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剛
(鹿寨縣中醫(yī)醫(yī)院內(nèi)四科 廣西 柳州 545600)
休克是由多種病引起的,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在休克治療過程中,對血壓的維持特別重要,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感染性休克是休克類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其發(fā)病原因是病原微生物及毒素引起以微循環(huán)障礙為主的臨床綜合癥,病情較重且有較高的死亡率[1]。為了降低休克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本文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間,選取在我院治療的休克患者28例展開研究,觀察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間,選取在我院治療的休克患者28例,分為對照組14例,觀察組14例。對照組男9例,女5例,年齡40歲至77歲,平均年齡(55.3±1.4)歲,6例腹腔感染患者,5例肺部感染患者,2例軟組織感染患者,1例導管相關性感染患者。觀察組男8例,女6例,年齡41歲至78歲,平均年齡(56.7±1.2)歲,5例腹腔感染患者,5例肺部感染患者,2例軟組織感染患者,2例導管相關性感染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納入標準:年齡十八歲以上;對本次研究知情;
排除標準:嚴重心律失常者;腫瘤晚期者;多臟器衰竭末期者;精神疾病急意識障礙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兩組患者全部給予心電監(jiān)護肌早期的液體復蘇,給予抗感染、吸氧、利尿、鎮(zhèn)靜劑改善循環(huán)治療。
對照組采用多巴胺治療,劑量為2ug/(kg·min)[2]。
觀察組采用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治療,多巴胺劑量與對照組一致。去甲腎上腺素劑量0.2ug/(kg·min)。如果多巴胺在20ug/(kg·min)或去甲腎上腺素在0.19ug/(kg·min),患者依然處理休克狀態(tài),那么就要加大去甲腎上腺素的劑量,腎上腺素及血管加壓素只能當作急救治療,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使用正性肌力藥物[3]。
觀察指標:心律失常情況及臨床效果
療效評價標準: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變甚至加重為無效。
觀察組患者心律失常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心律失常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臨床效果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臨床效果對比
感染性休克是一種常見休克,屬于分布性休克,臨床癥狀為發(fā)熱、意識模糊、嚴重低血壓等,這些癥狀的出現(xiàn)大都是因為感染引起多器官受損。當前臨床治療休克早期通常采用方式有抗生素、兒茶酚胺類藥物及液體復蘇等[4]。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屬于兒茶酚胺類藥物。多巴胺具有擴張外周血管及改善心臟舒張功能的作用。去甲腎上腺素則是血管收縮藥及正性肌力藥,在β1受體的激動下,能加強心肌收縮。感染性休克的治療策略的關鍵是在快速有效的液體復蘇下,改善微循環(huán),使組織缺氧狀態(tài)加以將改善,使患者體內(nèi)的炎癥反應減少,進而降低患者死亡率,所以,進行積極的藥物聯(lián)合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
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在休克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效果比對照組高,心率失常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1)多巴胺通過β受體,對冠狀動脈進行有效擴張,即使是小劑量也能發(fā)揮較大的作用,進而增加腎血流量,使腎小球過濾率提高,中等劑量的多巴胺能增加心肌收縮及心博量,增加心排血量、升高收縮壓,最終改善冠脈血流及耗氧,大劑量時會激動α受體,增加周圍血管阻力,腎血管收縮,減少尿量及腎血流量。多巴胺是一種劑量相關性藥物,在臨床治療過程,使用多巴胺發(fā)生心律失常的幾率要比去甲腎上腺素高。(2)去甲腎上腺素能對動靜脈短路血管進行收縮,使分流減少,對乳酸分泌進行有效控制,使內(nèi)臟缺血癥狀得以有效緩解,促進肝臟血流量,進而加強肝代謝乳酸功能,最終促進乳酸濃度降低。去甲腎上腺素還能促進恢復需氧組織血管反應性,進而使該部位的氧利用度有效提高。(3)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治療感染性休克,能有效發(fā)揮兩種藥物的作用,療效明確,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療效果,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所以,在休克治療中,應用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治療,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大大降低了心率失常發(fā)生率,具有應用于推廣價值。
[1]楊璇,李長江,馮磊等.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在休克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河北醫(yī)學,2015,21(08):1419-1423.
[2]曹愛華.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對休克患者療效的比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0):47-48.
[3]陳芳,宋春蘭,顧雪.比較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治療感染性休克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02):107-108.
[4]肖成平.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治療感染性休克療效比較的系統(tǒng)評價[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14):160.