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huán)境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類新聞資訊的獲取渠道相當寬廣,獲取方式也十分便捷,同時能夠讓新聞傳播者整合各類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更加靈活地選取傳播方式。
構建于互聯網技術和平臺上的新媒體,憑借“散發(fā)式”的傳播模式,極大程度提升了新聞資訊的傳播速度,不論是正面信息,還是負面信息,都能夠在新媒體平臺上極速傳播。尤其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時,新媒體不僅能夠發(fā)揮媒體“發(fā)聲筒”的作用,還能夠充分體現“傳話筒”和“擴音器”的功效,在保證新聞信息真實性的基礎上,第一時間將“聲音”傳遞出去。
過去,社會新聞采編工作主要是編輯、整理各類社會新聞素材,采編方法較為單一,工作過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新媒體主導的當下,每個人都可成為新聞資訊的發(fā)布者與傳播者,采編工作不再擁有對于資訊的絕對占有權和控制權。同時,以報刊、電視、廣播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資訊傳播方式在現代化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的影響下,也悄然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因此,基于新媒體時代特征,對社會新聞采編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即,應當將工作重心投放在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上,高效、合理地把握對新聞傳播的控制;積極培養(yǎng)和提升個人職業(yè)素養(yǎng),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鉆研專業(yè)技術,切實發(fā)揮采編工作對社會新聞媒體及整個媒體行業(yè)的推動作用。
即,社會新聞采編工作必須結合發(fā)展形勢和規(guī)律,不斷加強專業(yè)能力訓練。信息搜集能力作為新聞采編必備能力,不僅包括對海量信息的甄別力、整合力、策劃力、影響力、互動力以及對社會觀察的敏銳力等,同時還包括對新時期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即,社會新聞采編不僅要學會和掌握上述能力,還要懂得如何運用獨特的選取和編排資料的方法為社會新聞賦予獨特的組織結構和表現形式,例如,綜合運用互聯網技術、通訊技術、智能技術等,多渠道、多手段地對社會新聞素材進行交叉篩選,全面優(yōu)化,塑造獨具特色與魅力的媒體風格。除上述外,還應當強化新聞采編的溝通能力。媒介融合時代涌現出了各類媒體構建出的交互平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愈來愈多樣化,作為專業(yè)基礎能力之一,社會新聞采編人員務必重視對自身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重視與服務受眾的溝通效果,采取多元化的形式來滿足不同需求層次受眾的不同溝通需求。
基于新媒體高速化、廣泛化的傳播特點以及新媒體時代新聞資訊海量化、復雜化的特點,社會新聞采編應緊跟技術改革進程,進一步加大對技術引領、支撐和保障作用的重視程度,并將其靈活運用于采編工作流程優(yōu)化當中。具體地說,社會新聞采編應不斷學習并引入現代技術指導工作,將其與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平臺、內容和渠道融為一體,將新媒體技術植入新聞采編生產流程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發(fā)揮每個參與者、使用者對新聞資訊傳播的積極作用。
當下,傳播技術如何變革,內容為王的指向不會變。對于社會新聞采編人員來說,更應當立足腳下的熱土,掌握上情,熟悉下情,圍繞人們關心的熱點問題、政府部門關注的難點問題、社會產生的焦點問題,及時跟進,發(fā)揮好社會新聞“解惑”、“解悶”、“解氣”的社會作用。同時,積極發(fā)揮融媒體作用,創(chuàng)新媒體業(yè)務模式,切實將新媒體對社會新聞采編與制作的優(yōu)化作用充分發(fā)揮。
立足于媒介融合、信息交錯的當下,海量的資訊和眾多的媒介傳播平臺使得社會新聞采編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契機。新媒體作為一種靈活且低成本的虛擬平臺,能夠最大限度地整合和發(fā)揮各種可利用資源。因此,社會新聞采編人員務必及時完成由單一型到復合型的工作思路轉變,積極履行應盡的社會義務,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技術與平臺,為實現媒體行業(yè)領域發(fā)展聚合強大的驅動力,提供強大的支撐力。
參考文獻:
[1]陳曦.新媒體之社會新聞采訪技巧之我見[J].新媒體研究,2015(11):66-67.
[2]劉義昆,趙振宇.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理念變革、產品創(chuàng)新與流程再造[J].南京社會科學,2015(2):103-110.
[3]趙子忠,崔卓宇.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如何突圍——也談澎湃新聞的競爭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4(12):7-12.
[4]吳澄,吳曉明.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37(5):142-148.
[5]王秀麗.新媒體視域下社會問題新聞傳播策略研究[J].傳媒,2016(2):90-92.
[6]賀建平,黃曉曉,陳植煒.推送新聞、社會責任與移動新媒體的關聯度[J].重慶社會科學,2016(4):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