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王建,王田青
(1.南通科技職業(yè)學院,江蘇南通 226000;2.南通職業(yè)大學,江蘇南通 226000)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價值大小,20%取決于智商,而80%取決情商。大學生作為社會精英塑造群體,新媒介給大學生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如何在新媒介背景下進行大學生情商教育也成為一個新的教育研究話題。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亦稱情感智商,是人在情緒、情感、意志、抗挫折、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主要為后天培養(yǎng),受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較大。
在傳統(tǒng)媒介環(huán)境下,大學生教育生活環(huán)境主要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信息接受來自家長、教師等教育者的灌輸,以及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等媒介的傳播。傳統(tǒng)文化媒介通道經過把關過濾,信息量也較為局限。 隨著新媒介的出現,各類信息以文字、圖片、視頻、聲音、音樂等載體形式呈現,打破了空間、時間等局限性。 大學生作為青年人,喜愛新事物,更容易受新媒介吸引。 利用新媒介信息通道,能夠使大學生能夠多角度、多方位地認識世界,達到情商教育的目的。
傳統(tǒng)應試教育片面地強調智商,大學生接受過十多年的應試教育,對情商知之甚少。在大學的校園里營造濃厚的情商教育氛圍,讓廣大師生身處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中,接受智商教育的同時也提高情商,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不是象牙塔,電腦、手機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通過各種新媒介形式,去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百態(tài)。開通新媒介教育信息通道,擴大情商教育宣傳,引導他們在這些信息中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進行深刻的自我認識。在濃厚的情商教育新媒介教育環(huán)境中,產生改造自我與提高自我情商的愿望。
高校是進行大學生情商教育的主要場所,但有效整合社會教育資源也是高校實施育人功能的重要舉措。在新媒介背景下,情商教育空間已經不局限于校園內,大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感知外部世界的精彩,為大學生的情商塑造提供了廣度和深度的情商教育資源。在這樣的教育空間中,個體自由和平等,信息豐富、快速更新,迎合了大學生情商教育心理接受的特點,實現了情商教育的有效性和延展性。
隨著新媒介形式的涌現和發(fā)展, 它猶如一把雙刃劍,在對大學生情商教育形成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一些問題,給大學生情商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人際交往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介具有可視可聽的優(yōu)勢,深受大學生的喜愛,他們的生活已被新媒介充斥,據有關網絡數據顯示,大學生平均每天看手機和電腦的時間在6h 以上,手機儼然成為他們無法舍棄的親密伙伴,很大程度上割斷了大學生與他人之間的人際交往。 新媒介營造的虛擬交往具有物理空間隔離性和封閉性,將大學生與現實生活分離,處于新媒介提供的虛擬世界,從而使一些學生個體喪失認知人際交往環(huán)境的能力。還具有偽裝性和隱藏性,新媒介交往是一種不真實的交往方式,容易誤導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
大學生處于世界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穩(wěn)定形成階段,對于未知世界有著獲取新鮮事物的敏感性,尚未形成獨立、理性而成熟的判斷力,總是被動地接受外界新鮮,縮小思維空間,全盤接受媒介信息。 在網絡等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下,大量信息涌現,魚龍混雜,無法避免地接收到不良信息,大學生缺乏篩選可靠信息的能力。如何削弱文化侵蝕、網絡病毒、黑客襲擊等對大學生情商教育的消極影響,提升大學生的信息思辨能力和敏銳的辨別意識,培養(yǎng)新媒體信息下的理性思維能力,成了大學生情商教育的重要內容。
根據“情商之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的觀點,情商教育的核心就是自我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自我認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勵。 大學生需要自我認識察覺到自我情緒,才能進一步管理自我情緒,準確地調整學習和生活的節(jié)奏,激勵自己完成目標。新媒介的信息是被動接受,具有群塑性,缺乏個體性化塑造的信息通道,缺少自我認知的情緒空間。大學生如果不能認知自身真實情緒,被情緒左右,不能及時控制煩惱、沮喪、焦慮、憤怒等消極情緒的侵襲,容易陷入痛苦情緒的漩渦。此外,新媒體的群塑性也在某種程度上因個體化關注模糊,削弱了自我思考能力,導致價值目標模糊化,造成自我激勵的動力不足。
將新媒介的虛擬空間與現實的真實空間進行有效融合,將生活中的案例情境通過新媒介方式展現出來,也將新媒介社交以現實社交平臺的方式進行模擬或訓練。
首先是現實社交虛擬化。 大學生在現實社交中存在學業(yè)、戀愛、就業(yè)、人際相處等多方面的問題,收集與他們相關的這些問題,對生活場景、案例素材等進行模仿、改造,結合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游戲、影視等元素,以游戲虛擬體驗的情景平臺或類似抖音的短視頻社區(qū)等方式傳達出來。 其次是虛擬社交現實化。 復制、模仿、改造新媒介虛擬空間的社交模式,搭建校內社交情商平臺,利用咨詢、訓練、活動等多方式地將虛擬社交轉化成現實社交,讓學生感受到虛擬社交的利與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搭建這樣的社交情商平臺,也有利于發(fā)現學生的情商問題,及時矯正,提出預期性的情商訓練方案。
大學生身處大學校園,校園文化對他們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 網絡、微信、公眾號、QQ、抖音、美拍等新媒介充斥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也沖擊了報刊、海報等傳統(tǒng)媒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發(fā)揮新媒介對大學生情商培養(yǎng)的作用,積極開發(fā)新媒介下的校園文化育人空間顯得非常重要。
首先,利用新媒介的整合傳播優(yōu)勢,將情商教育通過多平臺、多媒介、多落點形成立體的校園文化宣傳空間。積極開發(fā)校園情商公眾號、短視頻、互動平臺、交流群等新媒介,熟練運用移動媒介平臺,廣泛開展積極向上的文化、服務、學術、體育、心理等多方面的情商宣傳,進行典型案例的新媒介報道,加強感染力,宣傳形式多變,提高宣傳效果。 其次,發(fā)揮新媒介的雙向互動功能。新媒介能夠通過網絡與大學生互動,消除宣傳主體與大學生之間的隔閡,用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和平等的眼光宣傳,拉近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距離,把大學生變成自我教育的主體,達到很好的情商教育效果。
隨著互聯(lián)網、移動通信、數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整個社會已進入了新媒介時代,社會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新媒介開放、便捷、輿論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大學生每日被動地接受大量的信息。但新媒介又是一種“弱控制”媒介,如果監(jiān)管不夠,會成為一些不良信息的傳播者和發(fā)布者。 進行信息過濾,屏蔽剔除不良信息的侵入,也降低了大腦儲存信息的成本,讓有用信息在大學生心智中扎根。新媒介信息情商空間,通過信息價值標準進行篩選,打造出信息匯聚、編輯、儲存、檢索與應用的資源空間,整合有效的情商教育資源,形成新媒介矩陣,實現“PC 站+手機站+微網站+小程序+APP”等多平臺發(fā)布,讓大學生在龐雜的信息中獲取自己真正需要的有用信息。
利用信息化技術服務于教學,拋棄了紙質教材和電子教材等學習材料的單向學習模式,云平臺、翻轉課堂、 微課、 慕課等多種移動終端開啟了互動學習的時代,實現了人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自主學習模式。在情商信息化教學中,通過信息化手段將情商教育滲透進大學生教育中去,提高了學習效率,騰出更多的時間讓他們與社會接觸,拓展情商教育有效的課外訓練形式,培養(yǎng)他們的情商水平。并且也可以利用大數據,建構多元的情商評估信息體系,衡量情商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檢驗情商教育成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