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霞
云南工商學院 云南昆明 651701
作為美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擁有大量白人讀者的黑人小說家,理查德·賴特不但是美國左翼文學中“抗議小說”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而且推動美國黑人文學走向了成熟。1945年,他出版了自傳體小說《黑孩子》,描寫了20世紀20-30年代美國黑人的生存狀態(tài),講述了理查德及家人的貧窮而艱辛的生活。理查德出生在種族主義盛行的美國南方的一戶貧窮黑人家庭,他很小的時候爸爸就棄家出走,媽媽拉扯著小理查德和弟弟,生活陷入了災(zāi)難。媽媽中風后,他們不得不接受姥姥一家的接濟和照顧。書中的理查德顛沛流離,為了生存而輾轉(zhuǎn)于孤兒院、麥吉姨媽家、姥姥家和克拉克舅舅家。小說中有很大篇幅描寫理查德躲避和應(yīng)付來自種族的、社會的、家庭的和宗教的各種麻煩。在飽嘗了種種不公之后,理查德逃去了美國北方的芝加哥,繼續(xù)與貧窮、種族歧視等作斗爭。
《黑孩子》是一部理查德與“饑餓”作斗爭的故事。在眾多主題之中,“饑餓”主題始終貫穿整部小說。理查德總是在遭受“饑餓”的折磨,不僅是身體上的饑餓,還有精神上的“饑餓”。
理查德出生在20世紀初美國南方的一個窮黑佃農(nóng)家里。他所出生的時間、地點、家庭及膚色,使他不可避免地要挨餓。在理查德很小的時候,他的爸爸拋棄了家庭,和別的女人生活去了。家里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小理查德和媽媽、弟弟經(jīng)常受到饑餓的折磨?!梆囸I悄悄向我襲來,本來是只有在我玩耍的時候,饑餓才總是跟我有點形影不離,可是如今,夜里一覺醒來,我就看到饑餓在我床邊站著,形容枯槁,瞪眼望著我。”饑餓使他學會了思考,質(zhì)疑他為什么會這么餓。貧窮和疾病迫使媽媽把理查德和弟弟送到孤兒院,在孤兒院里,同樣要挨餓,每天只能吃兩頓飯。由于過度勞累,媽媽中風癱瘓了,姥姥把他們帶回家,姥姥家早餐只有豬油玉米面粥,正餐只有豬油炒青菜,也窮得每天挨餓。在饑餓的陪伴下,理查德九年級畢業(yè)了,開始工作謀生了。但無論是在杰克遜小鎮(zhèn)還是孟菲斯,再到后來的芝加哥,饑餓總是如影隨形。身體的饑餓使他開始質(zhì)疑周圍的世界,從而踏上了認識自我及周圍問題的智慧之旅。
在所有“饑餓”中,理查德對知識的渴望是最突出的。他是一個求知欲很強的人,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使他與眾不同,同時也使他的生活有了方向和意義。生活的顛沛流離使他的學校教育時斷時續(xù),可他還是以優(yōu)異的成績九年級畢業(yè)了,但理查德的求知道路并沒有隨著從學校畢業(yè)而結(jié)束。換了一份又一份的工作后,理查德來到了孟菲斯。在這里他開始讀任何他能弄到手的東西,也是在這里,他接觸到了H·L·門肯的作品,使他的人生觀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他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饑餓,讀書使他認識到過去所沒有察覺的事情,使他了解周圍的一切,“是書籍開拓了感覺和視覺的新途徑”。他渴望利用他“強烈的內(nèi)在天性”寫出不僅有利于自己而且有利于黑人的文章,他決定要做一個和這個世界斗爭的思想家、藝術(shù)家,他把寫作看作幫助這個世界的責任,并利用它把周圍的世界變得更好。
小時候,理查德不明白白人和黑人有什么不同,因此不會想到要區(qū)別對待白人。隨著理查德的長大,這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尤其是在他找工作和干工作的過程中。到了他夢想的城市芝加哥后,理查德不知道怎樣與白人相處,他在南方的那一套不適合北方,因此又被焦慮和不安困擾著,他開始同情黑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低賤的社會地位,并在精神上承受著煎熬。他也體會到有些白人對他是公正的,比如克雷因先生、福爾克先生、霍夫曼夫婦。理查德逐漸理解到種族歧視不僅影響到白人和黑人之間的關(guān)系,而且也影響到黑人與黑人之間的關(guān)系。種族歧視的潛在危害是理查德所關(guān)注的問題之一。
理查德還很小的時候,就非??释P(guān)愛,無論是小說一開始,四歲的他把房子燒了,還是之后把可憐的流浪貓吊死了,都是想引起大人們的注意,這表明了他所生活的家庭缺乏關(guān)愛和親情。理查德從來也無法使自己被別人認可和接受,無論是家人還是同齡人,更別提白人了。南方的文化氛圍試圖把他塑造成順從、虔誠、愚昧、不思變革的黑人奴仆,但他強烈的個性和自我意識不能容忍外界強加給他的性格,結(jié)果使他處處碰壁。到達芝加哥后,他先后接觸到黑人文學組織、賈維主義組織、革命黨組織,但他無法接受這些組織的信條,使他又成了孤家寡人。盡管無法得到家人的關(guān)愛和社會的認可,理查德還是渴望更好地生活,他認為生活的意義在于努力尋求生命的價值。
《黑孩子》再現(xiàn)了20世紀初美國黑人的社會和經(jīng)濟斗爭,同時超越了美國黑人文學只關(guān)注種族主義的局限性。他認為人類的團結(jié)比面包更重要,比生存更重要。雖然理查德在《黑孩子》中列舉了很多身體饑餓的例子,但他最終得出結(jié)論:身體的饑餓不如世界其他問題那么重要,他斷言世界需要相互理解、需要和諧。因為,在我們所生活的紛繁的復雜世界中,無論種族、膚色、國籍、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在經(jīng)歷著各種各樣的“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