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德富
中江縣高店鄉(xiāng)中心小學 四川德陽 618102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近些年來,“留守學生”的新名詞出現了,其教育問題也隨之而來,并漸趨明顯。這一現象是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人口流動的必然產物。如何認真剖析“留守學生”的共同特性,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采取積極而又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使他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擺在農村基層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所謂“留守學生”就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鄉(xiāng),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學生。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農村許多剩余勞動力爭相去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或城市打工、經商。留守在家的孩子則往往托其祖輩照管,這樣他們的家庭教育就出現了殘缺,父母的影響淡化了,他們的學習生活處于漫游狀態(tài)。在家缺少必要的引導、關愛和監(jiān)督,他們的學習、性格發(fā)展存在不少問題。“留守學生”的人數近幾年來在不斷增多,而且越是經濟條件差的農村、山區(qū),其比例就越高。
“留守學生”一般具有比同齡人更強的獨立生活能力,但因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缺陷,使他們無法和同齡人一樣享受天倫之樂、感受親情、接受父母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更多的只是一個人寂寞地生活、學習,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長都面臨著問題。他們往往具有以下性格特征:孤僻、自卑、沉默寡言,不善于表達自己,與同伴交往少;脾氣暴躁,驕橫霸道,容易沖動;易對同伴產生攻擊行為,學習成績不穩(wěn)定,浮動較大;以自我為中心,集體觀念淡薄,比較任性、懶惰,缺乏責任感;缺少天真活潑的性格,對父母有不滿情緒,和父母關系不融洽等。
“留守學生”存在的以上種種問題,究其根源,主要有:
這些孩子的父母長期外出打工,使孩子們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少必要的關愛、交流和引導。即使父母回家,難得有短暫的時間相聚,父母就往往加倍補償,過于溺愛,過分地順從放任,給孩子習慣、性格的養(yǎng)成起了反作用。
現在家長將孩子留給了祖輩,他們根本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勝任教育孫輩的重任,教育方法陳舊、落后,心有余而力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作用是難以估量的,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yǎng),盡可能運用先進的、科學的教育方法。不管在外打工有多辛苦、艱難,都要將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盡可能擠出時間回家看看孩子,多與孩子聯系,如寫信、打電話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親情。同時也要和祖輩及時聯系,了解孩子的最新信息,便于及時解決問題。其次,寄養(yǎng)孩子時要充分考慮寄養(yǎng)對方是否能勝任,是否合適。接受了孩子的一方也要自覺關心、教育好孩子,以不負親人之托。
學校是孩子接受教育健康成長的主陣地,應充分發(fā)揮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引導和管理的作用。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幾點:
1.學校要以少先隊及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活動、思想品德課為載體,開展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既有深刻教育意義又有趣味性的教育實踐活動,讓他們樂于參加。
2.學校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盡可能創(chuàng)設條件,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有專職或兼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困惑,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3.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業(yè)務素質??香@業(yè)務,努力學習、堅決貫徹新課標的精神。以人為本,將新教育理念與平時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積極做好班主任工作。教師群體中,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多,也最了解學生實際。班主任應在班級里營造一種“一方有難,八方來援”的好風氣,讓助人為樂成為一種班級時尚;定期開展現實針對性強、教育價值高的主題班會,讓“留守學生”與同齡且表現好、學習好的學生結對,增強學生間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精神,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感受到同學間濃濃的友情,充滿信心主動地學習,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
5.各任課教師要及時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教師要主動指導、督促他們學習,完成作業(yè),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培養(yǎng)其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6.管理寢室的教師應在生活上倍加關心。住宿制學校應配有專職的生活指導教師,專門負責管理住校生的生活,確保他們的住宿安全。
7.學校要合理安排留校生晚上在校的學習、娛樂活動??梢杂芍等战處熂右越M織、引導,使他們體驗到人文關懷、集體的溫暖。
8.學校要充分利用集會、安全知識講座、生活與勞動課等途徑,加強對他們生活方面的指導。
9.學校要設置學生的通訊錄,了解家長務工地址、通訊地址、電話號碼和當前監(jiān)護人聯系辦法等。
10.做好家訪工作,及時了解他們各方面的情況。
“留守學生”還需要社會的協調幫助,讓全社會的人都來共同關注“留守學生”的教育,幫助他們解決在學校、家庭教育中碰到的困難,與學校一起在村里(社區(qū))成立一支熱心公益、關心教育的校外輔導員隊伍,成立雙休日活動小組,加強指導和管理,組織他們開展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加他們的社會見識,鍛煉其社交能力。
“留守學生”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注,只要我們多留心,多給他們一份關愛,為他們營造立體式、全方位的愛的“綠草地”,他們會在集體的春風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