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韜 李竟銚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輔導員是中國高校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職人員和德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對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學生成才的全過程中扮演著多種重要角色。為了能夠擔當起相關角色和踐行“教育-管理-服務-發(fā)展(馬林東,2016;2018)”高校學生工作理念,及時掌握學生的準確情況,這需要輔導員與學生之間建立起足夠的信任。
信任,信任被認為是一種依賴關系,表示雙方之間存在著交換關系,無論交換內容為何,都表示雙方至少有某種程度的利害相關,己方利益必須靠對方才能實現。信任通常被分成人際信任和制度信任,前者是產生于自然人之間的情感關系紐帶,常發(fā)生于首要群體和次要群體中,而后者發(fā)生于更抽象的關系之中,依賴于制度環(huán)境(鄒宇春,2017)。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信任關系屬于人際信任范疇。
國外有關信任概念界定大概有以下幾種:(1)Deutsch認為信任是對情景的反應,可以看做是由情景刺激決定的個體心理和行為;(2)Rotter和Wrightsman則將信任看做是個體人格品質的一種表現,是在社會學習這一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人格特點;(3)Lewis&Weigert認為信任是人際關系的產物,是由人際關系中的理性計算和情感關聯決定的人際態(tài)度;(4)Luhmann等將信任理解為制度和社會文化的產物,是一種建立在法律制度或倫理規(guī)范基礎上的社會現象。在以上幾種理解中,西方心理學家多認為信任是某一個體的心理事件,關注個體內在的認知結構或外顯的行為表現;而社會學家則從社會學角度出發(fā),認為信任是所有社會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維度,是與社會結構與文化規(guī)范相聯系的一種獨特社會現象。在心理學領域有關信任的研究,一般我們對信任的了解來源于心理學家艾里克森(Erickson)。他把人格發(fā)展分為8個心理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各自的發(fā)展任務。其中在嬰兒期,發(fā)展任務就是信任。如果能充分滿足嬰兒的需要,就會產生信任,如果嬰兒的需要不能充分得到滿足,便會產生不信任。這種信任或不信任感在嬰兒期一旦形成便較難改變。
國內教育領域的信任研究大多從教育教學活動角度進行,尤其是集中在中小學范圍內信任研究。近年,研究逐步擴展到高校領域??偨Y起來,國內教育領域的信任研究只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心理角度對學校組織中的信任進行研究,主要涉及到學生的人際信任問題;二是從教育活動角度,對學校組織中的信任進行研究。研究發(fā)現,學校組織中領導信任感的建立帶有明顯的中國群體主義文化的特點,是以中國傳統(tǒng)的信任結構為基礎。也就是說,在學?;顒又?,那些與領導有過更多接觸,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教師,對領導的信任度比較高;其中大學生被試的關鍵在于年級差異和專業(yè)差異,大學生被試和大學教師被試的師生信任,師生關系和一般信任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教師除了對學校福利制度的認可度較低外,對學校的信任程度較高,處于“信任”和“比較信任”之間。任職時間的長短,有無工作經驗和個人資本的多少等因素直接影響教師對學校的信任程度。
從以上對各領域信任研究的綜述可以看出,雖然近年來在心理學領域、社會領域和組織學領域信任研究的基礎上,國內外對教育領域的信任研究逐漸增多,但對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信任研究還比較缺乏。有關學校師生信任關系或針對大學生與輔導員信任關系,都是探究輔導員自身特點對其被信任程度的影響,直接針對應用問題是輔導員怎樣才能提高自身的被信任程度。本研究轉換探討問題的視角,探究大學生對輔導員信任的影響因素,這不僅考察了是否因輔導員之間的差異對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程度產生影響,同時最主要地是探討學生自身的人際信任程度和人際交往水平對這種信任的建立以及信任程度的影響。
大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是在高校組織內,輔導員與學生在相互認識這一過程中產生的彼此之間一種相信或不相信的關系,是認為對方能夠履行責任的保障感。關于大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深了解和認識:第一,大學生與輔導員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是大學生對輔導員信任的首要途徑。隨著兩者關系的不斷發(fā)展,其信任的程度也會隨之加深。而這種關系建立始于彼此都遵循其角色所隱含著的義務,并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職責。同時信任的不斷加深要通過在每一個人際交往階段,交往雙方都能向彼此坦誠表現出誠實守信來達成。第二,大學生與輔導員間相互評判是形成信任的基礎。輔導員和學生在交往中,首先都要對彼此以前的表現進行一個判斷,然后再決定是否要信任對方。這個判斷一方面通過理性分析,在相互了解的過程中進一步推測對方所說所做是否真誠守信,若感覺對方表現不錯,那么產生信任的可能性會增加;相反則減小。
因此,既考慮到信任是社會關系的重要維度,又顧及信任中認知、情感等個體心理過程,認為信任是交往過程中,雙方在評判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對方能夠履行責任及被托付義務的一種保障感。而大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是輔導員與學生在相互認識這一過程中產生的彼此之間一種相信或不相信的關系,是人際信任在高校中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