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仙
(貴州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越南歌謠是越南民間用以表達某種思想或情感的口傳詩歌,屬于越南民間文學類型。越南歌謠具有民眾性,因為它是一種民眾話語,它在平民俗眾中產(chǎn)生或傳播,它是民眾所喜聞樂見的話語形式,它反應的是包括民眾的生活、情感、體驗及對社會世界認知在內(nèi)的民間意識形態(tài)。歌謠是篇幅短小,以抒情為主的民間詩歌的總稱。
越南學者對越南歌謠六八體詩有以下幾種基本觀點:
(一)在越南文學史上,六八體詩具有特殊意義。通過現(xiàn)有資料可知:六八體詩最早是在十五世紀末出現(xiàn)的,從那時起,這種詩歌體裁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十五世紀末到《金云翹傳》出現(xiàn)前的六八體詩(《金云翹傳》創(chuàng)作于約1804-1809年間);
第二階段:《金云翹傳》中的六八體詩;
第三階段:新詩運動時期的六八體詩;
第四階段:當代六八體詩。
(二)越南歌謠中,一組六字句加八字句是六八體詩的一個基本單位,是六八體詩的最少構成,如:
以上歌謠的大意是希望大海如池塘般狹窄,架座扁擔般短的小橋即可與情人相會。表達了隔海相望而相思苦的感情。
(三)六八體詩的韻律,最普遍且典型的模式如下簡圖所示:
詩句押韻語音的位置12345678六字句平仄平(押韻)八字句平仄平(押韻)平(押韻)
如歌謠:
以上歌謠是民間農(nóng)耕妙齡少女對擇偶標準的交流,頭兩句是問喜歡讀書人還是船夫?后兩句回答道讀書人還得等他考取功名,還是穿粗布衣服的船夫可靠些。兩個六字句的第六字均與兩個八字句的第六字和第八字押韻。
此外,還有一種押韻方式:六字句的第六個字與八字句的第四個字押韻,六八體詩韻律簡圖為:
詩句押韻語音的位置12345678六字句仄平(押韻)八字句平(押韻)仄平(押韻)
如歌謠:
(四)越南許多歌謠都使用六八體創(chuàng)作,說到歌謠人們就會想到六八體詩。據(jù)統(tǒng)計,越南丁家慶、潘宏山于1983年收集整理編著的《越南歌謠》中有1015句詩,其中有973句是用六八體詩創(chuàng)作的,占95%,其他體裁的(如雙七體、雙七六八體詩、混合體、四言體……)占5%。
如上所述,在六八體詩中至少要有兩行詩(一對六八句),但詩的最多行數(shù)卻沒有限定。有的越南歌謠篇幅很長,如越南著名的《金云翹傳》就有3254行。但研究表明多數(shù)越南歌謠具有簡短性。
由此,越南的兩本主要記錄歌謠的書籍中,歌謠的行數(shù)是兩行(即一對六八句)的均占了50%以上,足以體現(xiàn)越南歌謠具有的簡短性。
在越南歌謠中有一些六八變體,其中押韻的模式類似六八體詩,但每句詩的字數(shù)可以改變,梅玉除對六八變體分類總結如下:
(一)六字句有改變,八字句不變
(7/8個字)
(二)六字句不變,八字句改變
(6/11個字)
(三)兩句子字數(shù)都有改變
(13/10個字)
歌謠是胡志明對越南共產(chǎn)黨的歌頌,是對共產(chǎn)黨成立以來對社會的貢獻的肯定和贊揚。
許多越南學者已經(jīng)指出:《金云翹傳》以前,在許多民間喃字傳記中有八字句第四個字押韻的現(xiàn)象,在越南歌謠中八字句中第四個字押韻的現(xiàn)象是“歷史”現(xiàn)象。例如:
以上四句歌謠體現(xiàn)了老百姓對嗣德皇帝無能的憤慨。歌謠中六字句的第六字均與八字句第四字押韻。
在歌謠中,八字句的第四個字押韻是屬于“結構”的現(xiàn)象,是為了滿足作者體現(xiàn)強烈感觸的需求,也是為了表達一些意外的、非一般的主題等。
在研究《金云翹傳》的時候,越南學者潘玉認為:為了保持六八體詩的簡樸性、雅致性和協(xié)調(diào)性,阮攸使用了對偶和對稱的形式,如:
以上歌謠是對王翠云和王翠翹兩姐妹外貌美和內(nèi)在美的描述。每一句詩都是對稱的,使詩句平衡地分為兩部分,且兩部分互不沖突。
在《金云翹傳》中,有392個句子是對稱結構的,占12.04%。六八體詩有3/3、4/4對應形式,被越南學者命名為高級六八體詩,這種高級六八體詩在《金云翹傳》、《花仙》、《梅亭夢記》等中都有出現(xiàn)。
越南歌謠中六八體詩的對稱模式還可表現(xiàn)為:詞語對偶、語法對偶、語義對偶、雙向對偶、對立對偶和反題對偶等。
例如:
在《歌謠作詩法》一書中,有些越南學者對越南歌謠中的13688行(6844對)六八詩進行了考查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其中有對稱模式的詩句占5.24%。
大多數(shù)越南歌謠都用六八體詩形式創(chuàng)作,有50%以上的歌謠只有兩行(句),有四行(句)的歌謠占了20%以上,這種簡短性是區(qū)別歌謠中的六八體詩與作家書面文學中的六八體詩的顯著特點。以上研究還有助于研究界更精確地認識民間文學與書面文學間的聯(lián)系和影響。
[1]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阮才瑾,武平(越南).再論六八體[J].河內(nèi),民間文化雜志,1985(3).
[3]裴文源,何明德(越南).越南詩歌.形式和體裁[M].河內(nèi),社會科學出版社,1971.
[4]素有(越南).詩[M].河內(nèi),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5]丁家慶,潘宏山(越南).越南歌謠[M].河內(nèi):文化出版社,1983.
[6]梅玉除(越南).六八變體的韻、節(jié)奏、聲調(diào)及表達意義的強度[J].河內(nèi):民間文化雜志,1989(2).
[7]胡志明(越南).詩[M].河內(nèi):文學出版社出版,第三次印刷,1975.
[8]潘玉(越南).探尋金云翹傳中阮攸的風格[M].河內(nèi):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