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忠格吉
西寧市水井巷小學 青海西寧 810000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關系到學校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及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敗。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是我們每位教師一向關注并執(zhí)著追求的目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覺得以下幾點做法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師生關系是教師勞動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構成學校教育教學的基礎。構建和諧教育,首先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我發(fā)現,傳統(tǒng)的“滿臉嚴肅、不茍言笑”的教師形象和“教師高高在上、學生言聽計從”的師生關系已經越來越不受學生的歡迎,越來越無法適應現代教育形勢的需求,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制約著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及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某門課程的喜好程度與任課教師有直接的關系,教師的綜合素質、人格魅力、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的凸顯出來。孩子們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這個老師的課青睞有加。所以,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辦法。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可以先不出現課本中的例題,而將學生熟悉、感興趣的事例信手拈來編成與例題類型相同的數學問題(題中數字以能口算為好),引出教學內容。例如:教學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可用學生經常出現的“忘記拿書”編題,再讓兩個學生上臺演一演,教學情境生動、有趣,學生學得興致盎然,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凸現了兩種問題的聯系和區(qū)別,學生印象深刻,掌握得牢固,等學生理解、掌握了此類應用題的特點及解題思路后,教師直接出示例題讓學生完成,教師可搜集典型錯誤,進行二次備課,輔差補漏,大多數學生都能輕松解答。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不斷轉化的過程。所以,引導學生逐漸掌握轉化的數學思想和策略,對學好數學至關重要。轉化的數學思想在各冊數學教材中都有滲透和涉及,如:各平面圖形間面積公式的推導、各立體圖形體積公式的推導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結合例題的教學讓學生領會、理解、掌握轉化的數學思想的實質,進而通過運用練習鞏固,形成數學能力,達到化未知為已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目的。我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做法是:先不出示例題,教師現編題,數字較小化,事例生活化,思維方法、解題策略公式化,歸納、類推普及化。事例生活化能激發(fā)學習興趣,數字較小化能降低解題難度,便于口算,從而留下較多時間探究解題策略,引導學生理解發(fā)現解題方法,歸納總結,形成公式,以此類推,推廣到所有同類題目。老師編或學生編,再解決,達到鞏固的目的,效果不錯。
1.在稍復雜的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先不出示需要多步計算的例題,可先把例題簡化成一步計算的問題,學生輕松解決后,教師再把題中直接告訴的條件變成間接告訴的,由此將一步計算的簡單應用題變成兩步或多步計算的復雜應用題(即例題)。
2.將復雜應用題看成簡單應用題的組合。例如:校園里有楊樹20棵,正好是槐樹的1/3,松樹的棵數是槐樹的1/4,松樹有多少棵?引導學生分析時可把它看成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簡單應用題的組合。學生做完后指出:任何復雜應用題都是由若干個簡單應用題組合、變化而來的,簡單的會做,復雜的也會做。這樣既能使學生理解應用題間的內在聯系又能化難為易,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有興趣,還可以降低學生對復雜應用題的畏懼心理,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一個長9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紙上能剪下多少個半徑為2厘米的圓?很多學生一看題就想到“給地面鋪瓷磚”的問題,馬上就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圓的面積,這時可讓學生動手剪一剪,學生很快就會發(fā)現:實際剪的時候會有浪費,不能看成鋪瓷磚的問題,而應用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除以圓的直徑,看一行能剪幾個,能剪幾行,在用一行的個數乘行數就是共能剪的圓的個數。
多媒體設備的運用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地再現算理、公式的形成過程,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同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分小組探究學習,以競賽的形式,比一比哪個小組速度快、效率高,限定時間,完后各小組匯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動口、動手、動腦;以優(yōu)帶差,兵教兵,可有效地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二次備課后,講學生不會的,突破難點。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練習、鞏固,形成能力,練習題應典型,具有代表性。
總之,課堂是我們的主陣地,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很多,但課堂教學因素占了相當的比例,我們只有客觀地面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才能循序漸進地提高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遇到的困難也不少,“教學無常,教法有章”,我們應樂觀地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