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冰
橫縣百合鎮(zhèn)第三初級中學 廣西南寧 530302
根據(jù)中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特點,在學習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引導,注重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特點。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注重藝術性教學語言的實際運用,不斷激發(fā)中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1]。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一般都處于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的位置,課堂教學過程中完全以教師為主,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缺少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在課堂上似乎已經完全理解了老師講解的知識,學生會出現(xiàn)無從下手,對知識一知半解的情況,這也是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難以有效避免的突出問題。除此之外,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老師對于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的運用不夠充分,學生感受不到自己在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的進步。因此,為了有效提升中學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在運用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的時候,老師應該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重點關注,應用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及時樹立學習的信心,清楚自己在語文知識上的提升和進步,進而樹立良好的學習目標,為以后的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2]。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育背景下,影響學生學習和理解所學知識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鼓勵學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老師對于教學語言的改進也不夠關注,沒有意識到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的重要作用。因此,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應該積極樹立教師的教育改革意識,積極接受和運用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提升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3]。對于教師來說,應該及時摒棄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不利影響,破除陳舊教學方式和思想的桎梏,老師應該堅持正確的學科教育導向,探索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進行語文教學之前,對其有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把握,能夠抓住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的本質,然后對教學進行重新優(yōu)化設計,將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貫穿到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有效激發(fā)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激情,促進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中學語文教育過程中,要想形成教師自身的語言特點,就需要盡可能地將學習任務轉交給學生,也就是常說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理論。為此,我們需要將師生對話的意識進行有效的貫徹,要設計出經得起推敲的科學性合作模式。因此,作為中學語文教師需要做到如下三方面:第一,制定師生對話的考核方式,具體來說需要重新調整語文教育考核體系。中學語文教師需要設計出具體的考核量表,用數(shù)據(jù)來支撐師生對話考核的結果,做到有理有據(jù),才能進一步提升師生對話的效果。第二,在師生對話中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良好的師生對話必須達到科學的監(jiān)控與及時的糾正,因此,中學語文教師的作用就是對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有效指引。第三,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中學語文教師要關注重難點的突破,還要關注師生對話方式的合理性,學生的直觀反應能夠投射出師生對話的合理與否,幫助中學語文教師及時調整語文教育策略[4]。
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老師的教學過程都是以自身為主體進行的,但是教學語言缺乏特點,學生對于新學習的知識幾乎沒有反思和總結的過程,如果老師再不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啟發(fā)和引導,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并且長期處于這樣的教學形勢之下,中學生面對大量的語文知識,很容易就會出現(xiàn)一定的焦躁心理,這對于后續(xù)語文知識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老師在進行中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應該充分關注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的適用,并且能夠利用教學語言積極引導和啟發(f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語文課程知識體系,同時以激勵性教學為核心,進行語文知識的擴展與發(fā)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中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知識的信心和勇氣,突破既有的學科界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促進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是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運用的重要教學語言,能夠幫助中學樹立學習信心,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重視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的實際運用,將具有特點的教學語言貫穿到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促進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