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聞在我國還屬于新生事物,但是該形式報道已經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民生新聞發(fā)展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在新聞媒體日益競爭的今天,民生新聞需盡快融合到新媒體的大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本文將對民生新聞的社會語境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怎么改善等方面加以探究。
民生新聞是有民生內容、平民視角、民眾話語人文情懷等要素組成,是一種新的民本取向,站在平民的視角和立場進行包裝處理和發(fā)行,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民生新聞是用人文敘事的方法并立場于平民,發(fā)表關于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命、生計、生存等內容。概括為三點,民生內容、人文敘事、平民視角。
近年來,許多紙媒盲目競爭,導致紙媒民生新聞遭受了資源、內容、競爭等眾多“瓶頸,”當新媒體出現后,民生新聞的競爭力急劇下降,民生新聞遇到了史無前例的題材、收視、內容、發(fā)展困境,市場占有率不斷下滑。
隨著社會經濟、互聯網及移動科技的發(fā)展,紙媒民生新聞也應積極的利用新媒體與觀眾互動。目前有些民生新聞已經在新聞報道中應用了QQ和微博,近些年微信已經成為了人們手機中必備的應用,民生新聞應把握機遇,讓紙媒與微信更好的結合。只有不斷地改善自身,積極利用新媒體擴大受眾,才能提高民生新聞的產生的影響力。針對民生新聞所需要改善的地方,本文提出如下幾點改善方法。
民生新聞要把信息公布于眾,對道德理念、人文文化進行傳承,從而滿足人們的審美享受和休閑消費。一篇報道不僅能給人們帶來實時新聞資訊,接觸疑惑,解釋情況,還能幫助人們打發(fā)無聊的時間。新聞工作者應該多了解人民的內心所想和精神世界,并多做一些社會調查,深入群眾生活。所報道的新聞盡量做到能滿足受眾的娛樂和信息需求,同時也要能提高受眾的知識。總而言之,要能積極影響整體社會的素質。
新聞的基本職能是告知受眾檢測的社會環(huán)境,正能量的人和事,及時發(fā)出預警信號,正確引導受眾。民生新聞給群眾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平臺,通過平臺交流,群眾可以把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和對某些政策的意見表達出來,新聞工作者可以把群眾反映的情況進行匯總,上傳并反饋給群眾,能有效緩解局勢和矛盾,消除偏見和誤解,在和諧社會的今天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小民生指普通的民生新聞內容,即真實的平民生活,多以普通群眾的平凡生活為主,其中戲劇性和趣味性的新聞更加吸引群眾;而大民生則是廣義的民生,涉及到民生與國計。立意更加高深,主要是以普通群眾的角度反映國家的各種決策策略。大民生對于提升人民群眾的愛國意識與政治覺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了實現從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轉換,應當以群眾的角度進行適當地過渡,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被我國的民生國計所吸引,在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更加有利于國家發(fā)展的同時,也能夠對此產生濃烈的興趣,因為群眾角度是群眾對報道產生興趣的關鍵因素之一。比如新聞媒體在報道兩會時,應以群眾的角度,報道群眾所關心的大事。只有站在群眾視角報道跟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才能超越“小民生”實現“大民生”。
民生新聞所具備的特性之一便是平民視角,縱然以專家的角度進行報道更加具有專業(yè)性,但是卻嚴重違背了平民的主體地位,因此,為了讓平民處于主動地位,對報道有更親切的感覺,出現更高的認可度,應當以平民為視角對報道進行策劃,讓報道更具有廣泛性,適應于大眾,并且被大眾高度認可,以通俗但禮貌的語言組織報道內容,以大眾最感興趣的話題作為主題,以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作為案例,為了保障報道的權威性,應當以適當篇幅的專家性話語導入其中,讓整篇報道能夠既通俗易懂,讓人民群眾所接受,又具有專業(yè)性,對廣大人民具有指導意義。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與新媒體的飛速發(fā)展,紙媒將會面臨更多的機會和挑戰(zhàn)。在當今社會主義深入人心、平民社會快速成本、新興媒體日益競爭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關注民生,服務民生,發(fā)展民生,重視民生,正逐步成為勢不可擋的歷史潮流?,F如今對民生新聞的限制雖然減少,發(fā)展空間也在不斷擴大,到所面臨的壓力也非常大。民生新聞如何發(fā)展始終是中國新聞媒體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1]梁燕.言語行為理論視野下當前我國報紙新聞語用失誤分析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2]張夢霞.新聞生產與神話的誕生:《中國青年報》對幸福話語的建構[D].湘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