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杰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聾兒康復教育新觀念的提出,聾兒語言康復教育又賦予了嶄新的內涵。即:它是結合聾兒缺陷補償和品德素質、知識和心理素質的全面培訓與教育;是集聾兒各種素質的開發(fā)、培養(yǎng)和訓練于一體的整合教育。
[關鍵詞]聾兒;語言康復;新教育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聾兒康復教育新觀念的提出,聾兒語言康復教育又賦予了嶄新的內涵。即:它是結合聾兒缺陷補償和品德素質、知識和心理素質的全面培訓與教育;是集聾兒各種素質的開發(fā)、培養(yǎng)和訓練于一體的整合教育。我們要積極創(chuàng)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條件,使聾兒(受教育者)能夠主動而非被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而非機械地將認識成果內化為自身的較為全面的素養(yǎng),使身心的兩方面潛能都獲得提高,從而使聾兒語言康復教育呈現出一種生動活潑的態(tài)勢。
全面提高聾兒素質,使聾兒走出無聲世界,回歸主流社會,將聾兒由社會財富消耗者變?yōu)樯鐣敻粍?chuàng)造者的語言康復教育正面臨一個新的挑戰(zhàn)。在邁入新世紀的歷史時期,如何運用早期康復教育的新觀念和語言學中的相關理論,實施聾兒語言康復教育,通過相關語言科學知識的學習引發(fā)了我的思考與設想。
一、對目前聾兒語言康復教育問題的思考
我國的聾兒語言康復教育起步晚,歷史短,但是己經發(fā)揮了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現出了活躍的生命力。但在我們以往聾兒語言康復教育中,暴露出一些令人思考的問題。
1.偏重缺陷的補償而輕于潛能的開發(fā)
提及開發(fā)潛能,人們往往認為是普通學校正常兒童教育的事,對一個具有聽覺障礙的聾兒來說,沒有多大的可行性。因而在聾兒的語言康復教育教學中,就難免出現側重從補償缺陷考慮問題的現象。如:l、寄過高希望于助聽器增益效果;2、片面強調聾兒的發(fā)音;3、試圖通過補償,形成聾兒的有聲語言;4、因聾兒聽力損失重斷言其康復效果不佳,導致單純的“塞”和“灌”。這樣教育教學,勢必影響聾兒智力潛能的開發(fā),結果是費時多,收效少,對聾兒創(chuàng)造性語言思維的發(fā)展,極為不利。
2.注重單一方面的發(fā)展而忽視全面發(fā)展
在對聾兒實施語言康復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十分明確聾兒語言訓練目標,即:讓聾兒掌握語言工具。教學中,出現嚴重的單一強調“學語”傾向,以狹窄的課堂教育為主,以漢語拼音和詞語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以反復強化為基本的教學手段,把教學空間局限于小小的教室,聾兒接觸的自然語言少,語言實踐機會少,聾兒處于和教師的單向語言交流之中(因有的聾兒長托寄宿或有的家長作用發(fā)揮的不好),使聾兒語言的形成和身心、意志、行為的發(fā)展相脫離,聾兒的心理活動和行動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嚴重阻礙他們自信心、自強意志、社會參與意識的增強和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即使教師付出再多的辛勤勞動,所取得的康復效果也不理想,并且聾兒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也普遍較低。
3.過多的重視康復功能,而使教育功能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
實施聾兒語言康復教育,是補償聽覺障礙兒童缺陷,促其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教育是構成環(huán)境的一種因素,也是一種手段。它兼有康復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而教育者更多是采用了聾兒聽力補償和聽覺語言功能訓練的做法,以減輕或消除聽覺障礙給聾兒帶來的不利影響。以聾兒能否“會說”或“多說”作為衡量教育成績的主要標準,自覺不自覺地削弱了教育功能的作用,使教育功能的作用沒有得到更好的、更有效的發(fā)揮。
二、關于聾兒語言康復教育問題的幾方面設想
1.教育者本身要學習語言康復教育新觀念理論,更新思想,轉變觀念
(1)思想新。近年來,聾兒語言康復教育提高到了一個新的認識點,一系列新問題期待探究。實現聾兒語言康復教育上水平,必須不斷發(fā)現總結,探未求新,學習聾兒語言康復教育知識,認識和掌握聾兒語言康復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新特點,從繁重枯燥的教室里解放出來,從辛勤付出、收獲較少的苦惱中解放出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自己的科學教育素質。
(2)觀念新。這是對教育者最基本的要求。對一個人來說,觀念的更新要比知識的更新困難,但如果教育觀念不更新,在聾兒語言康復教育中,就容易老病重犯,老調重彈。
(3)知識新。在聾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安排、策劃者,聾兒是活動的參與者。教育者不僅需要豐富的語訓經驗,而且還要具有語言教育所需的各種新的科學知識,以便為聾兒的語言康復教育活動起到應有的所用,因此教師沒有創(chuàng)造精神和應變能力,沒有科學的新知識,是很難完成聾兒語言康復教育教學任務的。
(4)切入點和定位點新。聾兒語言康復“新觀念”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大力倡導聾兒的發(fā)展,教師對聾兒施教的切入點要充分考慮到聽力損失的不同,語言基礎的不同,知識積累和智力發(fā)展的不同,受訓年齡的不同,性格和心理因素等給聾兒在語言學習上帶來的各異情況。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定位點也有了新的變化,由原來的前方轉向幕后,即由原來的“教師教,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改變?yōu)橛山處煾鶕@兒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精心設計,按照教師的意圖和思路讓聾兒用自然的形式,自己進行角色表演,教師用自己的智慧和語訓經驗科學地、創(chuàng)造地安排教學活動,對聾兒在自然語言環(huán)境中的學習應用,做出正確引導。
2.聾兒語言康復教育要重視全面康復,全面提高聾兒素質
提倡與實施聾兒語言康復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完全否定課堂教育,但它與狹窄單調的課堂教育相比,具有全新的內容,有限的教室內語訓教學是為了追求片面的語訓量,而“新觀念”理論指導下的聾兒語言教育教學則是講求提高聾兒康復質量,促進聾兒全面發(fā)展。為了使聾兒語言康復教育為全面提高聾兒素質服務,必須對現有的完全為了單純學語服務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
3.建立聾兒素質的監(jiān)控體系
為了實現“新觀念理論”指導下的聾兒語言康復教育,使各項教育措施得到落實,要建立聾兒素質監(jiān)控體系,要定期進行調查,檢測,引導,糾正,建立科學的評估制度,指導聾兒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寧生,《聽覺障礙兒童的心理與教育>>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北京第一版.
[2]余敦清,《聽力障礙與早期康復>>華夏出版社1994年1月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