面條;或者是沖麥片,煮雞蛋。早餐剛結(jié)束,就開始籌備起中午吃什么——為了迎合家人的口味,要不停地改變食材,變換口味,更換菜品。體力上的消耗不算什么,最難的是動腦筋、花心思。這可比我寫篇文章要難得多。
菜市場里,很多消費者面對琳瑯滿目的菜品,卻不知買什么好。我曾親耳聽到一位老太太說:“我家小孩子樣樣菜都吃膩了,真不知買什么好?!辈素滈_玩笑說:“餓上三天,草都吃下去了?!痹掚m這么說,可是如今人們吃肉都嫌膩,怎會去吃草?大人追求新口味,小孩子挑食,已經(jīng)不足為怪。就說我自己,如果幾天都吃一樣的飯菜,也是很乏味的。在廚房掌勺的人,必須負起責(zé)任,推陳出新,既要變換菜品口味,還得兼顧營養(yǎng)。
張口等食物的人都是血脈至親。掌勺的人,哪怕再累再為難,都會無怨無悔地在廚房里“揮汗操鏟”。我認為,這不是因為某人愛這個差事而愿意進入廚房,除了無奈之外,肯定是因為懷有愛心、責(zé)任心。誰人不愿意飯來張口?有誰愿意圍著鍋臺轉(zhuǎn)?這差事,一旦任職便終身沒有退休的時候。
我之所以走進廚房,正是出于對孩子的愛心、對家庭的責(zé)任心。想當(dāng)年,我連端盤菜都生怕弄臟了手。做了母親后,除了出門和上班稍稍注意一下形象,在家中則圍裙不離身。
進入廚房,就要考慮怎么把飯做得色香味俱全。有人說:世界上最好的廚師是母親,最可口的飯菜是從家中廚房里端出來的。這話雖是文人寫出來的,卻著實有番樸素的道理。餐廳宴席雖美味豪華,終不能成為百姓生活的飲食主體,家中簡單的清湯小菜才能養(yǎng)胃養(yǎng)人。
為了精打細算地過日子,為了家人吃得好,吃得營養(yǎng),廚房里的掌勺人就要擔(dān)當(dāng)起責(zé)任——把飯菜做得可口漂亮,用盡心思洗、炒、煮、燒、煎、炸,要么自己鉆研,要么在網(wǎng)上搜菜譜,又或者與好友交流。每得到一樣新的烹調(diào)方法,都會急切切地操鏟試驗一番。除了興趣,這里面飽含的就是對家人的愛和責(zé)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