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李康晉 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
性少數群體,即非異性戀者,也就是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sexual)、酷兒(Queer)、間性人(Inter-sex)、無性戀(Asexual)以及以上未提及的其他非規(guī)范性的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群體。鑒于該群體中主要存在的人群為同性戀者,本文會用“同性戀”代替性別少數群體進行闡述。
2000年,中國的CCMD-3(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第三版)將同性戀從精神障礙診斷標準中去除,也意味著中國對同性戀去病理化的認可正式與國際接軌。然而,公眾對同性戀固有的觀念并不能立即得到改變。
中國源遠流長的封建文化奉行“主流”,缺乏對多元化的認知和接納。對于性的話題向來諱莫如深。由于與奉行“陰陽辯證學說”以及“無后為大”的儒家孝道相抵觸,即便去病理化后,整個社會對待同性戀的態(tài)度依然是排斥和歧視。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大多數性別少數群體在成長中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非??部馈S捎谠凇靶睦硇詣e或性傾向”方面的自我認知與社會認同相抵觸,很多人出現反復的自我否定,無法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完成自我認同。
積極心理學主張通過塑造積極的人格特質而提高個體當下的主觀幸福感。它通過研究普通人的優(yōu)勢和美德,從積極角度增強自我認知,提高自尊。這一特點非常合適應用在自尊感較弱的LGBT人群當中。積極心理學為性別少數群體提供了一個新的認識自我的角度,利用它可以充分挖掘這一人群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內在力量,幫助他們完成自我認同,更加積極,更加投入的活動。
積極心理學對LGBT群體的影響主要存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對于LGBT群體,建立“自我認同”尤為重要。由于無法像異性戀者那樣在“性別認同或性傾向”方面順利完成自我認同,這一煎熬的過程阻礙了性別少數群體自己對自己的行為以及產生的結果進行客觀理智的判斷,從而難以獲得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和實際外部的統(tǒng)一。痛苦的自我認同過程導致該群體產生各種消極情緒和心理障礙,如焦慮,不安,強迫癥狀等。根據中國同志心理健康調研報告①,LGBT群體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全國樣本,無論青少年群體還是成人群體均如此。美國的調查數據②更加顯示,除了高抑郁水平外,LGBT群體從事高危性行為 (Condomless Sex), 酗 酒 (Acohol use),吸毒(Substance Abuse)的概率均顯著高于非LGBT群體,即異性戀者。
積極心理學中的自尊理論可以幫助LGBT群體理解自我價值與幸福感體驗的關系。讓LGBT群體了解到“對同性的渴望”乃是自己的需要,由生理性動機驅動,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自己對待自己性傾向的態(tài)度決定了自我體驗。由于認知的不諧調會產生心理壓力和焦慮,LGBT群體需要調節(jié)自己的歸因風格,從而改變自己對“性傾向”的態(tài)度,促成認知的協調。
對于大多數LGBT群體,即便完成自我認同,還會遇到另外一個挑戰(zhàn),尋求“社會認同”——即出柜。大部分人被卡在這一階段,無法繼續(xù)向下走。所以很多完成了“自我認同”的人,最終迫于社會壓力,選擇隱藏自己的身份,于是出現了“形式婚姻”,“騙婚”等行為。這些行為反過來更加會引發(fā)各種消極情緒和心理障礙,嚴重影響著性別少數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積極心理學中倡導的積極溝通,可以應用在LGBT群體的“出柜”過程中。即LGBT群體該如何進行良好的溝通,順利得完成出柜過程。
同時在LGBT的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就是同志間的親密關系以及同志夫婦如何教養(yǎng)孩子的問題。和男歡女愛一樣,同志的親密關系的建立和維持也是一種藝術,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fā)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fā)展自己的人格,尤其是性格優(yōu)勢和美德這樣的積極特質。另外,和普通家庭一樣,LGBT群體的家庭同樣需要為兒童提供的穩(wěn)定的、支持性、結構化的環(huán)境,幫助他們成長。愛與溫暖、行為調節(jié)與自主支持三個方面是每一個孩子成長都需要的積極環(huán)境,LGBT群體的家庭更加需要踐行積極心理學,實施積極養(yǎng)育。
和普通群體一樣,LGBT群體通過實踐親社會行為,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主觀幸福感。巧妙利用感恩與寬恕兩個積極的社會行為可以幫助LGBT群體有效降低自己的內在焦慮,提高當下的積極體驗。另外,LGBT群體也可以通過社區(qū)參與來推動同志運動,為自己及后代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的多元化環(huán)境。
對于普通人而言,自我意識一般需要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較穩(wěn)定、成熟的自我意識。雖然這種自我意識有可能因個體實踐的成敗和他人的評價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但到青年期以后,個體會對自己的基本認識和態(tài)度保持同一性。LGBT群體由于社會輿論壓力,很難在成年前完成自我認同,這樣就會產生內在焦慮,引發(fā)各種負面心理,甚至產生心理疾病。積極心理學理論可以有效得應用在LGBT群體中,幫助LGBT群體建立自我意識,將注意力由各種消極認知轉移到自身的品格優(yōu)勢和美德上,更加投入的生活,從而抵御因“社會污名化”帶來的低自尊感和焦慮。
注釋:
① 《中國同志心理健康調研報告》,北京同志中心,LGBT心理調查項目組
② John Pachankis,LGB-Affirmative Cognitive-Bahaviour Therapy for Young Adult Gay and Bisexual 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