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芝
(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 西安 710061)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014年5月,總書記又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上再次提出“要重視公共外交,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會講故事,早已是新聞記者最基本的職業(yè)要求,在本文中,筆者就通過自己的工作采訪及學習所獲,淺談一下新聞報道中,如何講好故事。
新西蘭著名學者艾倫貝爾是這樣定義“記者”的:新聞記者是這個時代的職業(yè)講故事者,新聞記者的工作就是要找故事和講故事。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對記者的定義更是言簡意賅:尋找故事與講故事的人。新聞記者要講好故事,首先要善于發(fā)現故事,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采訪中,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從細節(jié)中發(fā)現可以放大的故事,通過細節(jié),讓新聞有溫度、有分量。而如何發(fā)現故事,就需要一定的技巧,這也是對新聞從業(yè)者職業(yè)素養(yǎng)的考驗。
我們常說,新聞和故事是“好兄弟”,要挖掘好的故事,離不開“走心”的采訪,而這就要求新聞記者是一個“有心”的聊天者,善于從聊天中發(fā)掘的細節(jié),講述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筆者曾經參加到一次全國性的新聞采訪活動,對某央企一位基層一線工人做兩集的人物報道。采訪對象所在的行業(yè)是鐵路電氣化方面,非?;逎y懂,如何在專業(yè)性極強的背景下,挖掘出吸引人眼球的故事,在前期對接中,筆者了解到,主人公看似粗線條,內心卻非常細膩,他會每天寫日記,思念親人的時候會吹笛子。于是,抓住了這些可以放大的故事細節(jié),筆者在故事講述時,用采訪對象的一篇篇日記串場,展示其在業(yè)務上的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又用夕陽西下吹笛子的細節(jié)收尾,展示了一線野外工作者的細膩情懷,讓原本“硬邦邦”的專業(yè)人物故事,變得有血有肉,讓人更加印象深刻。好故事讓好新聞更有溫度,也更有趣,而有技巧的聊天,善于發(fā)現細節(jié)的新聞眼光,是關鍵的基礎所在。
好故事的挖掘,有時候可以集中體現在一個人物的多元方面,有時候可以用超時間的跨度來呈現。512汶川地震的報道中,除了讓人心痛的災難,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不少人至今記憶猶新。2018年5月,汶川地震十周年,不少媒體都推出了專題新聞報道。筆者所在的新聞單位,也進行了特別策劃,在持續(xù)了半個月的新聞報道中,兩則人物報道,讓不少觀眾難忘。第一則故事,選取了10年前地震中出生的地震寶寶,和接生他的醫(yī)生,當時拍攝這條新聞的記者,受父母之托,給孩子取名震武,而當時的醫(yī)生,是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完成的接生。十年后,給孩子取名的記者,再次來到災區(qū),尋找到了當年接生的醫(yī)生,以及那個叫震武的孩子,當年的新生兒已經是10歲的少年,曾經受災的家庭如今在迎接著第二個孩子的到來,當年搖搖欲墜的醫(yī)院早已全新改建。記者、醫(yī)生、孩子,三個人物10年后再相遇,通過跨度十年的故事,展示災區(qū)的變化重生,比起數字的羅列、成果的堆砌,來自普通人的樸素故事,讓新聞好看又暖心。
第二個故事同樣跨越了十年的時間距離。十年前,一個即將參加高考的女生,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參加了高考。十年后,大學畢業(yè)的女生回到了當時受災的母校當起了語文老師,在修建一新的學校,年輕的老師給學生們講述了自己當年的高考作文題,同時又為孩子們出了一道作文題,回憶十年變化,這篇名為《辛老師的作文題》的報道,用十年間,不同孩子的作為題,巧講故事,這種帶有時間烙印的好故事,更打動人。
講故事的目的是為了使報道更具傳播力和引導力,使新聞的可信度和接受度更強。但講什么、怎樣講好,卻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一篇好的新聞報道,在遵循客觀事實、做到準確公證的前提下,更需要通過新聞創(chuàng)作者巧妙的設計布局,讓故事引人入勝、刻骨銘心,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用好矛盾、沖突、懸念,體現結構的力量。
新聞故事的最大特點是以小見大,我們要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事,不一定要求題材重大,但一定要有內涵,帶有寓意,要有可傳遞的理念、思想和行為。新聞中出現的矛盾越突出、情結越沖突,越吸引眼球,包括人與人的沖突、生產與環(huán)境的沖突,以及不同觀點、價值觀之間的沖突等?!跋矐n都要報”不回避矛盾,寫真實的人、真實的事,切忌把人物寫得高大全,通過性格展示、行為描寫和細節(jié)刻畫,讓讀者自己認識、體察和感受。不要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要結合社會和行業(yè)背景來寫,敘述要簡練、生動,不能無節(jié)制地描寫瑣碎細節(jié),以致淡化了中心,模糊了主題。新聞故事講好故事,必須用好矛盾、沖突和懸念,體現結構的力量,而矛盾沖突的選擇,往往因為不同的地域特色而愈發(fā)顯得意味深長。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城市元素。因此,在充分挖掘地方元素的基礎上做好新聞報道,最終成為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好故事。而地域特征和城市元素,正是新聞報道的“富礦”,一旦深挖進去,定能收獲更多不一樣的故事。央視家喻戶曉的紀錄片《舌尖》系列,之所以一經播出就引發(fā)好評,就是因為講好了一個個富有地域特色的好故事。筆者也負責創(chuàng)作過兩個系列的類似報道,新聞報道的內容是介紹陜西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表現的形式,全部用有矛盾的故事來展現,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以及技藝傳承的故事。在報道中,筆者就格外注意講有矛盾沖突的故事。在一篇關于打鐵技藝和手工竹編技藝的報道中,分別選取了夫妻故事、父子故事這兩個大的主題,通過講述夫妻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經營鐵鋪的故事,展示關中鐵匠的傳統(tǒng)手藝,同時用曾經暢銷的鐵具到逐漸無人問津,展示技藝瀕臨失傳的遺憾。在展示竹編技藝的報道中,筆者更是巧妙地將故事矛盾的沖突放大,在父子故事的講述中,父親是傳統(tǒng)的竹編藝人,兒子是新農村全域旅游的打工者,由于收入懸殊的問題,身為竹編技藝傳人的父親,無法說服兒子繼承家族手藝,這樣的矛盾沖突中,就很好地講述了許多傳統(tǒng)手工藝在現代面臨的困境,但在片尾,又專門剪輯了小孫子認真把玩爺爺竹編作品的鏡頭,給觀眾以想象的空間,同時又預示著老藝人技藝傳承的心愿尚有實現的可能。其實,類似的報道很多,在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往往會直接就技藝說技藝,而由人物故事、由矛盾沖突構建出的故事報道,就顯得有血有肉、立體而豐滿,更能讓觀眾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此外,筆者還認為,講好故事還要以小見大。所謂以小見大,就是要讓“一滴水看見太陽的光輝”,通過基層實踐的“點”,反映整體層面的“面”。而要找準這個“點”,就必須具有整體視野,在吃透中心工作或重大主題的背景、意義和核心訴求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圍繞中心推進新聞報道的創(chuàng)新舉措和生動實踐,使報道“上接天線,下接地氣”,使故事“有血有肉,深入靈魂”。
好故事是好新聞的靈魂,而好故事的挖掘,離不開采訪者富有技巧的聊天發(fā)現,離不開尊重客觀事實基礎上的矛盾、沖突和結構設計。這些元素的疊加,構成了好故事的基本元素,豐富了新聞的內涵,而好的新聞工作者,就是巧妙利用這些新聞元素,制作出受眾喜愛的新聞報道,這是成就好新聞的核心所在,更是對新聞從業(yè)者專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和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