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江岸區(qū)小學教研室 張 亮
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翻轉課堂、微課、教育云、慕課……各種“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新方式層出不窮,鋪天蓋地,席卷而來,運用這些方式進行教學,成為教師不得不為之的新常態(tài)。于是我們看到:一方面,教師們在課堂上下,努力使用著各種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另一方面,面對這些新技術,教師們都有些發(fā)懵、發(fā)憷:“這么復雜,還不如直接講簡單!”“我老了,這平臺動不動就更新,太復雜,我不會弄啊!”“這就是一種形式……”
針對一線教師們的需求,武漢市江岸區(qū)小學教研室的品德學科工作室,圍繞“品德學科課堂教學中現(xiàn)代技術的有效運用”,展開了一組專題教研。
當代教育理論家魯潔先生說:“品德課程,它是以生活為本、是為了生活、是通過生活而進行的。”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更是注重回歸兒童生活。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拉拉手,交朋友》。細讀教材,發(fā)現(xiàn)從單元題“我是小學生啦”,到課題“拉拉手,交朋友”,再到子話題“認識你真好”;從鮮活再現(xiàn)兒童生活的情境圖到如耳語般對話的小詩,讀起來特別溫暖有愛,讓人不得不感嘆:這樣滿滿的正能量,有溫度的教材,真好!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對小學生活充滿期盼與好奇,但又有諸多不適應,不會交友,朋友圈子小,不會處理和朋友之間出現(xiàn)的問題。而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對一年級新生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
但在實際教學中,剛開課的“好友大搜索”環(huán)節(jié),就讓老師遇到了兩難的局面:學生才剛剛進入一年級,班級人數(shù)近50人,如果全員參與,要么學生體驗內(nèi)容單一,要么教師逐一說活動要求,費時費力且很難保證課堂活而不亂;而如果只讓部分學生參與活動,當然組織起來比較容易,但大部分孩子僅僅是“觀看他人活動”,缺乏真實有效的體驗,則停留在表面形式,無法實現(xiàn)品德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經(jīng)過教研團隊的反復研究,我們最終借助“在線課前調(diào)查”“分組平板微課”以及“教師隨堂直播”的方式,實現(xiàn)了課堂上的多項同步體驗和交互體驗分享。
【課堂回放】
課前,教師借助教育云平臺家校幫發(fā)布學生興趣小調(diào)查,確定了小組活動的幾個分類:手工、唱歌、運動、拼圖等……
上課伊始,教師出示教材情境圖:誰和我一樣?分別請幾個學生代表不同類型的活動小組向大家發(fā)出邀請。
生:我叫孫久逸,我喜歡運動,誰和我一樣?
生:我叫陳思涵,我喜歡唱歌,誰和我一樣?
生:……
然后,伴隨著《找朋友》的音樂,全班同學再根據(jù)自己的想法選擇加入到不同的小組中,活動井然有序。
這時,課堂上海出現(xiàn)了小插曲,最后有兩個學生站在走道上四處徘徊,久久沒有坐下。教師輕輕走上去,詢問他們的想法,原來是自己喜歡的小組坐滿了,又不愿到其他小組去。教師幫他們在喜歡的小組增添了板凳,解決了他們的難題。
師:相同的興趣愛好讓我們坐到了一起。該怎么活動呢?桌面的平板電腦中有微課提示,請各小組組長帶領大家一起觀看微課。
各小組平板電腦上播放不同的主題微課,學生很快明白了活動要求,開始行動起來:
手工組的同學有的粘,有的串,開始制作彩帶拉花。
運動組的同學拉起手玩起了鉆呼啦圈的游戲。
音樂組的同學拿起老師提供的樂器,一起合奏合唱。
拼圖組的同學人手一張拼圖卡,合作拼圖。
當各小組在積極完成任務時,老師則不停巡視,用手機隨堂抓拍的方式記錄學生活動過程。
稍后,教師通過互動課堂將手工組的活動照片投屏,并現(xiàn)場邀請手工組展示完成的作品,并詢問學生。
師:這個手工紙環(huán)又長又美,是一個人完成的嗎?
生(搖搖頭):不,是我們合作完成的。
師:那你們合作愉快嗎?
生(異口同聲):愉快!
隨即,教師將學生制作的紙環(huán)掛在黑板上,為黑板戴上學生親手制作的“項鏈”。
……
【案例啟思】
課前調(diào)查用大數(shù)據(jù)說話,尊重學生自己的真實愛好,教師再按照學生愛好分組準備活動,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各組活動不同,活動要求和需要的活動工具也各不相同。教師在課前給每個小組錄了任務微課,說明任務要求,并做出示范。有了它們,老師再也不用一組一組去講要求了,這就節(jié)省了課堂教學時間。采用手機隨堂抓拍和隨堂直播的方式進行反饋,活動評價也重在引導學生感受活動過程中的愉快相處與友好合作。
品德課程呼喚學生的主體精神。因此,我們在課堂上更需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探究,上出有思想的品德課。在高年級的品德教材中,有更多的社會性話題,不少地理和歷史知識融入其中,信息量非常大。例如鄂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1課《我們的祖先》,是整個單元聚焦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以及成就。本課用四個子話題,帶領學生走近我們的祖先,了解他們?nèi)绾芜\用自己的聰明、勤勞,創(chuàng)造出燦爛輝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話題一“先民的生活”中,用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我們遠古的祖先是誰?他們吃什么?住在哪里?旨在引導學生對先民生活展開探究,感受遠古時期人們的勤勞與智慧,感受歷史的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起源。這樣的話題,本身內(nèi)容龐雜,信息量巨大,學生自主搜集資料費時費力且雜亂無章,很難形成對先民時期生活整體的了解。澳門路小學的汪平老師,以教育云平臺上的一個“思維導圖”的小軟件,實現(xiàn)了品德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新突破。
【課堂回放】
師:課前,同學們已經(jīng)觀看了有關先民生活的微課,(切換導學頁面)對于我們祖先的生活,有的同學對先民吃什么,怎么吃感興趣、有的則對先民們居住的房子特別感興趣……(反饋課前導學頁面中學生課前調(diào)查的情況)
師:像這樣,聯(lián)系生活,就能有更多發(fā)現(xiàn)。今天我們要用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思維導圖,來記錄我們的探究。(點開思維導圖)
教師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中隨機選擇了一個話題:“吃”,在與學生的對話中,運用“思維導圖”逐步記錄了學生的探究過程:
師:民以食為天,先民們要生存,首先要解決什么問題——(生:吃)(操作思維導圖)
師:“先民們吃什么?”從微課中你了解到哪些?(野果、野獸肉、魚、稻谷等等)
師(邊操作,邊解釋操作方法):先點一級主題“吃”,再點插入下一級、輸入關鍵詞。
師(邊操作,邊解釋操作方法):我們還可以給思維導圖插入圖片。點擊關鍵詞,再點“插入圖片”,從文檔——我們的祖先資源庫中調(diào)取需要的圖片,這——是“稻谷”。(同時出示實物稻谷)你們見過嗎?
生:就是咱們平常吃的大米。
(2)師(出示稻谷和大米):請組長拿出稻谷和大米有什么不一樣?先民們要把稻谷變成香噴噴的米飯,需要什么呢?小組討論一下。
生:需要火。(思維導圖。輸入——火)
師:還需要什么?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需要把稻谷脫殼。
生:需要有東西裝……在那個時候,先民們用的是——陶。(老師相機完成思維導圖)
師:通過思維導圖,我們發(fā)現(xiàn)先民們?yōu)榱顺燥柖亲?,不斷動腦筋、想辦法,然后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請你像這樣繼續(xù)去探究先民生活,做出自己的思維導圖。有技術上問題的可以舉手示意,老師來幫你解決。
……
【案例啟思】
思維導圖的學習方式,不僅幫助學生學生實現(xiàn)了有效的個體自主探究,而教師在學生自主思考后組織展開的全班交流與討論,更使得學生把搜集到的先民生活的散點信息串成知識鏈,對先民生活發(fā)展的歷史一目了然;而且在自主運用思維導圖展開探究的同時,學生們對先民的生活還有了更多的發(fā)現(xiàn)與思考。實際教學效果顯示,學生的思維空間是非常豐富的。
課堂上,有的學生延續(xù)“吃”這個話題繼續(xù)深入探究,有的學生選擇了“住”“穿”“用”等方面,各自構建了思維導圖。但在這些探究中,他們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先民們?yōu)榱说玫交鸱N,存儲火種,還有這么多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原來火的作用對于先民的生活幫助這么大,吃飯需要,燒陶也需要……真可謂是百花齊放。
設想一下,如果把學生這些個體思維導圖整合在一起,那必將幫助學生形成了一張“先民生活”的知識網(wǎng)。這張“網(wǎng)”還能成為學生后續(xù)學習的“種子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本課與整個單元其他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并幫助學生將其對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的理解,逐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為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或進一步拓展研究,做好鋪墊。
品德課堂,講究“回望”生活的意義。回顧生活體驗,是品德課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種方式。我們常說,“讓歷史告訴未來”,在充分運用現(xiàn)代技術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學生的體驗。在品德課堂上恰到好處地運用現(xiàn)代技術,可以放大學生體驗的效果。在《我們的祖先》一課中,教師除了運用思維導圖,還帶學生進行了現(xiàn)場“擊石取火”的體驗。
【課堂回放】
師:先民的取火方式還有哪些?
生:鉆木取火,擊石取火……
師:你們想體驗一下嗎?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石頭,試試吧。(學生現(xiàn)場體驗擊石取火。)
教師隨機采訪感受:感覺怎么樣?
生:好累啊!
生:手都酸了。
師問全班:大家的感受呢?(生紛紛表示同感,有的女生打一下甩甩手,有的男生則哇哇叫著堅持打手中的石頭。)
師:那不如算了吧。
生:不能放棄!不然得吃生肉。(全班同學哈哈大笑,繼續(xù)打石頭。)
生(興奮地大叫):我的石頭剛剛打出了火星,可惜只有一點點。
師:看來,先民們采集火種也是非常艱難的。他們們花費了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來進行嘗試,發(fā)現(xiàn)不是所有的石頭都能打出火來,最終找到了能打出火花的燧石。
大家沒有取到火種,也不要灰心。老師這里還有一件寶貝,(出示打火棒)這是一種野外求生時用的打火棒,打火原理和燧石一樣。我想現(xiàn)場請一位同學來實驗,看看能不能擦除火花,取到火種。(學生實驗,教師利用手機隨堂直播。)
生:哇,真的點著了!
生:……(當全班同學通過放大的屏幕看到實驗者手中的打火棒點燃紙屑的那一瞬間,紛紛發(fā)出了驚嘆聲和熱烈的掌聲?。?/p>
【案例啟思】
在“擊石取火”的實踐體驗過程中,教師將體驗活動與現(xiàn)代技術實現(xiàn)了有機結合。通過鉆木取火、擊石取火課堂體驗活動,讓學生體驗遠古的先民們生活的艱辛,體會先民們勤勞、智慧、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不畏艱難勇于創(chuàng)造歷史的精神。
通過這些典型案例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運用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是趨勢,也是文明進步發(fā)展的需要。但只有恰到好處,把現(xiàn)代技術用在合適的“點”上,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優(yōu)化教學的智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