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書
姚安縣前場鎮(zhèn)新民村委會的大黑么,村名神奇古怪。這是一個古老的彝族村寨,隱于深山,被原始森林包圍。這里,山高箐深水冷,以種蕎麥苞谷洋芋為主?,F(xiàn)在雖有水稻種植,但仍有刀耕火種的遺跡。當地民諺云:苦蕎粑粑蘸蜂蜜,祖祖輩輩吃小米,若要吃大米,前去30里(姚安)后走30里(牟定)。
一
小時候,聽爺爺們講“哦羅波若”。這是一個英雄祖先的故事。老人們喃喃講故事的聲音至今猶在耳旁,記得清清楚楚,因為這個故事在我們這兒流傳很廣,下面請聽我把神秘而古老的故事娓娓道來……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哦羅波若”,傳說此人巨大無比,光是腳桿子幾人手拉手才能圍一圈,一只腳踩這邊山頭,另一只腳踩那邊山頭,站在腳趾旁抬頭望頭望不見?!芭读_波若”行軍在彩云之南茫茫無垠的崇山峻嶺之中。有一天,他來到了有個叫“三鍋腔”(彝語)的地方,就是今天前場鎮(zhèn)境內大黑么村西邊。他走得滿頭大汗,肚子“咕嚕咕?!敝苯校胄聛碇箫埑?。“哦羅波若”在“三鍋腔”下生了火,在鍋里裝了半鍋水之后,去“內咪”(彝語,意為昆明)買要煮吃的菜和調料,又返回到“三鍋腔”,看了看大鍋里的水還沒有燒漲,“哦羅波若”很生氣,發(fā)火了,一腳把大鍋踢翻,大鍋里的水從武侯祠一直流到芭蕉箐村子。至今,芭蕉箐還有一股清泉“沽沽”淌個不停,傳說就是那鍋里的水。他左手拿起火柴頭朝東方向甩去,火柴頭落在了茫茫大山之中,火柴頭所落的山頭著火了,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火燒頭”(牟定縣共和鎮(zhèn)中屯村委會一個自然村村名,位于楚雄州牟定縣境內中屯水庫堤壩外半山腰);右手提起大鍋,向前甩去,由于有風,鍋沒甩遠,落在了山上,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羅鍋塘”?!芭读_波若”還不解氣,把“內咪”買回來的韭菜隨手一甩,甩到了南面的茫茫山上,韭菜所落之地名為“韭菜地”,就是今天楚雄州姚安縣前場鎮(zhèn)新民村委會(當地彝語為韭菜地)。由于軍務在身,“哦羅波若”雖然沒吃成飯,餓著肚子,也只好打理好行裝,繼續(xù)行軍,由于怒氣未消,抬起左腳,朝前一踩,只聽響聲震天,地動山搖,塵土騰空而起,大腳重重地落在了“依喝腔賭”,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腳印,這個腳印至今清晰可見,每年雨季蓄滿了水,猶如一座小型水庫,雨量充沛時還有溢出,附近的老百姓至今還享受著它帶來的雨露。太陽慢慢落山了,夜幕隨之而至,黑暗漸漸籠罩了大地,天地一片漆黑,“太黑了!”“哦羅波若”嘆息道,實在難以繼續(xù)趕路,就在大山密林深處宿營,此地故名“大黑么”,就是今天楚雄州姚安縣前場鎮(zhèn)大黑么自然村。
2009年9月,中共姚安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恢復重建 “諸葛武侯祠”。筆者有幸抽調到姚安縣諸葛武侯祠恢復重建項目指揮部工作,在工作期間,通過翻閱有關諸葛亮的歷史書籍,了解到諸葛亮南征時到過楚雄州姚安縣,在東山坡南麓武侯祠屯過兵,經實地考察武侯祠遺址和諸葛遺壘,通過核對地址、地名,可以肯定的考證,過去我們村爺爺跟我講述的“哦羅波若”的故事中提到的“三鍋腔”,是在武侯祠遺址背后約1000米半山腰的位置,就是諸葛遺壘。筆者多次到諸葛遺壘現(xiàn)場勘察,這個地方有三個大土堆,現(xiàn)保存基本完整。只有其中一個土堆有個大洞,是當地人傳說有寶藏私挖所致,結果挖出一些瓦片,這些瓦片殘渣至今被保存。諸葛亮南征時在姚安屯兵位置就是今天武侯祠遺址,這與史料記載相符。老人們所說的神秘而巨大的“哦羅波若”,就是諸葛亮。至于“哦羅波若”巨大無比之說,那是南夷祖先們沒有親眼見過南征統(tǒng)帥諸葛亮,對諸葛亮既畏懼又崇拜,所以才想象得如此巨大!
據史料記載:公元225年春季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蠻族(少數民族)發(fā)動了平定叛亂的戰(zhàn)爭。率眾部將出川由永仁入滇,途經姚安武侯祠屯兵,其間經過大黑么具有可能性,但無史料記載。
神話歸神話,傳說屬傳說,但武侯祠遺址,諸葛遺壘至今保存完整,“火燒頭”、“羅鍋塘”、“韭菜地”、“大黑么”村名延用至今是事實。
二
古時,大黑么無人居住。諸葛亮南征時夜宿大黑么,起先前場鎮(zhèn)高峰寺腳下,上響板村彝族周姓瞄準大黑么是一塊風水寶地,故遷徙大黑么定居。那時,人煙稀少,獸多人少。但,這個地方確實是個好地方,綠水青山,環(huán)境宜人,適合休養(yǎng)生息。更主要身處崇山峻嶺,與世隔絕,如同世外桃源,不易被人發(fā)覺,在多災多難的歷史變革中,是躲避戰(zhàn)亂的好去處!也許是這些原故吧,在歷史長河中,陸陸續(xù)續(xù)鄰縣牟定鳳屯鎮(zhèn)臘灣村的李姓、共和鎮(zhèn)軍屯村委會宋官屯村的宋姓,本縣左門的魯姓和大黑么附近龍樹箐坐家戶羅姓彝族紛紛遷往大黑么落戶。這個地方證明人丁興旺,時至今日,大黑么彝族村現(xiàn)有周、李、魯、羅、宋姓居住,有80戶360人口,百分之百是彝族。
大黑么村民風樸實,村民能吃苦耐勞,勤勞向上,敢想敢為,有夢逐夢。在悠悠歷史長河中,星星點點,熠熠生輝。各姓子弟涌現(xiàn)了一些可圈可點的人。民國時期,周姓有保長二名,周國林、周國英曾參加抗日戰(zhàn)爭??箲?zhàn)勝利后,周國林下落不明,周國英投誠共產黨退伍回家,享受領取定期定量補助。新中國成立后五姓均有軍人8名,其中一名曾是參戰(zhàn)提拔軍隊副連職干部。3名李姓曾任小鄉(xiāng)、大隊、村公所、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具有大中專畢業(yè)生25人,其中有公務員,有大學、中學、小學教師,有醫(yī)務工作者,他們中有4名是中級職稱,有兩名是完全小學校長,一名男歌手曾參加央視青歌賽,一名女歌手參加省比賽獲獎。特別近年來一名宋姓小伙考取楚雄第一中學,現(xiàn)正在大學深造。各姓子弟在外正在攻讀本科院校的還有數名,不再一一贅述。大黑么還有四名端工(也叫香通,也叫畢摩),四名都通曉巫術、占術、會施法器。就是說過去人患重病,就得施法器。香通們會踩犁頭,把犁頭燒紅后施法,病人踩犁頭不會燙,踩后病除。畢摩還會給死人教路。
三
大黑么沒什么古建筑遺址,有的是土掌房,垛木房、瓦房。但是,大黑么至今還保存著很多非遺文化。這些古老習俗在現(xiàn)代文明沖擊下,在歷史長河中有淹沒的危險,越覺得珍貴。
大黑么村有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彝族傳統(tǒng)文化,如服飾、起居、婚俗、時令、節(jié)日、生產、生活、祭祀、巫術、占術等民風民俗。
爬油桿。爬油桿是大黑么彝族的專利,它是一種婚俗演變?yōu)橐妥鍌鹘y(tǒng)體育項目,曾參加過省、州比賽,并入選國際學術交流。1996年,中共楚雄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發(fā)洪,州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文藝,楚雄州電視臺臺長王勃率一班人,帶上攝像器材,用騾馬馱運赴大黑么拍攝了三天三夜“爬油桿”婚俗,制作出專題片《大黑么的好日子》,該片轟動了海內外,中央電視臺曾對外播出,《走遍中國》、《走遍云南》欄目多次播出(現(xiàn)有視頻保存)。筆者“爬油桿”作品曾多家報刊發(fā)表。
送喜神。送喜神是爬油桿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爬油桿之舉,顧名思義就是送了喜神才能組織爬油桿之事,否則會發(fā)生意外事故?!端拖采瘛肤斘拿骼蠋熢凇段幕Π舱搲飞习l(fā)表過。
送土皇神(也叫轟土皇鬼)。每年凡到霜降節(jié)令(農村叫土皇節(jié))這一天,大黑么全村拼米拼肉送土皇神之舉。白天,全村在土皇神靈位前香通(畢摩)祭祀一天,全村男女老少殺豬宰羊辦伙食。下午,酒足飯飽之后,推選一名大力士,身穿棕蓑衣,頭頂三角子,敲羊皮鼓,畢摩甩西梳,全村組織一班人東家進,西家出,跳土皇神,主人家用煙酒相待,還用鬼火盆帶香紙,隨之相送到自家大門外。晚上天亮寅時,送土皇神團隊送土皇到大黑么村外(北邊)土皇神住所。此舉完成了整個送土皇神的過程。2014年土皇節(jié)這天,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院從昆明請攝影師,用大小八部攝像機記錄整個大黑么送土皇神的過程。
祭羊神。祭羊神是羊群主人到羊群里祭了羊神之后,接羊群回家過年。這是大黑么村獨具特色的項目。大年三十這天,大黑么村的頭等大事就是先把羊群接回家。早上到羊群里祭過羊神,吃過飯后,放羊倌背上羊籠子,把羊群接回家,在事先圍好的羊圈里喂養(yǎng),羊圈旁豎一棵青松,把羊神籠子掛在這棵青松樹上,過年飯先祭羊神籠子后,才能吃年飯。
出羊群。大黑么彝族過年出羊群神秘而古老,是彝族過年很好玩的活動,在年初四或年初五或年初六,其中擇一天吉日。這天早上天蒙蒙亮,羊群主人家(一般情況下一群羊有10戶左右)準備好鞭炮,點燃三炷香在羊群門口等候,待羊群主人到齊后,悄悄把羊圈門打開,把羊圈里面的領頭羊拉出來,羊群尾隨領頭羊來到大黑么村下的祠堂旁邊,把領頭羊放開, 羊群主人事先準備好的鞭炮同時點燃,在羊群后面響炸,使羊群受驚嚇一口氣跑過河視為來年會大吉大利。
教路。教路是誰家死了人必須教路,這項風俗至今沒有失傳。教路是彝族畢摩用法器給死人教路安息。死者嫁出之女用活羊或活雞回到墳山祭祖。畢摩念念有詞給予教路。死者之子在畢摩的引領下,畢摩用順貫(一般用羊蹄劃開分左右)放下,看陰陽選擇一棵小松樹連根拔起。死者長子背這棵小松樹倒退祖墳前,向祖墳倒三轉,順三轉后,取下小松樹根一節(jié),砍制成松根遺像,用銀幣砍出幾點,釘在松根遺像的眼、耳、鼻、嘴等各部器官部位,然后穿上衣服供在靈位上。教路完畢送回家中靈堂上供起,畢摩再次給予教路視為死者安息。
送羊鬼轟羊群。送羊鬼轟羊群是出羊群之后在山上放草,中午12點,把羊群領回到送羊鬼處休息,羊群主人拼米、肉、雞、酒、煙、香紙,派人去砍送羊鬼藤子,香檀樹枝,小松樹,彩紙剪成小彩旗,請一名畢摩(香通),水桶裝滿水,全部搬到送羊鬼處,生火煮飯,設羊鬼靈位。擺放香案之后,畢摩念念有詞,殺雞獻羊鬼。祭羊神萬事俱備后,按彝族規(guī)矩,平整一塊吃飯的地方,抖上松毛,像長街宴一樣擺席吃飯。在酒足飯飽之余猜拳。宴席結束,洗好碗筷,炊具,把洗碗水倒在洗菜盆之后,轟羊鬼的精彩儀式即將開始。羊群主人有的手拿羊皮鼓,有的手持洗菜盆,有的撿口鑼鍋蓋,更有甚者把吃飯的碗和裝菜的碟子也派上用場,到羊群后面,做好準備,派四個人把畢摩早已準備好的小香檀樹條,小松樹,樹頭上拴好藤子,藤子上掛小彩旗,砍一片小松條,畫上羊鬼、羊神,全部拴于藤子上面,東西各站二人,手扶香檀樹條和小松樹條,藤子架空。放羊倌身背羊籠子把領頭羊從藤子架空下面拉過,羊群主人事先準備好的一盆洗碗水,松葉蘸洗碗水,撒在放羊倌身上、領頭羊身上。羊群主人在羊群后面,有的燃放鞭炮,有的敲羊皮鼓,有的敲鑼鍋蓋,有的敲洗菜盆,有的敲吃飯碗、碟子(盤子)。叮叮當當,把羊群從藤子下面一哄而過。轟過羊鬼的羊一年四季健康平安,羊群興旺發(fā)達。從古時羊群到生產隊又到包產到戶的羊群年年都要送羊鬼,轟羊群。大黑么送羊鬼、轟羊群習俗延續(xù)至今,仍綻放著光彩。
送鬼。送鬼是大黑么彝族的一種巫術。由于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達,這項內容幾乎失傳。過去的送鬼是人患上重病,主人家就得請一個香通來送鬼。香通一般用羊皮鼓和犁頭作法器。筆者親眼見過一次大黑么一名香通叫周廷興,他給周有娣(癱瘓病人)送鬼。事先找一個犁頭,燒在木炭火上,待犁頭燒得通紅,把犁頭放在病人旁邊,聽見周廷興嘴里念念有詞,也不知說些什么之后,香通自己腳踩在犁頭上,也沒有燙傷。然后把病人周有娣的腳也踩在犁頭上,病人也沒有叫一聲,當時筆者才有14歲,筆者至今沒有解開這個謎。這套巫術施法完畢后,在場的所有都參與送鬼。香通敲著羊皮鼓,參與送鬼的人一路燒紙,一直送到村外,送鬼才算完畢。
大黑么彝族傳統(tǒng)笛子舞(彝語“笛魯富”)。姚安縣西邊有個馬游蘆笙舞,東邊大黑么有個笛子舞。這項內容至今傳承了下來。笛子舞過去在農歷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三日,姑娘、小伙在山頭上吃松毛酒和討媳婦等喜事場上盛行。目前,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范圍除了大黑么村以外,都沒有人會跳笛子舞,只有大黑么部分老人和青壯年會跳笛子舞。它的舞步隨著笛子聲音而舞轉調子,調門是固定,但舞步是繁瑣而復雜,故有一定的傳承價值。
吃松毛酒。吃松毛酒是一項談情說愛的習俗。彝族人談情說愛是通過吃松毛酒場合牽線搭橋,它是必須在農歷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三日才能舉行。這個習俗,從串姑娘睡房引線,晚上飯后,小伙彈起弦子串姑娘睡房,從中喜笑顏開,真真假假,睡房里的姑娘有意者向小伙約會。某天,你們村的小伙到某山頭和我村的姑娘吃松毛酒,屆時雙方按約定時間地點,姑娘小伙備酒席在山頭上吃松毛酒。姑娘向小伙傳煙都是沖著小伙的疼處說梅葛。內容是:老表抽支煙。小伙害羞的答應姑娘“等會,才抽了”。姑娘說怕你家老婆格。傳煙儀式結束后,接著擺酒席吃松毛酒。吃松毛酒很好玩!姑娘小伙互敬酒,有時來了興致干脆作灌酒,這就是“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吃飯時互相壓飯壓肉,場面異?;钴S,從中尋找中意的。一旦雙方互相中意的就互贈禮物。酒足飯飽之余,小伙“鐺嘟鐺嘟”的彈起弦子,姑娘“阿里啦阿里啦”的叫起了調子,在山頭上跳起了左腳、笛子舞。有的談情說愛,有的盡情狂歡,有意思的偷偷到了樹林單獨約會,接近成熟,姑娘則約到睡房“姑娘房”,和衣而臥,說悄悄話私定終身。
祭龍。大黑么祭龍已經失傳,但筆者過去參與過祭龍的活動。祭龍的活動是過去在飲水井旁,全村男人都參與宰羊、煮飯、祭龍、吃飯,其目的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本土主廟里取娃名。大黑么彝族不管誰家生了娃娃都必須到土主廟里取名,這種風俗延續(xù)至今。取娃娃名在土主廟里殺雞宰羊祭祀,此活動少不了三代以內血親參與,現(xiàn)在甚至發(fā)展到全村參與。這種習俗不僅沒有失傳,而且越來越辦得火紅。
大黑么開戶長會遲到罰款。大黑么開戶長會遲到罰款是多年留下來的傳統(tǒng)。該村百姓很樸實,很自覺,一般通知開會不遲到,一旦開會遲到自覺交罰款。罰款所得當場買酒喝、買糖吃,不留尾巴。
對曲子。對曲子是婚嫁場合中進行,誰家辦喜事,在席畢、敬酒、傳煙儀式后,選擇中老年男女“戲唱”(彝語,意思是對歌),該項活動男女對曲子越唱越升級,曲子對到高潮時,男女雙方都會悄悄掉眼淚。這個習俗現(xiàn)在已基本失傳。
迷哎(彝語),漢語直譯為“梅葛”。這個習俗大體上與對曲子基本相似,只是調門不同,唱詞不同,內容大都是談情說愛的,與西邊馬游梅葛基本相同。
定親。定親是大黑么彝族盛行的婚嫁習俗,不管誰家姑娘與外村的小伙訂了親,必須到大黑么姑娘家吃喜歡酒和大酒兩次。第一次吃喜歡酒是姑娘定親,這家家族參與吃喜歡酒,再擇吉日,再到姑娘家吃大酒。這天,主人家要請全村家家戶戶參與吃大酒,其目的為姑娘爭禮儀錢,這是傳統(tǒng)活動,最后,其實禮儀錢還是雙方父母和媒人說了算數。
拃包頭布、豎銅錢、豎雞蛋許鬼?!笆w子、稗子、包谷子,隨隨便便過日子,飛機天上過,汽車見不著,大病請香通,小病用火烘”是 70年代大黑么真實寫照。彝族拃包頭布許鬼,豎銅錢、豎雞蛋許鬼,都是用于小病,也就是一般的感冒之類的小病。拃包頭布的方法是用手在包頭布拉一截用手拃三拃,然后在三拃包頭布上從香火上行禮,說哪鬼害的病在這三拃包頭布上反映出來,通過反復拃,有時會長出來,有時會短回去,兩種情況的視為害病之鬼許到了,然后找一片爛瓦片、筒瓦、板瓦都可以,里面裝上火灰和木炭火,燒一點飯,再燒點干木掌菌,香香的,點上香紙,送出大門外許到鬼的地方,這樣病人確實會好過一點。豎銅錢、豎雞蛋許鬼方法是把菜刀擺在飯碗上,用銅幣或雞蛋在香紙上祭祀以后,反復輕輕的豎立,嘴說許哪個鬼豎了自然站穩(wěn),視為那個鬼給害的病,送鬼的方法和上邊一樣。
叫魂(也說叫伴)。大黑么彝族叫魂是全村男女老少,一年一次,人人都要叫魂。有的甚至一年叫兩次魂。一般叫魂在春節(jié)后擇日叫,但人人叫魂是每年清明節(jié)這天。村里會叫魂的人不多,清明這天,會叫魂的張家進李家出,有時排隊掛號,從早到晚都有人叫魂。叫魂的師傅從時間來說是從唐朝叫起,從地點上劃分是從昆明、大理等四面八方叫回來。叫魂的方法是主人家用一羽篩子里裝一碗飯,上面蓋三片肥肉和一個熟雞蛋,取下被叫魂人的帽子或包頭布,備上香紙,酒茶,里面再裝一碗木炭火,端到大門外,摘一朵桃花插到帽子上或包頭布上,點燃香火,肥肉燒在火炭上燒糊,叫魂師傅嘮嘮叨叨叫起來,香紙燒過后,端上篩子一路走,一路叫,一直叫到被叫魂者面前,用香火火灰吹在被叫魂人頭上,問他“你的魂回來沒?”被叫魂人要答應“回來了”,同時把篩子里的那碗飯,燒糊的肥肉和雞蛋吃完,視為魂已經叫回來了,這樣一年都會健康平安。
剪羊耳朵。剪羊耳朵是大黑么村從古到今都沒有失傳。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這天是大黑么彝族過小年的日子,早上羊群主人到群里祭羊神和剪羊耳朵,剪羊耳朵的目的是一種記號,有的剪左耳,有的剪右耳,有的平剪,有的缺口剪,各家的剪法不同,祭羊神剪羊耳朵完成后,在回家的路上,一路回來採馬纓花回家祭田、祭地、祭祖宗過小年。
跳鬼。跳鬼是大黑么村不管誰家起房蓋屋,在喬遷新居后都要跳鬼。跳鬼主人家請一名香通,在自家家堂前殺雞、宰羊獻鬼,這天全村家家戶戶相助、打幫忙,香通在家堂前祭鬼一天,晚上開宴過后,萬事齊備,在香通敲著羊皮鼓帶著所有相幫的人在自家堂屋內開始跳鬼,一直跳到天亮,直至把鬼送出門外視為來年全家大吉大利。
羊皮鼓舞。羊皮鼓舞,顧名思義,就是敲打用羊皮做的鼓面,而跳的古老的舞。大黑么羊皮鼓和普通的鼓不一樣,鼓面直徑很大,但,兩面鼓之間厚度比較薄,有一鼓柄,就像小孩玩的撥浪鼓,跳舞時手握鼓柄,兩面都可以敲打,根據舞曲的節(jié)奏和跳舞的動作,有時敲打正面,有時敲打反面,翻轉自如。羊皮鼓舞一般是祭祀時跳。如:新房建蓋完成后,就得跳羊皮鼓舞驅趕孤魂野鬼,迎接新主人入住。還如,送土皇神,送鬼等祭祀都要跳羊皮鼓舞。大黑么羊皮鼓舞曾參加姚安縣農村文藝匯演比賽獲獎。
小孩不乖或多病給予搭木橋祭祀。這項祭祀風俗是過去大黑么村不管誰家小孩不乖或病多,就得到河邊有人過河的地方祭祀。祭祀的方法是附近砍三棵二米長櫟木樹,兩面砍平,然后端工殺雞祭祀以后搭在過河的地方,使過路人從這三塊櫟木橋上走過,這樣該戶小孩會乖起來,病情也會好轉。
以上所列的大黑么彝族非遺文化,是姚安東山彝族地區(qū)彝族非遺文化的縮影,在楚雄彝族聚居區(qū)也具有普遍性,在茫茫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有的漸行漸遠,幾近失傳,有的仍熠熠生輝,都有他存在的價值,我們要加以保護!
“蕎子、稗子、包谷子,隨隨便便過日子,飛機天上過,汽車見不著,大病請香通,小病用火烘。”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今的大黑么村與時俱進,融入了祖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滾滾洪流之中。一幢幢小洋樓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水泥路滑溜溜的修到家門前;電動車、摩托車、小轎車“嘟嘟嘟”山間跑;電視機、電腦、在尋常百姓家“哇啦哇啦”叫。下午涼快時老人們彈起弦子跳起左腳舞;小伙姑娘們在“滴滴滴”的玩QQ和微信呢!
如今,大黑么人實現(xiàn)了“票子、房子、車子,紅紅火火過日子,天上坐飛機,地下坐汽車,大病入醫(yī)院,小病跑診所”,也是大黑么現(xiàn)在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