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 長春廣播電視臺
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大,經濟、整治、軍事、工業(yè)、文化、科技、教育等等方面都影響著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利益得到極大保障,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自豪感與幸福感深深根植于人民心中,人民政府的公信力不斷提升。無論是工作間歇還是茶余飯后,百姓對國家大事小情的關注的熱情不斷攀升。新聞是黨的聲音的重要的傳播手段,是黨和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肩負著貫徹和宣傳黨的方針路線的重要使命。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做好熱點引導、突發(fā)事件報道和輿論監(jiān)督工作。
為了實現(xiàn)中國夢,達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目標,中國政府奮發(fā)圖強,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等多方面深抓事干,國家強則人民安居樂業(yè)。雖然僅作為市級媒體的一名普通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中,我仍然嚴格按標準自我要求,遵守新聞工作的準則,不斷在新聞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力求把最新的政策法規(guī)、最吸引觀眾的新聞故事作為切入點,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系統(tǒng)的反映我所參與報道的各級政府機構,在加大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力度、提升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條件;交通管制和調整等諸多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變化。參與其中,能夠深深感受到政府職能部門為了城市的進步和百姓的生活所付出的實實在在的努力。也希望通過新聞報道,把自己所見、所感受到的幸福傳遞給更多群眾。
新聞工作的根在基層、源在群眾。記者是普通百姓的一員,日常采訪中與百姓打交道又很多,最了解老百姓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能了解老百姓對黨、對政府的需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是踐行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好新聞工作的根本要求。
政府服務百姓不是只言片語就能做到的,需要真正落地的政策,讓資源可以有效利用起來,而新聞記者對政策的傳播和百姓聲音的收集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首先,對于政策落實的進度、細節(jié)的信息的傳達,百姓如何參與的指引等等都要詳細解讀。政府的條文大多是書面化的文字,翻譯成老百姓容易理解的語言,對細節(jié)步驟進行細化講解,是新聞記者的職能之一。
其次,見證百姓生活的變化和喜怒哀樂,幫助他們解決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難心事,進一步拉近政府和市民的距離,使雙方能夠互相了解,互相理解,能更加方便政府未來工作的落實部署。
記者應該正確的反映新聞事實,像鏡子一樣清晰真切的還原真實。新聞記者的理解力和表達力代表了鏡子的清晰度,錯誤的理解和表達會像哈哈鏡一樣曲解事實的本意,誤導觀眾的眼睛。新聞記者的重要性無可厚非,正如每個人都需要鏡子一樣,我們的社會也需要新聞記者,在家就能夠看盡天下事,能夠對社會的變化了然于心。新聞記者是這個社會的必需品,不可或缺。
記者的職業(yè)特點是“箭在弦上”,即“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作為一名新聞記者,面對任何突發(fā)事件,記者都要第一時間趕到。突發(fā)性事件都是記者在毫無準備的請況下,接到通知就要立刻出發(fā)采訪報道的新聞。將事件最真實的情況反映給百姓,使信息快速透明正確的傳播,避免百姓被“坊間傳聞”誤導。
換位思考是一種本能。在參與政府新聞發(fā)布會時,要站在國家、政府的角度的角度去學習、理解各項政策法規(guī)的內容,同時要站在百姓的角度去發(fā)問,帶著疑問去更好的理解各項政策的主旨意圖。而在編輯新聞報道時,要站在記者的角度去組織語言,以便其能夠用百姓容易理解的角度去播報。
首先,采訪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新聞報道需要在采訪前要對新聞進行收集、整理,深刻閱讀文字材料、制定采訪計劃、明確采訪主題,了解被采訪者等。準備充分可以提高采訪效率,深度了解采訪內容,極大提高新聞信息的質量。
再次,采訪過程中要注意語言表達和現(xiàn)場技巧。新聞記者除了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語言溝通能力也十分重要。特別是在現(xiàn)場采訪中,與被訪者的溝通交流會對新聞質量有很大影響。被訪者在輕松的氛圍中更能真實、有效的提供更多信息,使記者能夠深度挖掘新聞內容,提高新聞的可讀性。
政府要了解百姓生活,不斷為實現(xiàn)人民的幸福夢想而持續(xù)努力;百姓要傾聽政府聲音,感受政府政策帶來的各項幸福成果;新聞記者要報道政府政策,把最新消息傳遞給大眾,使百姓清晰深刻地了解政府的努力;要把百姓的反饋傳遞給政府,以便政府更接地氣的出臺更多益民措施。作為一名記者,作為政府和百姓的橋梁,我要不斷踐行自己的工作職責。中國夢是我們每個人的夢,相信每個人的付出都會讓我們更接近夢想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