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耀奇 新鄉(xiāng)廣播電視臺
民生新聞報道在如今社會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在宣傳方面,各大媒體也是將其作為重點內容。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大多數(shù)是能夠得到大家認可的,因為其具有高度的真實性。所以為了能夠保證民生新聞傳播的力度,必須要加強民生新聞報道各個方面的工作內容,從而使其能夠得到長遠發(fā)展[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如今在民生新聞報道中也是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的,首先從報道的角度來看,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沒有新意,有很多記者沒有真正站在從百姓的角度考慮問題,沒有真正的貼近百姓的實際生活,關心他們的思想變化,總是秉持一種自以為是的態(tài)度去俯瞰民生,以至于最后所呈現(xiàn)的內容帶有一定的空洞性,已經(jīng)不能滿足百姓對民生新聞的需求。其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的發(fā)展勢頭迅猛,造成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敏感性以及時效性相對落后,而且新聞報道如果一直采用這種傳統(tǒng)思維方式進行報道,那么將會逐漸的被社會所淘汰,也不能和新媒體勢力構成有效的競爭。最后,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太過于片面化,很難將主題題材進行深入的探討以及跟蹤,淺嘗輒止,浮光掠影,為了完成新聞報道任務而報道普遍存在,更加沒有將實質性問題與百姓的關系進行闡述。除此以外就是如今的民生新聞報道顯得有些低俗化以及娛樂化,有很多的電視專欄、報紙總是追求一時的新鮮感,甚至為了獲得一定的影響力,將報道的原則拋之腦后,對于個別民生事件大肆渲染,民生報道的宗旨以及社會媒體的責任也偏離了軌道,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2]。
如果想要所獲取的新聞能夠得到群眾關注,必須要將民生新聞的價值體現(xiàn)出來,所謂的價值主要就是指人們從自身出發(fā)的關切點。如果想要民生新聞一直不斷發(fā)展下去,必須要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資源。當記者進行民生新聞報道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換位思考,因為換位思考,才能了解到真正的民意。記者要走下去,走到百姓的家中,走到田間地頭,走到百姓的心中,了解他們真正所想所思,了解他們的迫切需求,百姓才會對你講真話、講實話,記者得到的素材和信息才具有真實性、做出來的報道才具有科學性,才會贏得群眾的關注和支持。
從常見的《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等熱點欄目的創(chuàng)辦經(jīng)驗來看,所報道的內容大多數(shù)都是以百姓的主要需求為出發(fā)點,從百姓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同時報道的記者也是從觀眾,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所報道的內容,從而進行相應的評論,所以類似節(jié)目受到大眾認可及喜愛。
最早掀起民生新聞熱浪的是南京零距離,因為它不但擺脫了以往老式新聞說教的電視新聞模式,同時也創(chuàng)新了播報方式的套路,使電視新聞能夠真正的俯下身來觀察百姓生活中的小事,雖然可能一件小事并不能掀起任何的大風大浪,但是它所涉及到的利益缺失與人們生活更為貼近,也是能夠引起百姓高度重視的。現(xiàn)在百姓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就是“就業(yè)、社保、教育、穩(wěn)定”等,可能表面看來只是小事一件,但是每件都能給人們的生活造成重大的影響。像是《南方周末》報刊,它起初的時候也是從民生新聞著手的,到后來隨著讀者的與日俱增,發(fā)行量也不斷攀升。最初一切的關注也是來自于基層群眾,所以可以明顯的看出,無論是哪種民生新聞的報道只要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那么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因為在民生新聞報道中,主要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民生關懷的情感,同時秉持一切為人民服務為宗旨。
哲學家馬克思曾經(jīng)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所以為了能夠獲取正確的客觀規(guī)律以及真理,必須要主動的融入到百姓的生活當中,了解百姓的呼聲與需求,展現(xiàn)群眾智慧和經(jīng)驗。新時代,做出彩新聞人,必須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用群眾的智慧和經(jīng)驗武裝報道思路和方法,用群眾喜歡聽的話,喜歡看的事,喜歡動的情去布局謀篇,作出群眾開卷有益、開機有益的民生新聞。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背景下,民生新聞報道工作必須打破傳統(tǒng)、打破羈絆,用最樸實的方法講好民生故事,用最新的傳播手段擴大民生新聞的影響力,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只有這樣才能使民生新聞報道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