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是最早的新聞傳播手段,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報紙新聞逐漸被新媒體技術所取代,但報紙新聞需要讀者視覺進行閱讀,閱讀過程中需要進行思考,可信度高,保存性強等優(yōu)點,仍然是大眾獲取時政新聞的重要載體。時政新聞有著其不容忽略的作用和特色,已成為人們了解國家大事、了解當前的時政方針的一種有效途徑。因此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成熟,尤其是在時政新聞領域的應用,大眾對于時政新聞的習慣和偏好也在不斷變化,尤其是越來越希望在時政新聞中了解關懷民生方面的內(nèi)容和需求,而當前報紙對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采編中規(guī)中矩,沒用的解說文字過多,突出民生效應的新聞少,文章寫作的寫法缺乏創(chuàng)新,這些都是影響時政新聞缺少民生關懷的重要因素。
對于新聞學者來說,在新聞界對于時政新聞有著這樣的定義:時政新聞指的是關于國家近期之內(nèi)的大政方針、黨和國家的各項活動、近期的國內(nèi)外關系等等政治工作的報道。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時政新聞最大的特點是時效性高,關于國家大事和政策方針,在報道的過程中,利用消息等形式報道近期內(nèi)發(fā)生的政治性新聞。通過對我國時政新聞的各種觀察發(fā)現(xiàn),我國時政新聞主要報道包括現(xiàn)階段黨政主要領導的政治活動和政治交往,國家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政策、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的更新和解釋,以及其他一些突發(fā)性的政治新聞。
新聞的民生性概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新聞誕生之日,因為新聞最終的目的是使人們了解當前所發(fā)生的各種時事新聞,宣傳人們所關心的重點內(nèi)容,但是時政新聞因其自身的政治宣傳屬性,以前過多的將宣傳焦點放到了宏觀的政治活動上,忽視了微觀領域的民生生活。隨著新聞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未來時政新聞要過多的關心民生問題,將民生問題與國家大政方針結合起來報道,吸引更多的人們關注民生,又能夠充分地發(fā)揮時政新聞應有的作用,我們甚至可以將這種具有強烈民生性質的時政新聞重新定義為“民生新聞”。
時政新聞是承載著黨和國家政府的意識,是大眾了解國家大事和政策方針的主要途徑,但當前我國時政新聞明顯缺乏對民生問題的關懷,時政新聞工作者沒有認真正確理解民生,認為只要報道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就是在報道民生問題,這種片面性的理解是錯誤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大眾的喜好,但是卻沒有真正起到傳播民生新聞的目的。其次是時政新聞對于民生關懷的報道大多是一些瑣碎的事情,內(nèi)容過于簡單,沒有真正將可以展開激烈討論或影響人們生活的新聞報道出來,甚是曲解新聞的真實情況,造成嚴重的社會不良影響,影響民眾的理性判斷能力。另外一些新聞工作者,對于民生新聞的理解偏差,認為只要是全面的和真實的信息都可以報道出來,卻忽視了生活中的場景,侵犯他人的合法隱私,引起大眾的不悅,影響大眾的價值觀。
時政新聞要想體現(xiàn)民生關懷,首先要強化時政新聞中民生新聞的重要性,轉變思想,將民生新聞作為時政新聞的基礎,在對黨的基本方針和基本路線進行報道的時候,可以讓各級黨和政府的人員進行報道,以體現(xiàn)對于民生新聞的重視。其次時政新聞的相關領導要加強對民生問題的重視程度,結合當前發(fā)生的實際情況,真實報道,對于其中一些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要及時制止,制定出合理的民生新聞報道規(guī)劃,對于民生新聞報道的具體內(nèi)容要進行明確,提高民生新聞的報道質量。對于民生新聞也要加強創(chuàng)新性,尤其是在內(nèi)容和報道方式的選擇上,盡可能的展示出民生新聞的特點,強化民生新聞的報道方式,以給民眾提供良好的服務。在民生新聞的采編、制作和報道的過程中,必須要展現(xiàn)出民生新聞的獨特性,展現(xiàn)出民生新聞的紀實性和原生態(tài)特點,選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民生新聞表達方式,為大眾傳遞高質量的民生新聞。
時政新聞是一種政治性比較強,嚴謹性很高,并且時效性很強的一種新聞類型,在各種新聞模式類型中,時政新聞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研究的重點內(nèi)容,也是直接關乎人們生活的一種新聞類型。為此相關新聞工作者應該盡可能的多突出對民生新聞的重視程度,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fā),探尋老百姓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是未來的取勝之道,才是時政新聞真正地體現(xiàn)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必由之路。
[1]唐毅昆.電視時政新聞如何突出民生關懷探微[J].新聞研究導刊,2015(11):121,153.
[2]劉昆,錢斌.分析電視時政新聞中突出民生關懷的策略[J].大眾文藝,2014(20):186.
[3]譚桂玲,王學君.借鑒民生新聞創(chuàng)新電視時政新聞報道[J],新聞傳播,2010(4).
[4]王宇.淺議時政新聞報道創(chuàng)新的五個方面——以中國新聞獎獲獎廣播作品為例[J].中國編輯,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