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平
北京大學一名教授近日辭去學院的副院長職位,并寫了一篇情緒激動的文章,號召人們“挺直脊梁,拒做犬儒”,事情經互聯(lián)網發(fā)酵和外媒報道,受到一些議論。
我們認為,辭職是這名教授的自由,他不認同自己環(huán)境中的主流價值,因此而離開,這挺正常的。放眼我們的社會,因為各種不愉快而選擇辭職的,何止成千上萬。
至于該教授寫那篇文章,“立言明志”,這種行為在過去幾年中同樣也發(fā)生過很多?;ヂ?lián)網上有過多少反主流的或者不合時宜的偏激言論,那位教授留下的算不上是最激烈的一篇。
至于他為了自己的“精神自由”而辭去副院長的工作,甚至離開北大,這也不是多了不起的“犧牲”。該教授曾在美國生活20多年,來北大之前在美國大學任職,他大概不難再到美國重找工作。
一位教授不開心了,辭職了,并且把自己的辭職看得“很特別”,寫了一封蠻煽情的信,這大概就是事情的經過。相信官方不會因此而為難他,他離開了,過一段時間就會被遺忘,事情挺簡單的。
中國這個超大社會正在經歷艱難的改革,有些事情一部分人一時理解不了,有一些情緒,當屬正常。然而保持國家和社會的運轉需要人們都有一定的大局觀,在互聯(lián)網和朋友圈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做一些言行上的克制比在各種場合炫耀自己“有思想”,發(fā)表一些不利社會團結的話,常常更需要與人性的弱點做斗爭。
我們不知道那位教授辭職是否還有外界不了解的更具體原因。我們知道的是,這些年回國的數千名海外專才目前都在各大學和科研機構勤奮工作,為國家做著或許將被未來證明是大師級的貢獻。他們中公開發(fā)出反主流文章的大概只有這一個人,但其他絕大多數人決非“犬儒”。這個世界上的偉大常常不屬于撐桿跳那樣的張揚,而是像大地一樣樸實、厚重。
神化舊時代的中國大學是一種病。新中國的大學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了不起的建設者,輸送了把中國推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主力大軍。對中國的大學究竟該是什么樣的,存在不同認識,但有一點大概是少不了的:它們應當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休戚與共,而不是糾結、沉迷在對外界認同的追求中。
大學是思想活躍的地方,出什么情況都不值得大驚小怪。其實這位教授辭職風波到互聯(lián)網上發(fā)酵一下,也不過是個氣泡而已。它不代表大學里的普遍思想狀態(tài),人們也無需太重視它。
我們想說,有少數自由派知識分子存在某種精神自戀,他們不僅深信自己“很有思想”,而且把自己看得在道德上“十分高尚”,經常自己把自己感動得鼻子一酸、恍恍惚惚的。他們認為自己在為“民主”“自由”而奮斗,自己的言行具有將被歷史追認的價值,而不愿意承認自己那樣做的功利心,不敢自問是否在嘩眾取寵。
過去百年和未來很長時間,最大的史詩級事件就是中國崛起。它是中國意義上的,也是全人類意義上的。做中國崛起事業(yè)的出走者、叛逆者,作為中國人都不會是光榮的。今天小圈子里對那些反主流言行的欣賞和嘉獎都只能是泡沫?!?/p>
(作者是環(huán)球時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